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虎是一种盛器,因其形如虎而得名,至于用途,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两说,如东汉郑玄曾谓:"亵器、清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虎子这种器物,既可作便溺之用的亵器,又可作盥洗之用的清水器。现代考古资料表明,此说似有一定道理。虎子起源于东周时期,青铜制作,初成虎形,至汉代已有陶瓷虎子且比较子  相似文献   

2.
正河北兴隆县雾灵山和五指山之间有一个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小山村,叫孙仗子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里出了个有名的抗日英雄群体——"五虎"地雷组。看过电影《地雷战》的人们,都会为影片中游击队员大摆地雷阵痛击日军的故事而拍案,而当年在兴隆县的大地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五虎"地雷组是一群化名中都带"虎"字的民兵集体。"虎山"李青,是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虎明"傅惠,是民兵指导员;"虎义"  相似文献   

3.
虎尊与虎     
1993年,荆州市第二砖瓦厂(原属江陵县境)出土三件青铜器[1],其中一件为虎尊(见封面),虎尊昂首咧嘴,利齿外露,双目圆睁,其状甚为威猛:虎身空腹圆身,脊背上开有椭方行器盖,盖上饰飞鸟形纽,盖有活动圆环与虎身相连;虎四肢短壮有力,短尾上卷。虎身、尾、下肢等处饰虎斑纹。通高21.8、长35厘米,重29公斤。根据虎尊纹饰及同出钢甫钟特征,报告者将虎尊年代定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恐略早。与江陵虎尊肖似的有传出于陕西宝鸡的一件虎尊[2],宝鸡虎尊形体较瘦长,体势雄奇,容庚先生断为春秋时期器,现一般将其视为西周晚期器。…  相似文献   

4.
虎装饰母题与赣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曾在《鸟图腾及相关问题》一文中阐释过新干商墓出土青铜器上的鸟装饰对于长江文明、尤其是对于江西的古代文明所带来的特殊意义①。当时因案头资料尚不全,未及研究新干商器中更富有特色的虎装饰。虎形装饰,不仅在江西新干商墓器物上有,而且国内许多遗址的出土物上大量存在,甚至世界各地的崇虎现象也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我们仍可认为在早期赣文化的形成中,虎装饰具有重要作用。一、鸟与虎的合体器1989年在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伏鸟双尾虎形器(图一,1),早已引人注目。该器外形似虎尊,却并非虎尊,因其腹底不联,内空,不能盛物;背伏…  相似文献   

5.
(虎斤)簋考     
(虎斤)簋是一件册命类型的铭文,作器者(虎斤)、师■及(虎斤)的父亲欨父,都是首次出现的人物,所赐的"銮■"也是前所未见的一种旗帜,对于研究西周史增添了不少新资料,特别是铭文的纪年,年、月、日、月相四要素俱全,这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虎卣新论     
虎卣即著名的青铜虎食人卣。器表是一组龙、凤、虎相斗的纹饰,人是御龙的珥蛇践蛇神,神人面对虎表现的是戏虎、弄虎。虎卣的装饰象征狩猎、治兵、敬奉山川。  相似文献   

7.
<正>"传瓶"类型与造型来源记载传瓶的文献出处,最早见于唐代釋道宣《續高僧傳》:"遂講湼槃傳瓶不失于兹"(1)。由此,传瓶也为唐代佛教所使用的宗教器具。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传瓶,器腹有文字:"□保□□、□□全上着、□待龙一龙三、谁不□对虎凤一保、答还一母在凰虎客、一乡去家"。也证明传瓶应当是保佑灵魂的明器。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白釉双龙柄尊(图一)底部有墨书款识,"此传瓶,有并",与李静训墓葬所出土的传瓶(图二)器形较为一  相似文献   

8.
文物1960年第2期载有訇簋及弭叔簋铭文(器铭照片及两种释文),中之訇簋铭文更关系到西周社会性质.因将所见数事录出,以供同志们参考.訇簋铭文有云:"今余令汝啇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春夷、京夷、……"以全文证之,"先虎臣"是一种军旅,指作为先锋的虎臣.师?簋:"今余肇令汝率齐币、?、僰?、左右虎臣,征淮夷".虎臣既用来征伐,可见本是军旅之一种.以师?簋的左右虎臣和本铭的先虎臣相较,知左右是指左右两翼,先则无疑为先锋.又  相似文献   

9.
正"虎贲"一词始见于《尚书》的《牧誓》、《立政》篇,指军中猛士尤其是周王的近身卫士。西汉平帝时更名宿卫的期门军为虎贲,为后世所沿袭。目前已知的商周金文中并无"虎贲"一词,但有"虎臣"与之相类。虎臣一词又见于《尚书·顾命》及《诗经》的《常武》、《泮水》篇。伪孔传以为虎臣即虎贲氏;郑笺称《常武》之虎臣乃一职官,《泮水》之虎臣泛指威武如虎的武将。有学者认为虎贲由虎臣分化而来,乃虎臣之一种。1窃以为虎臣当即虎贲,名称变换而已。  相似文献   

