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0年5月15日上午,惊闻著名作家叶永烈于当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的消息,我的心中掀起阵阵波澜。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 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发表他的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而他更为人熟知的是一系列"红色作品"。回  相似文献   

2.
金凤 《炎黄春秋》2001,(12):60-63
20世纪50年代看杨绛先生翻译的名著《堂·吉诃德》,深为译文的流利典雅折服;80年代读《洗澡》、《干校六记》,令我钦佩的是杨绛先生的举重若轻,哲人胸怀;以后看了三卷本《杨绛作品集》才知道杨绛早在40年代就写了不少优秀戏剧和散文。 最近听说杨绛先生将钱钟书和她今年的稿酬72万元及今后他们作品稿酬的权利统统赠予母校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作为清华校友,对这事颇感兴趣。经老朋友吴学昭介绍,见了杨绛先生。 早听说钱钟书、杨绛不愿接触媒体,担心受到冷遇,不料一见如故。杨绛、钱钟书都是江苏无锡人,我家乡江苏…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2月17日,黄永玉先生将其精心创作的巨幅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和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壁画的小稿无偿捐赠我馆。捐赠仪式由陈履生副馆长主持。黄永玉先生及夫人张梅溪女士,我馆馆长吕章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邹佩珠,中国美协顾问詹建俊,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北京  相似文献   

4.
邹振环 《世纪》2020,(3):28-30
第一次见到伍蠡甫先生大名是在大学本科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伍蠡甫先生主编的《西方文论选》上下册,是当时高校文科学生人手必备的读本,我就是从这本重印的60年代高等学校的教材中,最早读到了波德莱尔、柏格森和尼采的文章,也从中知晓了"伍蠡甫"的大名。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3,(33):76-81
在中国的科普著作中,《十万个为什么》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如今,《十万个为什么》各版本发行量已超过一亿。从1960年代起,秉承“科学”之名,这样一套普及科学的丛书,在历次政治风云中,从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到传播科学思维;从少儿读物到工农兵读物,再重回少儿读物;从学习苏联一板一眼的科普模式,到学习欧美灵活多元的科普模式。这套书,从提供知识,到指导技术,  相似文献   

6.
于惠 《名人传记》2018,(7):26-3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声名远播.交游广泛.许多人提及他时都言必称“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但与其相交数十年的梁实秋却从未说过此语,梁实秋在《怀念胡适先生》一文中坦言无论是当面会晤,还是与别人提起胡适时,他都会恭敬地尊称年长他十一岁的胡适为先生。  相似文献   

7.
客家学术研究的历史如果从1808年在惠州丰湖书院讲学的和平县进士徐旭曾先生发表《丰湖杂记》算起,至今已走过了200多个年头。自徐氏之后,客家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其中尤以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影响最大。它的问世,标志着客家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史研究被认为是新时期史学研究发展的突破口。甘泉同志的研究重点转到这一领域,他和方行、宁可先生共同主持"中国经济史断代研究",成果即后来的多卷本《中国古代经济通史》。我从20世纪80年代调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以后长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工作。我和甘泉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跟随领导下乡搞调查和写材料。关于起草《引漳入林动员令》之事,虽已过了44个春秋,但那是我亲自执笔写的,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之末,长夜终于破晓,中国又有了诗。此生有幸,大难不死,在《诗刊》友人的召唤下,试着又写白话新诗,托人带去发表。跟见贱名又排成铅字印行了,“乍见翻疑梦”,有再生之感。到1981年春,拙作《故园六咏》又和34位诗人之作同获全国优秀奖,赴京与会。颁奖会后,闻说20世纪40年代女诗人陈敬容先生居住在长椿街.此去不远,便说很想去拜见她。  相似文献   

11.
我确实是个非常好斗的孩子。没人敢惹我按照通俗的讲法.阿米尔·汗是一个“星二代”。他的父亲是20世纪70年代爆红的印度影片《大篷车》的制片人塔希尔。  相似文献   

12.
武侠影片不仅是国内影坛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世界影坛上最富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多有以上世纪80年代初《神秘的大佛》为开端,经《神鞭》《武当》至《少林寺》形成高潮。殊不知早在此前的20年代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张石川主持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就点燃了武侠电影这把火,且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3.
沈惠民 《世纪》2023,(5):44-46
<正>萧乾先生出任《世纪》杂志编委会主任时,我是《世纪》的特约编辑;萧老在20世纪50年代曾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我第一次在衡山宾馆见到他时,也已任《人民日报》记者。尽管有此巧合机缘,毕竟在年龄上,他与我是爷孙辈;轮地位,他更是文坛巨匠,我只是个文学青年。所以当他用厚实而温暖的手紧握我的手,调皮地笑称“我们可是同事相见”时,我很有点惴惴不安。他也许察觉了我的神情,继续笑着说:“这几天我还要见见《世纪》的其他同事们。”正是《世纪》创刊,使我有幸开启了与萧老的这段“同事”机缘。  相似文献   

14.
桑颖新 《收藏家》2010,(7):49-50
按美术史家们的划分,黄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创作高峰:前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黄胄以写实主义画风崛起于画坛,成就他名声作品的如《苹果花开的时候》、《打马球》、《洪荒风雪》、《赶集》、《庆丰收》、《金色的道路》、《新生》等都产生于这个阶段;另一个高峰期是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黄胄被压抑了许久的创作激情终于等到了时候,  相似文献   

15.
对孟姜女故事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钟敬文等先生,他们对故事做了民俗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顾颉刚历史的和地理的胛究方法为代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坚实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再度兴盛,至今犹然。在此,我拟对近三十年孟姜女故事研究作一简略回顾。  相似文献   

16.
“胡适博士娶小脚太太”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首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是根据胡适晚年的一首诗《希望》改写而成的。2000年的暑假期间,我正是哼唱着它,从黄河之滨的泉城驱车来到位于黄山东麓的安徽绩溪小城,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胡适先生的故乡。  相似文献   

17.
孙奎贞 《纵横》2009,(3):40-42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诞辰123周年,20世纪20年代,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中国驻德国波恩《经济日报》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过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市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8.
杨继绳 《炎黄春秋》2013,(12):75-81
孙经先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的长文,又发表了《人口统计学中的虚拟人口理论及其应用》,声称“用科学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方法”。论证出“饿死三千万是谣言”。我于2012年写了《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就大饥荒年代的人口问题与孙经先商榷》,也采用他那种“严密的数学方法”,按他所设定的条件,否定了他的结论。最近,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续发表文章,不仅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人”是重大谣言,还说“《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本着对历史真相负责的态度,我再次回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上十万修志大军纂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为社会主义伟大时代撰写春秋,形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春秋鼎盛的方志事业。然而,准为我国方志事业撰写春秋,谁为这支十万方志大军立传树碑呢?  相似文献   

20.
<正>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