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长民 《文博》2008,(2):44-47
无论翻开哪一部历史或者美术史著作,都会看到美术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宗教借艺术鲜明生动的形象以显扬,艺术则用直观的、可感的形象记录与诠释教义.陕西旬邑赵家洞石窟佛教壁画的形式与风格以及绘画表现手法上,都延续了从魏晋至唐宋的壁画程式,又对宋时期的人物画有所继承与创新,从而显现明的元代绘画风格,并从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佛教发展及教义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靖边鱼头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末至西魏时期,在北宋/西夏、明、清时期均有兴建和重修活动.鱼头寺石窟保存有北朝、北宋/西夏、明、清等不同时期的造像和壁画,是榆林市境内现存较早且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重要石窟.本文在对鱼头寺石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石窟年代、重修情况、造像题材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陕西旬邑东汉壁画墓颜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砖厂内发掘了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的壁画颜料残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黑、白、黄、红、紫五种颜料和土样进行了成分分析,旨在通过确定这些样品的种类与组成,进一步判断其来源与绘画工艺,为进一步推证在古代绘画历史中,不同时代所用颜料的前后继承关系以及颜料商品的流传区域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任筱虎 《文物》2022,(9):76-85
<正>福地石窟,原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福地水库中心岛东侧断崖下,共1窟(图一)。1990年,当地政府将石窟残件搬迁至宜君县文物管理所,但未复原。此后石窟残件又经过多次移动,残损严重,部分造像和题刻已经不存,现有残件约15件,存于宜君县博物馆。靳之林[1]、王子云[2]、李凇[3]等分别对此石窟做过研究和考察,并有相关成果问世,其中以李凇研究最为全面深入,其对福地石窟是北朝最早的佛道同窟的性质和开凿年代做出了准确判断。但目前为止,该石窟的基础资料公布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5.
唐代麦积山石窟孙晓峰董广强在唐代近300年的历史中,麦积山基本处于衰落和停滞的境地。其原因何在?麦积山到底有无唐窟?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就开窟条件和自然因素而言,唐代麦积山石窟发展的余地已很小。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山开始有佛事活动,并终于在北朝...  相似文献   

6.
冉万里 《文博》2003,(6):25-29
新茂台石窟位于陕西省安塞县西北约30公里处的新茂台村南,行政区划隶属于安塞县郝家坪乡新茂台村(图一)。石窟开凿于极易风化的灰色砂岩崖壁之上,坐南朝北。窟前有一条无名小河,系桥川河支流,石窟隔河与村庄相望。该石窟的形制属于陕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陕西旬邑发现东汉壁画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东汉壁画墓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南缘。2000年10月至2001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旬邑县博物馆对位于该村砖厂的东汉墓地进行发掘,其中1号墓为壁画墓。  相似文献   

8.
9.
陕西石窟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陕西是我国石窟艺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以晚期石窟的大量遗存而著称于世。目前共发现北魏至明清各代石窟350余处,据不完全统计,北朝比较重要的石窟有9处,隋唐五代有32处,宋金元73处。陕西石窟特点是,大型窟少,小型窟多;群体窟少,单体窟多;大体量造像少,小体量造像多;北朝、隋唐石窟少,宋代较多;长期连续造凿的窟少,时代单一的窟多;关中及关中以南的窟少,陕北的窟多;组合复杂的少,题材简单的多。北朝石窟有宜君县的秦家河、花石崖、福地、苜蓿沟、彭村,安塞县的剑化寺、云山品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月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在神木、府谷二县进行藏传佛教石窟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神府两县尚存四处藏传佛教石窟群,虽损毁严重,但留存的种类较丰富。经分析研究,这些石窟群年代范围应为清代,为认识陕北地区宗教信仰的多样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柳园石窟的形制、造像和题记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确认了该窟的开凿年代为北宋庆历二、三年间。并在此基础上,对洞窟中心柱正面的戴披帽长者和菩萨五尊像身份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它们应是禅宗第一祖达摩和观音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对陕西延安富县拱桥沟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石窟中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造像题记以及石窟形制、造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该石窟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宋代石窟,在全国尚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陕北宋代石窟造像风格和佛教艺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44-61+134-135
陕西省宜君县北部花石崖有四座石窟。第1-3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受到首都洛阳的影响,也吸收了来自平城的保守风格,表现为佛装样式为汉式与印度风格相结合。同时这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此外,花石崖石窟还继承着传自平城与洛阳的一组双窟形式,造像题材有三世佛、千佛、维摩与文殊等,与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密切相关。花石崖第4窟可能是瘗窟或禅窟,开凿时代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开凿于安史之乱时期史朝义显圣元年至二年,由史朝义政权下的平山县官吏和普通民众集体出资建造,是一处民间性公共佛堂。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保留了大量造像题记,为研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佛教及开窟造像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其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石窟开凿年代、主要题材和石窟特点等内容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6.
符永利  许长生 《东南文化》2012,(1):52-59,131
石佛庵石窟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桦墅行政村境内的射乌山西南麓,是一处建于明代初期的佛教窟龛,现可见6个佛窟,每龛一像,共存像6尊,题材有西方三圣和千佛。根据调查可知,土下仍掩埋有不少窟龛,需待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清理。石佛庵石窟是南京地区极少见的有准确纪年、并留存有彩绘遗迹的明朝早期石窟艺术,为研究和探讨明代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仁寿龙桥乡唐代石窟造像高俊英,邹毅仁寿县龙桥乡,在县城东面29公里,地处深丘,一条发源于简阳县的绿水河横贯全乡注入兰溪至资阳县境。1987年组织文物普查时,在该乡绿水河两岸的东林、凤鸣、练武三个村,发现白艮罐、渣口岩、石佛沟、千佛寺四处石窟造像(图一...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枣林河滩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属于"古豳地"的核心区域。该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通过浮选工作共获取了包括属于农作物的粟、黍、大麦、大豆,非农作物的狗尾草、胡枝子属、草木犀属、藜、水棘针等炭化植物遗存共6170粒。浮选结果显示,枣林河滩遗址的农业生产结构以粟、黍为主,其中粟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大豆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0.
下魏洛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下魏洛村南的黄土台地上。2004年4-8月,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龙山时期的房址、陶窑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陶、石、骨质器物。下魏洛遗址地处关中西北部陕甘交界处,综合比较庙底沟二期、客省庄二期、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的特点,可知该遗址的发掘对于东西部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