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许攸为戒     
陈国伟 《文史月刊》2011,(10):26-2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在这次战争中,对曹军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之一,即是来自袁军的谋士,曹操少年时的朋友——许攸。  相似文献   

2.
正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各路豪杰跃跃欲试,以图争执牛耳。长期混战的局面,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很多,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主要有袁绍、曹操、吕布、袁术、孙策及刘表等人。在这其中,尤以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实力最为强劲,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袁绍就成了曹操的敌  相似文献   

3.
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4.
居功忌逞能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战,兵强马壮,处于鼎盛时期的袁绍败给了势力弱小的曹操,一战之胜,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基础。但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许攸的背袁投曹,对曹操最后赢得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作为谋士,许攸的确是个人才。就这场战争,许攸在袁绍那里是出过可以打败曹操的计策的,可惜袁绍非但不用,还由于审配的一个内部倾轧的报告,说许攸在冀州做官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审配将许攸的子侄打下了大狱。袁绍不问真假大骂一通,使得许攸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因而就有了曹操跣足迎友的典故。曹操的确不比袁绍,听说许攸深夜“来访”,竞高兴得鞋也来不及穿就跑出来迎接。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五年春,即曹操、袁绍官渡相拒的第二年春,“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珍宝………(曹操)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小说《三国演义》中写的与这里记载的完全一样,说明历史上真有其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又把它再现于荧屏,给人的印象就更强烈了。 这里所写的是一些身在曹营或都城许昌的人,却与兴兵讨曹的袁绍暗通书信。实在说,这等人不是叛徒、内奸,至少也是些脚踏两只船的人。官渡之战,袁绍败北,他们的书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按照常理,清查一下,也是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赤壁考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统帅之一曹操是当时卓越的军事家,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曾以一万余人击败了袁绍十多万大军,同时还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和消除了汝南黄巾在后方的威胁。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以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四、五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古赤壁究竟在何处?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地点,在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7.
正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强大,曹操岌岌可危。当时曹操阵营的许多官员为求自保,都偷偷写信给袁绍,向袁绍靠拢。后来,由于曹操用兵得当,大破袁绍,袁绍和儿子丢下军队,仓皇逃走,留下了许多图册和书信,全部被曹军缴获。其中,就有大量曹军将领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蒿里行》一诗作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从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建安四年曹操攻打袁绍,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关东(函谷关以东)诸军与关西(函谷关以西)军阀的战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袁绍,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董卓;二是关东诸军之间的互相攻杀,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势力。  相似文献   

9.
官渡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但曹方兵力究竟少到何种程度?现代史学家的论著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三、四万人。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云:“曹操集结在官渡一带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三、四万人。”柳春藩的《三国史话》同此。《历史教学》1980年第十一期李恩普《试谈三国时三大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通常认为曹操于中平六年九月离京后直奔陈留聚众起兵,未曾回到家乡谯县,其原因是他有"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的战略意图,且需依赖盟主袁绍和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但考证史籍可知,当时张邈尚未来到陈留,曹操出逃后曾返乡募兵,并遭到地方官吏缉捕。当年岁末张邈赴任陈留,曹操才携带家财和部众前往投奔,此时袁绍并未给他实际支援,而张邈是反卓战争的组织发起者,其辖区酸枣聚集的州郡联军是关东诸侯阵营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也是曹操起兵陈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许劭(东汉评论家,曾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在汝南地区名气很大,经常在家聚集各路英才,论天下大事,评当今名人. 一日,曹操慕名前来拜望,许劭接纳了他.当时曹操还年轻,只是负责京城治安方面的校尉官,没什么名气,每日众人议事,他都虚心倾听,不敢发表意见.这一天,袁绍、袁术等前来拜访许劭,并一起谈论时局.不料,这次许劭点名让曹操发言,曹操矜持一番后,谈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谁知,他的意见与袁绍的意见正好相左,两人争论起来.  相似文献   

