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11年,宝鸡郭家崖墓地南区共发掘战国秦墓78座,与北区已公布的37座墓葬情况相似,时代跨越战国早、中、晚,少数可到秦代。随葬器物除小件铜器外多是日用陶器,表明这是一处等级较低的国人墓地。值得关注的是,这处墓地与关中地区规模较大的同期墓地相比,姜戎文化的群体特征非常突出,如墓葬形制中的洞室墓和壁龛占绝大多数,框架式的棺椁结构特点比较突出,随葬器种比较单一,仿铜陶簋、陶豆、附耳长颈方壶、大喇叭口罐以及秦墓中常见的秦式鬲始终不见出现,戎式高领袋足鬲比较多见。少数墓底以卵石铺地,墓道设有台阶。这些群体特征与本地区的店子、高庄、西村墓地差异较大,却与李家崖墓地和咸阳塔儿坡墓地文化面貌相似,表明郭家崖墓地是一处战国时期完全姜戎化了的秦国墓地。  相似文献   

2.
路国权  侯纪润 《文博》2009,(4):36-39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文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器类,以往的研究多将其年代绝对化,认为高领袋足鬲只存在于先周时期。通过对张家坡类随葬高领袋足鬲的腰坑墓的重新认识以及宝鸡林家村墓随葬铜簋年代的再认识,可以证明高领袋足鬲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也已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8,(6)
郭家崖秦墓地是一处与居址共存的大型墓地。北区共发掘的37座秦墓葬时代为战国,除一座为南北向外,其它全为东西向布局。可分为竖穴土坑墓与洞室墓两大类。葬具比较简单,多数为一棺,部分为只有盖板,没有边板的立柱框架棺椁结构,还有瓮棺。葬式除2座不清、1座未发现遗骨外,其余全为屈肢葬式。随葬器物比较简单,以陶器为大宗。陶釜最为常见,以往常见的大喇叭口罐与陶豆、陶簋不见出现。M36、M41出土的2件戎式高领袋足鬲最为典型,属于姜戎文化序列,与M8出土的秦式弧裆鬲反映的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这类鬲分布区域与时代特征十分突出,是探讨先周时期羌戎文化与周、秦文化渊源关系的重要器物。  相似文献   

4.
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领袋足鬲是指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中所说的瓦鬲墓初期A1型陶鬲。这类陶鬲的制作过程是先模制三个相同的圜底罐(即袋足),再将三罐口部用泥拼粘在一起,然后接上高领和足尖,最后加上耳、鋬和附加堆纹等(图一)。这样,这类陶鬲很自然地形成高领、三袋足和分裆三个基本特征,因而称之为高领袋足鬲,以强调其特征及与其他陶鬲的差别。有些领内有模糊的反绳纹,说明部分个体的高领也是模制的。目前所见高领袋足鬲标本基本都是通体饰有绳纹,分双耳、双鋬、无耳无鋬三种类  相似文献   

5.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时期广泛分布于关中地区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器物。这种器物最早发现于宝鸡斗鸡台,解放以后在关中地区的先周时期遗址与墓葬中普遍都有出土。比较重要的地点有长武碾子坡遗址、刘家墓地以及沣西遗址。因其年代与分布地域,在过去的先周文化探索中,高领袋足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以它为代表的遗存属于先周文化,另一些学者则将其归人姜戎文化。之所以造成这些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8,(6)
宝鸡郭家崖遗址北区共发现战国时期秦墓葬37座,与以往发掘的秦墓葬相比较,极少见到与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而此次发现的"聚落型"墓地在宝鸡一带秦墓发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次发现的秦墓葬均为屈肢葬式,多为东西向;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直线洞室墓三类;葬具有木质棺椁、生土二层台与棚木搭建的棺室,以及瓮棺葬三类。出土器物包括陶鼎、陶釜、陶罐、陶鬲、陶壶、陶甑、铜带钩、铜镜,还有少数礼器如玉器残块、兵器如铜箭镞及生产工具如铁铲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座秦墓瓮棺葬较为特别,虽然瓮棺器形显现秦文化特征,但同出的一件铲形袋足鬲却是戎式风格,这为最终确定研究该墓地属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对有关渭河的周地以及这附近被发现的属于先周时代的陶器的观察,在原已被认为属于周文化的,包含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鬲一系的陶器群,及高领形、短领形连裆鬲群以外,还存在包含殷式样的鬲一系的陶器群。因此可以认为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鬲及连裆鬲文化的年代,为进入殷墟文化期的已成立了的先周文化期遗物。殷式样陶器群可区别于属二里岗文化的与属殷墟文化的陶器。属于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分布于连结西安、蓝田、铜川的南北线以东,没有进入周原。但现在认为属于二里岗文化的一些青铜器在周原被发现,由于二里岗文化期进入周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8.
陕西宝鸡市古文物埋藏非常丰富。市博物馆长期以来收藏的文物中有大批商周时代的陶鬲,现将其中的一部分简单介绍如下,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鬲基本上都是在市郊及宝鸡县辖区内征集的,分高领袋足鬲(或称分裆鬲)和联裆鬲(或称瘪裆鬲)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宝鸡下马营旭光西周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间,宝鸡县下马营乡旭光村科研室的同志在该村东南断崖取土时,于地表一米深处发现青铜器两件。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即前往作了调查,并进行了清理。这是一座西周墓,墓离渭水大约有三公里(图一)。这里是一片比较平坦的二级台地,台地上出土了不少绳纹高领袋足鬲的口沿和袋足部分残片及陶罐。看来这块台地是西周早期的一处居住遗址和墓葬区,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平面呈长方形,土圹竖穴,圹壁垂直。内填五花土,墓向北偏西170°,圹长2.6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高领袋足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高领袋足鬲程晓钟Li-tripodswithhighneckandbag-likefeet,storedupinZhuanglangCountyMuseum,GansuProvince,werenotearlierthanthela...  相似文献   

