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佛像的造型、头背光以及服饰等因素的差异,龟兹石窟中的佛像风格可分为四类:印度风格、龟兹风格、汉地风格和回鹘风格。印度风格佛像出现于龟兹石窟早期,包括犍陀罗风格和秣菟罗风格两种类型,其中犍陀罗风格佛像较多。龟兹风格佛像形成于公元4世纪,延续至龟兹佛教的衰亡时期,是在龟兹本地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印度、中亚文化而发展形成的佛像类型。汉地风格佛像,是唐代汉传佛教艺术传入龟兹的产物,艺术风格接近同时期中原佛教艺术。回鹘风格佛像,约公元10世纪及以后,是回鹘人西迁后在吸收中原佛教和龟兹佛教艺术因素,形成的具有回鹘人审美特色的佛像类型。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6,(3)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北魏太和年间,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范铸法铸造的金铜佛像。部分出土或馆藏的北朝金铜造像为20世纪初期伪制,必须进行甄别。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二五~二二○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川等地发现的铜摇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曾找到过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风格受犍陀罗佛教艺术(Gandhara,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其佛教艺术是希腊和印度风格融合的产物)的影响。旧金山  相似文献   

6.
已发现的北魏中期金铜佛板,虽然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面貌。佛板主要因素来自于犍陀罗浮雕大神变图像,细部表现更多地吸收了此前传入汉地的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经过整合设计形成的新型图像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铜佛板浓缩了众多佛教文化因素,便于持有者随时随地礼拜和祈愿,系汉地产生的创造性的佛教造像形式。  相似文献   

7.
由日本东洋佛教雕刻史专家、大和文华馆馆员村田靖子编撰、金申翻译的《佛像的系谱》一书中文版已于 2 0 0 2年 8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副标题为 :“从犍陀罗到日本——相貌表现与华丽的悬裳座的历史”。作者从释尊的诞生和佛像的起源开篇 ,以佛像在东传过程中的诸时空演变系谱来结构全书 ,并将探讨内容聚焦于佛像的相貌表现和悬裳座两个主要方面 ,这正是该书的特色所在。探讨佛像的时空变迁特征 ,相貌表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同时还必须把握形体方面的变化。犍陀罗、印度、中亚一带的佛像 ,由于着衣甚少而较易窥知其形体躯干的演…  相似文献   

8.
陈浩 《收藏家》2010,(3):25-30
近年来佛教造像,尤其是金铜造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追捧的热点。其中唐宋时期云南南诏、大理国铸造的金铜佛像,以其风格独特、铸造精美、流传数量稀少,向为世人所珍。  相似文献   

9.
金申 《中原文物》2006,(5):66-70
云冈20窟佛像的图样来源属于犍陀罗-凉州系统佛像,其坐像的衣纹形式在昙曜五窟中别具一格。至云冈第2期即太和时期,以20窟佛坐像为范本的石窟佛像和单尊铜石佛像盛行一时,确立了太和时期独具特色的佛像形式。  相似文献   

10.
现藏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一尊鎏金铜佛像分为佛陀与头光两部分,其中佛陀及台座上的双狮都具备典型的犍陀罗艺术特征,当产自中亚或印度,年代约为2世纪末到3世纪初,即中国的东汉晚期;头光背面的火焰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为5—6世纪在东亚地区后补制作的。此类来自中亚或印度的鎏金铜佛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河北地区出土的30多尊小型鎏金铜佛像无论从造型还是细节特征都深受健陀罗风格的影响。其中1955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北宋村东汉晚期墓葬的鎏金铜佛像,年代与哈佛佛像接近,佛陀脑后有插榫,佛首微微前倾,施禅定印,身前有两位下跪的供养人,台座正面立有双狮,双狮中间为浮雕或者线刻的莲花,是3—4世纪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邢继柱 《收藏家》2011,(9):55-58
印度西北部的贵霜王朝建于公元45年,定都于犍陀罗。至公元2世纪前期,贵霜王朝的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建寺塔,雕凿佛像,开凿石窟寺。  相似文献   

12.
从健陀罗与印度的造像风格说起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关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风格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小型铜怫造像方便携带,流动性极大,在文物鉴定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风格的遗像,因此,对这些小型佛像的认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认识和理解西藏佛造像系统前,应该先从佛教造像的源头─—健陀罗与印度两大系统的造像风格说起。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中心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学术上将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而发现的带有希腊艺术成因的佛造像称为健…  相似文献   

13.
作者针对佛像的半偏袒式袈裟形制,在反思先行研究及其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以现存实物材料的图像与表现形式的探讨为主,文献查证为辅,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早期石窟中的佛像半偏袒式袈裟形制,承袭的是犍陀罗、阿富汗地区4-5世纪的传统;2、赞同阿·富歇、约翰·马歇尔的观点,认为犍陀罗、阿富汗佛像袈裟半偏袒式的图像来自古希腊,是希玛纯众多的穿着方式之一。其表现手法是中亚风格化表现传统与希腊写实主义相遇的结果 ;3、半偏袒式在西方也有发展,被犹太教和基督教美术同时借用为圣者的外衣,并且延续至今。总之,希玛纯作为古希腊的祭司、哲学家和政要的高规格服装,被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美术同时借用,经历了一个由世俗走向神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恒 《文物世界》2001,(2):24-27
自犍陀罗艺术创造了佛像以来,其所着的服装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佛教徒对佛陀的尊敬与热爱(使其穿上最时髦的衣服),更反映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服装形态。  相似文献   

15.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孙涛 《收藏家》2011,(12):65-70
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作品中,扎什利玛佛像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扎什利玛为简称,全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代表了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僧人、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通过西域于阗、龟北地区,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包括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金申 《收藏家》2005,(9):41-45
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此种技法源于古代西方地中海沿岸。而我国古代青铜器都是铸造而成的,尽管表面还要敲刻加工,但锤鍱技法的佛教文物要迟至3、4世纪才出现,是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的。古代印度的犍陀罗地区自古就有锤鍱的工艺,居住其地的属于斯基泰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地区馆藏和出土北朝至唐代金铜佛像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铸造复原实验,发现唐代范铸小型金铜佛像的四足方座基是通过类似贴泥条等方法进行机械造型,留出外范与内芯之间的空腔而铸造出的。这种方法与中国商周至汉代青铜器范铸工艺是一致的,四足方座基的铸造是中国古代范铸工艺思想的延续,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0.
试综述犍陀罗佛教美术表现手法,从早期的写实主义西方样式至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时期的独特风格及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深受罗马帝国及印度秣菟罗美术的影响,到达它的极盛期。印度笈多王朝(公元320—600年)兴起,犍陀罗美术即使没落,也对中亚及中国的佛教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