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国士 《文史天地》2003,(8):32-32,35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明代贵州思南田家坝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青年时期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正德五年(1510年),举云南乡试。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曾官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四川按察使、礼部左科给事、广东布政使。田秋为官清谦正直,敢于直言,他一生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建树颇多,尤其是请准贵州开科乡试,振兴贵州教育,开发贵州人才,贡献最大。隋唐以来,我国历代选拔人才,都是要经过科举考试。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在明清两代,更是盛行。考生先要在县里或府里院试,考取秀才后,再到省里参加乡试考举人。取得举人资…  相似文献   

2.
清朝科举考试,南京考区是乡试,生员考中了就成举人。《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中的这个举。南京考区包括安徽、江苏两省,安徽是上江,江苏是下江。两省生员乡试之前须经过预试,淘汰了一批后,才能正式参加乡试。安徽生员预试场所叫上江考棚,江苏生员预试场所叫下江考...  相似文献   

3.
南京条约︾议约处之一上江考棚今何在文/韩品峥南京有贡院、上江考棚及下江考棚等地名,均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遗迹。当时规定,每隔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届时,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省城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但在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9):58-58
科举考试规矩很多,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相似文献   

5.
魏静 《丝绸之路》2012,(10):7-9
清代的乡试是介于童试和会试之间的一级科举考试,其应中者为举人,是清代极为重要的~级科考。清代甘肃建省后,直到清末陕甘分闱,甘肃乡试一直和陕西合闱。本文就以陕甘分闱为界限,对甘肃乡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清代殿试卷     
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  相似文献   

7.
康熙年间清廷收复台湾后,举行科举考试,并在乡试中设立专门保障名额,清代台湾举人也随之产生。作为台湾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举人积极参与各种文教活动,推动了台湾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彭雄 《巴蜀史志》2014,(2):43-44
清代的科举可分三级:第一级“小试”.又称“童子试”,俗称“考秀才”;第二级“乡试”,俗称“考举人”;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俗称“考进士”。清代沿明制,府、州、县均设学校,学生称为“生员”即“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要取得秀才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10.
刘经富 《文献》2007,(3):188-190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他于同治十年辛未(1871)19岁中秀才后,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光绪元年乙亥(1875)、光绪五年己卯、光绪八年壬午参加过四次乡试,光绪八年中式21名举人.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0,(6):6-6
<正>1425年10月30日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贵州所属有愿试者,湖广就试。背景:贵州始建行省之初,中央政府认为此地"人才未盛",无权独立举行乡试。1425年,朝廷诏令所有贵州考生若要考举人,必须到湖广参加乡试。可惜路途遥远,山路险峻,阻隔了许多考生的科举之路,贵州仕子在湖广乡试中处于劣势,全部落榜,无一人中举。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17岁时(1897年7月,光绪二十三年),以秀才身份,与大哥陈孟吉等一起乘船,首次走出安徽到南京贡院参加考举人的江南乡试。同年冬他写出《扬予江形势论略》一举成名。这半年奠定了他一生走与政治结缘的人生之路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南京考场  相似文献   

13.
《大定县志》记载了谭文藻的重要事迹.基中“重宴鹿鸣”庆典节.最为郡人所称颂.也是大定文化史上的一则佳话我国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代.乡试揭榜后的第二天,地方行政官员照例要举行宴会招待主考、帘官和中式举人.因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所以作为鹿鸣宴“。这一定例。从唐代一直沿用到清末.成为地方行政官员宴请中式举人的专称。该县六龙人谭文藻.嘉庆甲子(1804)考中举人.参加了当时的鹿鸣宴、事过60周年之G.对同治甲于(186().已是86岁高龄的w文藻尚胶在人间.乡人引为盛V.一致具文’山,YY_卜准了召泽谭定…  相似文献   

14.
张友桐,字晓琴,1868年即清同治七年,出生于山西省代县五里村一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在家乡私塾读书,1891年即光绪十七年参加县试,选为优贡.到太原晋阳书院受业于名师杨笃先生之门下,友桐先生天资聪慧,学习勤奋.读书过目不忘.1897年即光绪二十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先生在应试的策论中,  相似文献   

15.
正自创设科举制之后,便成为古代读书人入仕的主渠道。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有府、省及全国三个层次,录取者分别叫做秀才、举人和进士。只有考取举人、进士才有资格做官,尤其是进士,被称作"老虎班",一经选用至少是县官,特别"牛气"。科举入仕是正途,也是羊肠小道,真正能走出头的实属凤毛麟角。所以,读书人大都是落第书生。然而,很多  相似文献   

16.
郑磊 《文史月刊》2012,(3):49-49
1728年,清世宗雍正皇帝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种“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7.
贵州在明清两代,经过考试录取的举人有六千多人;进士有七百多人。用《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做题目,是因为一向被省外人看作蛮荒之区的贵州,却有这么多的科举人才产生,该是一件奇异的事!明清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是:由县、州、府考秀才,省里考举人,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取贡土资格后,就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股试,殿试头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又叫殿撰。贵州有贵阳的赵以炯,麻哈(今麻江)的夏同斯是清末的状元,遵义的杨兆域是探花,这三人又称叫贵州的三鼎甲。曾经有人怀疑明清两代543年间,贵州从哪里钻出这六…  相似文献   

18.
贡院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跳龙门之处,考好了就是举人,既可上京会试,金榜题名,也可踏入仕途,光耀门庭。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充满读书人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大十字广场的中西部是老贵阳的贡院所在地,即科举时代贵州举行乡试的地方。贵州建省前,无权开科乡试,考举人要远道去四川应试。贵州建省后,亦未设立乡试,贵州生员改为就试湖广,后又改到云南考试。由于贵州生员赴邻省考试山高路远,极为不便,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任户科给事中的贵州思南人田秋,向朝廷上奏请在  相似文献   

19.
正科举制度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历1300年。乡试(亦称"乡闱")为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时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凡中式者除原则上获得选官的资格外,均可参加次年京师会试。乡试参者众,中式者少,因而竞争激烈而又残酷,但其考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大多数应试者依靠个人才学,进行比拼获取功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