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引证看中国近代史研究(1998-2007)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引证越来越成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的相关数据,从引证的角度,展示和分析1998-2007年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学者、学术论著、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及研究重心和议题的集中和转移.从引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在发表总量和作者队伍扩大、学术规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要学者的地域分布趋于分散,研究重心向20世纪史延伸.而以资料性、权威性引证为主的知识传承方式以及学者代际转换趋缓的现象,又暗示了学术创新动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序言 1999年初,<近代史研究>杂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拟编辑出版"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辑,我应约就50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撰写文章.所撰写文章已经在<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刊出,并且收入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光阴荏苒,十年一瞬即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到来.本想在前文基础上稍加扩充,写成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文章.犹豫至再,乃决定撇开原有文章,重新结构,增加前文未及写出的内容,爰成此文,以求教于读者.本文与前文是姊妹篇,互为补充,请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3.
论文一、总论、专题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虞和平.近代史研究,5关于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朱东安.历史档案,2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储著武.安徽史学,2民族危机刺激下近代历史文化认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陈其泰.人文杂志,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蔡礼强.甘肃社会科学,3“区域化”趋向与近代史研究.王先明.学术月刊,3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唐力行.学术月刊,3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林华国.高校理论战线,3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孙江.史学月刊,5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朱宗震.近代…  相似文献   

4.
一、总 论近代史研究五十年 .李侃 .文史知识 ,10中国近代史研究 5 0年 .虞和平 .文史哲 ,65 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评介 .雷颐 .近代史研究 ,51998年中国现代史研究部分观点述要 .姚玉萍 .武汉大学学报 ,6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述要 .宋小庆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2用现代化还原中国近代史的成功范例——评周积明教授的《最初的纪元》.洪九来 .学术月刊 ,3《近代中国史新探》评介 .曹天生 .安徽史学 ,1略评《近代中国史新探》.陈善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理性与激情的统一——评周新国主编《新编中国近代史》丛书 .莫永明 .学海 ,…  相似文献   

5.
<近代史研究>杂志创刊于1979年10月,迄今已整整30年.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国内外学者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共同园地.30年来,它以发表坚持唯物主义、尊重辩证法、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研究历史实例的成果为根本任务,不邀宠,不媚俗,努力走实践时代使命、坚持学术本位、维护良好学风、奖掖学术新秀的办刊之路.希望它未来一如既往,办成一个更加理性的学术刊物,团聚众多冷静研究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学者为一个理性学派,为国家学术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任放 《近代史研究》2004,(4):90-122
施坚雅模式包括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该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近代中国市场史、城市史、人口史3个方面。客观而论,受施坚雅模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诸多方面获得了拓展。尽管施坚雅模式存在局限性,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一模式仍是我们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借鉴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汉全 《近代史研究》2003,4(3):154-179
李大钊在20世纪20年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了许多研究,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华民族革命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奠定了以后(特别是3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延安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 ,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延安学人范文澜、张闻天、何干之、艾思奇、叶蠖生、杨松等分部门有组织地对中国近代通史、近代革命史、近代经济史、近代思想文化史等领域进行探讨 ,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就。他们的治学路径和治学方法各具特色 ,但又有若干学术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论 文 一、总 论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张海鹏.近代史研究,1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下限问题说开去.王也扬.天津社会科学,51511年满刺加沦陷对中华帝国的冲击─—兼论中国近代史的起始 金国平、吴志良. 学术研究,7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来新夏11月10日光明日报清末社会趋动变迁刍议 熊志勇.青海社会科学,3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商榷.仓林忠 安徽史学,3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倪尔爽、黄静.历史教学,4也谈“半殖民地”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关系.方小年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5再论近代…  相似文献   

10.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11.
《近代史研究》2006,(2):M0002-M0003
  相似文献   

12.
The 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Last Ten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Part One) ……………………Luo Zhitian ( 4 ) During its last ten years, the Qing court embarked on comprehensive reform...  相似文献   

13.
14.
Famous Foreign Scholars' Lecture Tours in China Arou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Changes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From 1919 to 1924, John Dewey and four other famous foreign scholars came to ...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05,(5):I0001-I0003
  相似文献   

16.
The Late Qing Administrative Bureaus and the Reform of the Late Qing Political System,The True Face of Yi Kuang in the Boxer Movement,The Intellectual Agreements and Disagreements of Kang Youwei and Li...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研究》2006,(1):I0001-I0002
  相似文献   

18.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19.
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民族”的概念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与此相关联,“民族主义”也同样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界定的概念。由于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生存与发展之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更是有着自身不尽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复  相似文献   

20.
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民族”的概念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与此相关联,“民族主义”也同样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界定的概念。由于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生存与发展之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更是有着自身不尽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本人拟从“化认同”的特殊视角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复杂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题的方家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