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汉剧戏班到黄梅县演出。县城来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门河搭台唱戏。孔垄、小池的汉剧戏班也去,群众叫大戏。清末至民国年间,孔垄、下新、城关及严家闸等地,有店员、渔民、商人自愿组织的业余汉剧班子,逢年过节亦在当地演出。全县也有少数专业汉剧艺人,在外面搭班或应业余汉剧班子的邀请帮台。我们知道的如清末到民国年间孔垄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汉剧武小生,善演三国戏中的周瑜、赵云、吕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师傅和我们这一代,为了黄梅采茶戏生存下去,每当清朝、民国政府禁…  相似文献   

2.
陈伯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伯华,小名毛毛,艺名新化铁、小牡丹花,生于1919年,湖北汉阳人。陈幼时就喜爱戏曲,她母亲是汉剧迷,常带她到戏院看汉剧。1928年,傅心一倡议办汉剧训幼女学社,撷取新舞台之“新”和高台教化之“化”二字,取名“新化”科班,颇有新文化新思想之意义。陈伯华9岁考进了汉剧女科班,取名新化铁。科班按照天春长科班形式组成,班规学戏年限同旧科班一样。陈伯华天赋脱颖,百日登台就能演出《闹金阶》等两三出戏。科班因缺资未学满期散了班,陈将科班老师刘本玉接回家中专教,并为恩师养老送终。刘本玉是一位艺术高超的老师,他将毕生艺…  相似文献   

3.
傅心一     
傅心一,梨园世家,1888年出生,湖北天门岳口镇人。傅幼读私塾,后随父学艺,习汉剧三生。8岁登台于沙市搭“同乐班”,《打鼓骂曹》、《四郎探母》、《盘河桥》等戏为其拿手,他噪声甚腔、本音为主,唱工字正腔圆,表演洒脱自如,颇受汉剧观众和票友们的赞赏。因其父友(有)才,培子华美贵玉,出台表演光彩四射金玉满堂,被沙市票友界赠艺名“小玉堂”,在沙市、宜昌演出红极一时。1899年,他由沙直到汉隶福兴班、满春戏园初次登台,轰动武汉三镇,不但唱做俱佳,扮相英俊,举止大方,且讲究台词文学性,放在武汉观众中又享有“文学派正…  相似文献   

4.
汉剧表演艺术大师董瑶阶,沔阳人,艺名牡丹花,他在50年的舞台生活中,与京剧演员有过许多次的交往,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传诵不已。那还是牡丹花刚刚盛开在汉剧舞台的时候,京剧名角汪笑侬、吕月樵、沈月来初到汉口演出,当时武汉的观众对京剧还不习惯,于是特邀汉剧名角余洪元、汪天中、牡丹花等人合演。牡丹花与沈且来合演《虹霓关》,沈演王伯当,董演东方氏,一唱京腔,一唱汉调,二人配合默契,博得观众赞赏。并且在舞台上成功地进行了艺术交流,首创京汉合演之先例。1934年,牡丹花的演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年,梅…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湖北汉剧的活动地区逐渐发展到以长江沿线为重点,以武汉为中心。此间,武汉有汉剧班社20余个,演艺人员达千人以上。演出场所也由昔日的庙宇、会馆转入茶园和戏院。当时武汉的戏院、茶园、游艺场不少于25家,其中演汉剧的场子就有近20家,如:天一茶园、满春茶园、新市场、新汉舞台、长乐戏园、怡园、老圃游戏场、美成大戏园、立大舞台、德明戏院、共和升平楼、劝业场、贤乐戏园、荣华茶园、天声戏院、天仙大舞台、笑舞台等。  相似文献   

6.
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  相似文献   

7.
1934年左右,我母亲在民众乐园的“新市场”亲自组建了一个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汉剧泰斗大王班,其中就有我十分崇敬的董瑶阶先生.人们为要在牡丹花与筱牡丹花之间作个区别,索性在董瑶阶先生的艺名上加个“老”字,这就是“老牡丹花”与“筱牡丹花”并称的来由.  相似文献   