10.
1979年5月,玉林县蒲塘公社新忠大队金鸡坪(旧名金鸡营),出土了一颗南明铜印,印文为篆书"平东将军之印"六字(见图)。铜印长、宽均为10.4、厚1.5厘米,重1.5公斤。印背铸一虎形立状印柄。印背分别刻有"平东将军印"、"永历六年礼部造"  相似文献   

11.
从1981年以来,延安地区文管会陆续收藏了一批匈奴文物,其中一部分较为罕见。现择其精华介绍如下: 一、双虎铜构件(?)1987年夏季出土于延川县高家屯乡源流湾村。据云当时再未见其它出土物。铜构件通长26.2厘米(图版肆:1),分为两部分,前端以蜥蜴躯体环绕成圆柱形,直径5.8、蜥蜴身宽0.7厘米。后端则为长方体,高3.7,宽1.9厘米。脊上有两个作走动状的铜虎,虎身长10、高3.2厘米,神态恬然安祥,威武中不失庄重,前虎口吞蜥蜴尾。长方体下部有四个长方孔,每个孔分别长1.8、宽1.8厘米。小圆孔间饰有柿蒂纹,中心为连珠纹。虎腿上部饰涡纹,虎耳饰乳钉纹。虎腹下为长方形孔径。整个构件  相似文献   

12.
龙形璜(图1)白玉,商晚期(BC1300-BC1046年)。长8.5、宽1.2、厚0.4厘米。曲体夔龙形。斜角臣字目,宝瓶状角后伏。曲肢单爪,爪分有趾。卷尾,尾后光素有刃。全器晶莹润泽,系用上好和阗白玉精琢细磨而成。此器为商晚期玉器中少见的珍品,原器主至少是商王室成员。虎(图2)青玉,商晚期(BC1300-BC1046年)。体长7.2、高2.4、厚0.5厘米。双面施纹。虎首微垂,斜角臣字目,张口露齿。口内以多次管钻之法制成,此种手法为商晚期玉作之重要特征。另外此虎双肢折曲伏地,爪分双趾,及双阴为阳的施纹手法也颇具殷人特色。此器制作较精,为商晚期常见之物。曲…  相似文献   

13.
师道簋是内蒙古宁城县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簋铭94字,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通过金文历谱的计算,可以求得师道簋铭具体年代为"周夷王三年(前883年)二月初吉丁亥"。通过与"吴虎鼎""师晨鼎""繁卣"等器铭的对读,"道"与"辛公"等人的关系也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8)
<正>2012年10月,随州警方破获了一起文物案件,追缴回198件(套)不同时期文物,其中包含一件"曾侯匋"铜鼎。据传该鼎出自随州市义地岗墓地[1],现藏于随州博物馆。曾侯匋鼎器形厚重,器表光整,呈灰褐色。口微敛,宽沿平折,方唇,口外附方直耳,浅半球形腹,圜底,下接三蹄形足。除一足底端残缺外,其他部分完整(封底)。口径36.5、腹深18、  相似文献   

15.
广西柳州市博物馆在1957年收藏的一件虎纽锌于,引人注意,特为简介。錞于通高54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盘首直径28×26、肩部直径32×28、足部直径20×18厘米,纽长12、宽8.5厘米。器壁厚,器重14.5公斤。铜色青绿有光泽。纽作猛虎形,虎身遍饰雷纹。纽前及左、右侧盘上分别有近似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17.
正一、序言日本关东军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丘陵中。其范围,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边,与俄罗斯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6公里,主要集中在虎东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和虎啸山5座标高为100-150米的丘陵地带。虎头要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  相似文献   

18.
虎,百兽之王也。虎之威、虎之狂、虎之情历来为人敬仰。人们常用"虎虎生威""龙腾虎跃"来形容它的威风和勇猛,也曾用"虎里虎气"来描绘它的憨厚和正直,所以在许多百姓家里就有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镇邪之物--虎画。孰不知,那一幅幅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老虎画蕴含了画家多少心血,而高歌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孜孜不倦的学画生涯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格性,成为了  相似文献   

19.
一 1968年在咸阳渭河北塬上的韩家湾公社狼家沟出土一件玉印。印作四方形,通体晶莹,螭虎纽,四侧刻云纹。印文篆刻"皇后之玺"四字,高2、宽2.8厘米,重33克(图一、二)。玉玺出土在志乘记载的长陵西南约一公里多的山沟里,与地面泥土混在一起。此沟  相似文献   

20.
铜龙节     
流火 《文物》1960,(Z1)
铜龙节,是解放前1946年9月在长沙市东郊黄泥坑出土.据当时挖掘者谈,系出土于一小型土坑墓中,墓室宽1.2米左右,同出的有素面铜镜和双耳陶壶等.龙节出于墓室腰部,出土后辗转于古董商人及恶霸手中.解放后,归湖南省博物馆保存.龙节为长条形,头端较大,尾端较小,一端铸有龙头,其余为长方形.正面有铭文"王命命?赁"五字,反面有"一棓飤之"四字,共九字.其中"命"字为重文,通长21、头端宽3、尾端宽1.9厘米.铭文留有明显的刀凿痕迹,为鑴刻无疑.周礼秋官载:"小行掌达天下之六节.山国有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阙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