11.
侯卫东 《华夏考古》2012,(3):91-98,126
罗坡岗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楚遗民"士"级族墓地,至少包含九个"核心家族",起码可分出两个支族。可识别出多组夫妻并穴合葬墓、兄弟辈并葬墓、父子辈墓等。罗坡岗墓地存在士级墓葬和普通族人墓葬两个阶层,存在随葬"鼎"核心组合的上层系统和随葬"鬲"核心组合的平民系统。墓地强烈的军事色彩,表明当时还存在家族式的基层军事组织。墓地的主体面貌为楚文化,说明秦国占领区基层楚人的文化传统没有普遍地改变。  相似文献   

12.
阳畔墓地是内蒙古中南部长城沿线地带发现的又一处东周时期游牧文化墓地,该墓地流行洞室墓、殉牲,并出土有青铜带扣、短剑、刀、管状饰、环等。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有相近之处,洞室墓与长城沿线西段的甘宁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存在文化、技术和人种上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士禛 《文博》2006,(4):49-51
关中秦墓葬的布局和类型陕西一直是秦国国都所在地,近乎90%的秦墓集中在这里。目前除已被发现的属于秦国王室的秦公大墓及秦统一后的始皇陵和秦国宗室贵族墓如陇县边家庄墓地以外,已发现多座秦国国人墓地,累计墓葬达千余座。  相似文献   

14.
辛怡华等 《文博》2014,(2):26-28
石鼓山M3出土的"中臣尊鼎"铭内的"帝后",就是姜太公之女、武王之后邑姜。虽然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多见西周王妃的事迹,但在青铜器铭文中有邑姜后妃的丰富记载,内容涉及到西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各个方面,这表明,王姜在周王室有一定的领导权。古文献把邑姜与周公、召公、太公等相比,表明她在周初是一位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人物。4号龛出现邑姜器物,并发现了墓葬中唯一一件陶器——高领袋足鬲,表明这个4号龛里的助葬器,是邑姜是以娘家人的身份,给墓主助葬的,恰恰说明了墓主与邑姜是一个家族,即墓主户氏家族属于姜姓。  相似文献   

15.
青铜器     
鬲(lì音历)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相似文献   

16.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建设中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墓地。该墓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活龙村,共发现33座中小型竖穴土圹墓。随葬器物以鬲罐组合为主。陶鬲为西周早期常见的联档鬲。墓葬中有毁兵而无腰坑和殉狗现象表明这可能是一处典型的周人墓地。这批资料为研究西周早期关中北部的周人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认为石鼓山M3的时代可进入康王初期,葬制、葬俗、器物"西土"风格浓郁,墓葬等级属仅次于诸侯一级的高等级贵族,铜器上族徽反映了复杂的族系关系。此外,墓葬体现出高领袋足鬲族群在商末周初主要向周人故土发展,布防西部边境,而联裆鬲集团主要向关东发展的现象。孝民屯东南地铸铜作坊的时代下限可进入西周,其在周初为西土集团高等级贵族服务。同时,石鼓山M3还展现了西土集团列簋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小双古城墓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岱海南岸.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除m2为一座土坑竖穴墓葬外,其余均为偏洞室墓.偏洞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在其北部下侧掏出一偏洞室,其底部略低于墓穴底部,在墓穴底部摆放动物.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嬴秦的族属及其文化渊源,史学考古界众说纷纭。王国维先生的"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蒙文通先生的"秦为戎族",翦伯赞先生的秦族是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等等看法,对考古界都有较深远的影响。因此,多年来考古界流行着屈肢葬、铲形袋足鬲、洞室墓既是戎人或羌人的文化特征,又是秦人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观点,认为秦文化应属西戎文化系统。这些看法,与陕西地区现有的春秋战国秦的考古材料及有关文献不符合。笔者仅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西咀墓地仅发现3座墓葬,皆为洞室墓,墓葬因破坏严重,殉牲情况不明。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来看,与以往发掘的新店子墓地、阳畔墓地文化面貌接近。是一处与西北杨郎文化存在交流的东周游牧文化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