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开沟遗址早商铜器的成分及金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内蒙古朱开沟遗址经过四次科学发掘,表明该遗址层位关系清楚,年代及发展序列明确。据简报,该遗址的时代共分五个阶段,即自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0世纪)到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5世纪)。自第三阶段(相当于夏代中期)即出土锥、针、指环、臂钏等小件铜器;第五阶段发现的青铜器有鼎、爵、戈、刀、剑、镞、耳环等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西安西郊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唐代手绘经咒绢画,(详见《文博》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西安发现的唐经卷》),经故宫博物院修复工厂的协助,现已将这幅绢画修复完成。绢画是在墓中的一个铜臂钏里发现的,钏上焊有一个半圆形的铜盒,高约4.5公分,宽约2.4公分,绢画卷叠塞在盒中。刚从铜盒中取出时呈深赭色,尚完好。由于当时未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延误了时间,致使送  相似文献   

3.
龙门唐代密宗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石窟保存一批唐代密宗造像,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集中报道如下。一、密宗造像 1.擂鼓台南洞的大日如来现置龙门擂鼓台南洞内的大日如来像,据调查是清末由龙门某寺院迁来的。从风格看应为武则天后期作品。像高2.15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高o.86米。像螺髻,戴宝冠,上饰莲花及忍冬流云。面略长,较平,眉梢、眼角上斜。左手平伸五指仰置右足上;右臂戴葫芦形臂钏,掌心向下抚右膝。  相似文献   

4.
尹伊 《收藏家》2010,(7):69-71
中国古代黄金饰物的出现不晚于商代,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对金耳环和一对金臂钏。而大体同一时期,镶嵌工艺亦开始用于装饰青铜器皿了。  相似文献   

5.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其造型也与印度的原型最为接近。造像粉本的传播路线应当是自王玄策出使所走的"吐蕃尼婆罗道"传至国内,经中原两京地区而到达桂林,而不是以前学者们认为的"南海道"。  相似文献   

6.
两《唐书》所见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政府为了惩治罪犯 ,预防犯罪 ,将大量处以流刑的犯人流放到边恶之州、荒蛮之地 ,使得流人在流放地的分布上呈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两《唐书》有关史料的统计分析 ,初步推论出唐代以惩戒为目的的流人主要分布在岭南、安南、黔中、剑南、越、江南等六大地区 ,而以实边与戍边为目的的流人则主要分布在西州、庭州、天德等边城重镇。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唐代流人分布的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并论述了流人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前福建宗教信仰的地域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宗教信仰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 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对于唐代以前福建宗教信仰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而早期的状况对此后福建宗教信仰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本文在相关史料勾稽的基础上, 试图尽可能地揭示唐代以前福建佛教与道教信仰分布、播迁与传衍的地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菩萨是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简称,意译“觉有情”。是指已证得觉悟,获得自我解脱而专为众生谋觉悟和解脱的佛教大乘学人。是大乘佛教的忠实履行者各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佛教修行境界上,是仅次于佛而居第二位的果位。菩萨的形象为在家居士相,一般头戴花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菩萨像同佛像一样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面容端庄慈祥.衣饰华丽多彩,以体现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菩萨的身量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萨像的造型姿势也比较简单,多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见。另外菩萨像多为男相,长方形脸,躯体壮硕,与汉地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奴婢、部曲与僮仆、家人、净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奴婢、部曲与僮仆、家人、净人杨际平一、唐代奴婢的法律地位我国封建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也是等级的社会。唐代也是如此。唐代的等级划分十分复杂,大致而言,可分为“良”与“贱”两大社会等级。“良”主要包括各级官吏与编户齐民。“贱”主要指奴婢、官户、部曲。...  相似文献   