12.
求才令与汉魏嬗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 ,袁绍阵营最后覆灭 ,曹操奉天子讨不臣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战后曹操实施战略转变 ,放弃武力征伐 ,在北方转入文治。建安十五年以后颁布的三道求才令 ,与其所处战略阶段的人才要求不吻合 ,唯才是举并非为了完成统一而提出。曹操的佐命人才也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全部到位 ,求才令颁布后 ,实际没有吸收新人才。本文将三令与同步进行的曹操建国活动联系起来分析 ,可以为开掘唯才是举的历史内涵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3.
何德章《"赤壁之战"的史源及性质诸问题》一文,挑战了人们对赤壁之战的传统认识,但其论证不能令人信服。其一,将曹魏官方的庙堂乐辞《平南荆曲》中的"天下一定"之语,视为研究赤壁之战的史源,这是不足为据的。其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对手是"孙刘联盟"而不仅是刘备,曹操是大败北窜而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败"退兵。其三,赤壁之战三方兵力清楚而不是数字模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不容否定。其四,曹操意图统一中国应予肯定,但不能将刘琮和张昭视为顺从"统一"者加以肯定,将孙、刘、周、诸葛等视为主张"割据"者加以否定,应了解此时大统一的历史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三国演义》,我想大家会想到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呕心沥血,足智多谋,也许你会喜欢郭嘉的雄才大略,也许你会感叹周瑜的英年早逝,也许你会赞许孙仲谋的年少大志,也许你会感叹三国的群雄逐鹿,但无疑怎样,你无法忽略这样的一个人,他年少轻狂,心怀天下,在镇压黄巾军中,扩充军事力量,崭露头角。他迎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他以二万对十万,大破袁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被称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百姓中口中多为诟病,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就是曹操。但是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个被世人谩骂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到底有几分真实呢?  相似文献   

15.
正关羽兵败之后,经好友张辽劝说,答应归顺曹操。曹操是个爱才如命的人,对于关羽这样一等一的将才归顺,自然十分高兴,百般笼络,千般宠爱,万分器重,一日小宴,三日大宴,上马赐金,下马赏银,又是封侯(汉寿亭侯),又是拜将(偏将军),希望关羽能感恩戴德,成为股肱。可是后来,关羽还是在官渡之战前夜,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报答过曹操的知遇之恩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16.
乌桓和袁绍势力的联合是导致曹操征讨乌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如何对待乌桓的问题上,曹操势力内部意见最初并不统一,但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兵乌桓。曹操北征乌桓的胜利,不仅将北疆分立的各政权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对北部地区的统一,而且为整军南下,专力于对付割据江东的孙权,以及亡命南方的刘备等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更重要的是中断了乌桓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乌桓人最终融合于汉等其他民族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多战争,许多三国战争故事,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诸葛亮北伐等,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奇怪得很,参战兵力超过以上各次、持续近一年而又颇具指挥艺术的司马昭围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之战,长期以来却被人冷落了。甚至近年出版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赤壁考     
一《三国志》及裴注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晋陈寿《三国志》及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等记载了战争的过程。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军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卒,子刘琮代。九月,曹军至新野,刘琮以荆州降。寄居荆州屯军于樊的刘备率部南撤。曹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于当阳长坂。刘备败退夏口(今武汉市),遣诸葛亮联结孙权,共拒曹军。曹操率大军自江陵顺流东下。孙权派周瑜等率军与刘备并力逆曹军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将黄盖以“寇众我寡”,建议火攻。  相似文献   

19.
陈华 《炎黄春秋》2011,(7):71-74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赴缅抗日作战中,仁安羌一战以少胜多,率一团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解救十倍于己的被围英军7000余人,取得空前大捷,赢得了国际赞誉。在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的系列战斗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功卓著,被欧  相似文献   

20.
李燕  黄上祈 《南方文物》2007,(4):181-183
灵山,属怀玉山支脉,山形奇特,远远望去,有如长发飘飘的仙女,酣卧在江西上饶县城西北。灵山雄伟而奇峻,上有七十二峰,飞瀑高悬峰峦叠嶂,历来为道家所重。灵山道教传播始于汉灵帝年间(168 ̄189年),时河南颖川(今禹县)人胡昭,先后拒曹操、袁绍、孙权之聘,携家南下隐于灵山北谷峰之养其岩。仙逝后,乡人建祠以祀,香火兴盛。至唐有刘太真、李德胜(刺史)先后求雨立化于胡昭公祠(石人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