8.
康熙二十二年(1683)杜臻奉命巡视粤、闽,考察沿海地理坐标、海防设置、海洋岛屿等,著成日记体的《粤闽巡视纪略》,对研究清初海岛观提供参考。从杜臻海疆视野着眼,结合龙门岛海防与海的互动,探究清初海岛情状,以及海岛文化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石阡木偶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阡木偶戏,流行民间,年代久远。早在明弘治年间,石阡知府任仪即有关于木偶傀儡戏的记述。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宫廷中盛演木偶戏,流风所及,石阡木偶戏也有了发展。石阡许多今犹健在的木偶戏老艺人,他们承袭祖辈技艺,已有七辈人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石阡木偶戏班常年到湘、黔、川边各县城乡演出的,就有五六个之多。稍有名气的有卢子清、周辅庭为主的“太平班”,傅银州、傅云清弟兄为主的“泰洪班”,张德轩、全应斗为主的“兴隆班”,徐汉宾为主的“天福班”以及“杨本家”班。当时职业艺人有五十多人,由于旧社会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歧视摧残,解放前几年,只剩有两三个班子能继续演出。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市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53年12月,持续到1969年底。该团创始成员皆由女性组成,活跃在武汉戏码头,深受观众喜爱,是武汉京剧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汉解放后,汉口民众乐园有两个专业京剧团体长期驻场表演,一是武汉京剧团在“大舞台”(后更名为江夏剧院)演出,一是青年京剧团在二楼剧场演出。由于我国京剧界男女分班的规矩由来已久,男班称之“大京班”,女班称之“小京班”,而这一时期“大京班”指的是武汉京剧团,  相似文献   

11.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12.
新开镇位于黄梅县西南的长江北岸,这个镇不到50平方公里,采茶、文曲、汉剧等戏班的演出活动却十分活跃,民歌小调也流传甚广,素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之称。70年代末,就在这块肥沃的群众文艺土壤上,绽开了一支绚丽的黄梅戏新花──新开黄梅戏剧团。该团现有演职员用人,拥有价值13万元的演出设备,能演出大小剧目48个,累计在城乡演出2600多场,观众达270多万人次。新开黄梅戏剧团建于1978年10月。18年来,路途坎坷,有过辉煌和喜悦,也有过失落和困惑。ig78年上半年,当时的公社党委根据社员们的要求,办起了一个宣传队,演一…  相似文献   

13.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 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谢美华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是在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浪潮中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带有“教育救国”的明确动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传到海外,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互为因果。本文探讨东南亚新式华校教育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卑贱者最聪明,跑龙套最长学问。谓予不信,请读刘小中先生撰写的汉剧史料。这部呕心之作,史实确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且有新的史料发现,填补了汉剧史上某些空白。小中先生对于前辈著述,可因则因,不可因则革。本着前人误我,我不误后人的原则,以唯物史观匡正了剧坛某些讹误。史识史才,足以令圈内人士叹服,今某些久坐书斋的理论工作者膛目。世人轻视龙套,却不知龙套参与演出的戏最多,其知识面也就最为宽广。一般习艺者只跑3年龙套,大和尚李春森跑了9年龙套,终成汉剧名丑、一代宗师。小中先生9岁闯江湖,江湖班藏龙卧虎,是培…  相似文献   

15.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以广东的凤凰山最多。凤凰山是位于广东省东部、潮州市与梅州市交界地带的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脉,目前,仍有占广东省畲族人口约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这里。凤凰山畲族自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向闽迁徙,日渐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全市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军管会文教组丁兆一同志于7月进驻共和舞台群众汉剧组。他首先找到我,我把该组的一些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该组的戏班是一个农村单台乡班,没有多少名角,二三等贴补角较多,青年演员较多,大多数是贫苦家庭出身,他们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丁同志听了很高兴,马上支持戏班排练新戏《义凤山》、《七夕泪》。同年,《七夕泪》参加了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被评为汉剧类的甲等奖。但有不少人不服气,说是没有名演员参加演出。当时我是评委,不同意这个观点,名演员是演出…  相似文献   

17.
早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劳动人民在同族、同乡的招引下,常自愿结伙随泉、漳商船到南洋各地谋生。他们自发地订立公凭(即约据),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以部分劳动所得,扣还‘客头’垫付的船资。后来的契约华工制,即由此演变而来。”而“猪仔”贩卖,是契约华工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19世纪10年代。“猪仔”华工具有“一拐二卖三为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同胞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往东北迁徙,形成今天分布于闽、浙、赣、粤、皖五省的部分山区的局面,其中福建畲族人口35万,是全国畲族人口的集中居住地。福建畲族现主要分布在闽东的福安市、福鼎县、霞浦县、宁德市、  相似文献   

19.
台湾著名学者连横曾强调说过:“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粤之族”者,即闽南人和客家人也。东移台湾的客家人,即来自福建汀州府属的永定、上杭、长汀、宁化、武平等县和广东省嘉应州属的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惠州府属的海丰、陆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川、河源、和平等县,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京剧传入牡丹江,由宁安兴宁舞台的文武老生筱月明来牡丹江组班。班底有筱金娃、张盛亭、李三胜、筱喜茹、筱宝玉、筱月秋、于宝亭等,在西长安街路北丹江舞台演出,这是牡丹江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建于1933年。到1934年10月共有艺人及乐手等46人。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班社。此间,先后来搭班演出的有唐韵笙、李鑫培、筱万斌、娄少亭、刘瑞轩等。唐韵笙是长期在东北演出的文武老生,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文武兼备。除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