10.
黄佛君  段汉明  张常桦 《人文地理》2012,26(1):45-49,65
祭祀是礼制的渊源,国家祭祀是社会礼制中最高礼仪层次,也是以礼为内核的儒教的载体,都城形成了国家祭祀体系中最为完善的地域空间,本文在建构儒教之所以成立的基础上,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探讨了城市祭祀的等级、结构和地域空间体系,认为国家祭祀是古代都城的显性文化现象,是城市上层的精神空间的表达,是传统城市特有的一类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研究,本文认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并非此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的成都和万州一线,而只到达忠州(今重庆忠县)和涪州乐温县(今重庆长寿区)。唐代该地区的荔枝分布呈现集中于川江两岸峡谷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与川江峡谷地区特殊的区域小气候直接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唐代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蚌器是一种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器具,其主要是用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在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中蚌器发现数量颇多。以兴隆洼文化出土的蚌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装饰类、人面类、臂钏类和工具类四类,进行类型和功能的分析,进而讨论蚌器与石器中同类器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鐎斗是汉至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器物。通过对铜鐎斗的综合研究,根据柄部的不同,可将这种器物分为四类,其器形变化清晰,地域分布明确,具有一定规律性。铜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根据器形和分布范围的变化,以及出土器物的组合,并结合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历程,推断铜鐎斗应为煮茶的器具。  相似文献   

14.
齐家化铜镯,1987年7月出土于临潭县陈旗磨沟墓地,墓主为男性,居墓中,面向东北,仰身直肢,双臂环抱于腹部、右手搭在左臂上、左手戴铜镯一个,与该铜镯一起出土的还有双耳罐、陶碗、小骨珠、大骨珠、骨制臂钏、动物牙齿等一批齐家化遗物。  相似文献   

15.
<正>唐代是中国墓葬壁画最盛行的时期。全国发现的唐代壁画墓有一百六十余座,分布于陕西、河南、宁夏、甘肃、四川、青海、辽宁、北京、河北、新疆、山西、广东等十余个省市。其中又以陕西关中地区最多,达一百二十余座,占中国唐代壁画墓发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陕西唐代壁画墓时间序列完整,涵盖了初唐、中唐、盛唐、晚唐近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等级差别显著,上至皇帝下至中级官员,墓葬形态比较完备,制作技术也有明显差异。壁画制作  相似文献   

16.
韩建武 《收藏家》2006,(10):41-45
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明皇杂录》卷上:“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唐代传奇中说:“文宗皇帝常持白玉枕,德宗朝于阗国所献,追琢奇巧,盖希代之宝,置寝殿帐中。”(《剧谈录》卷上《田膨郎偷玉枕》)这种浓厚的风气,必然对唐代玉石器加工工艺的风格和面貌造成深刻影响。唐初的中央官府作坊主要传承了南北朝以来北方系统的制作工艺,而北方系统一直深受西…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贱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贱民是唐代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本文就唐代贱民的等级、来源、数量、隶属、服役,以及其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差异特点等作一较为系统的论述。通过等级的形式表现阶级的差异,这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征。列宁指出:“大家知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  相似文献   

18.
张孜江 《文物》2012,(1):85-93
1977年,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元通镇居民在自家院内挖出一个坛罐。坛内藏有一大一小2个金冠,另有金步摇3件、金臂钏2件、金镯4件、金簪1件等,总计12件。这批金器总重量528克,出土时经当地银行检测,成色在90%以上。上述金器现由四川博物院收藏。另有馆藏金碗1件,现将这些金器一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品官员立庙奉祖历朝历代均有成规 ,唐代仍然如此。这种立庙制度大致可分官立与私立两种。官立庙堂为皇室宗庙 ,如赠皇帝、太子、皇后庙 ;私立者为品官自立。由于长安乃国之首都 ,是皇族及高品官员集中之地 ,故也是官私庙堂集中之地。其制度主要来源于宗庙制度。地理分布上 ,官立庙堂分布规律反映出统治阶级等级、亲疏关系的差别。百官家庙的地理分布上则表现出 :唐前期多分布在近城里坊 ,唐后期多集中街西及城南四坊较荒僻之地。由于长安人口的膨胀 ,唐代官员多于城北近城地段营宅 ,城南偏僻之处立庙 ,导致官员宅、庙分离制度上的变迁 ,有异于汉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唐代玉发饰的种类、纹饰和艺术特征做若干探讨,并指出玉发饰是身份与等级的标志和贵族的专用品,以及唐代的工艺技术的精湛和盛世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