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国时期浙江的禁烟运动经历了辛亥革命严禁鸦片时期、北洋军阀烟禁废弛与红丸替兴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反对鸦片公卖及浙江自办禁烟时期以及抗战之前依法禁烟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浙江的禁烟运动随中央政府政策的改变而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维新改良思潮在贵州的传播及其对贵州辛亥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满清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两次可歌可泣的重大斗争。尽管维新改良运动的目标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者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以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检格中解放出来,得到迅速发展。维新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在对斗争对象的认识,斗争的手段及革命的彻底性等重大原则上有根本区别,但无数事实证明,其两者之间的重大关联,两者之间的血肉联系,甚至可以把它们看成一场运动的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后阶段创造条件,后阶段是前阶段的…  相似文献   

3.
刘东 《北京文史》2005,(2):36-37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彪炳青史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正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林则徐开始的。此后一百年的中国革命,虽然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分,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随后发生的鸦片战争,则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林则徐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北京的,他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的从政生涯,特别是禁烟前的经历。都与北京有着深深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民问题与党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民无产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中占有一定位置。这个阶层虽然不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但它在革命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存近代史上,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每次斗争的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阶层的参加  相似文献   

5.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则是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标志着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胜利。然而,由于文献记载和档案资料稀少零散,加之辛亥革命发生与故宫博物院成立相隔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的推动,以及故宫博物院开院之于辛亥革命事业的意义,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档案,本文以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为视角,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力图客观地呈现当时社会事件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6.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舞台。这里曾经是林则徐义无反顾地推行禁烟运动的起始处,太平军与湘军反复较量的“四战之地”,洋务派后期巨率张之洞实施“新政”的基点,自立军起义并惨遭屠戮的所在……。当人们历数湖北近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都不会忘记,20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武昌爆发过结束中国两千余年专制帝制的新军起义,将以孙中山为旗帜的奋斗多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向高峰。武昌首义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关键环节彪炳青史,它从酝酿、爆发、扩展到失败的历程,相当充分地显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距今七十年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国内外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失败,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以往,我们在评述这些问题时,侧重于考察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指出了它在领导这场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也分析了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给革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这无疑是重要的,也是主要的,但仅止于此,又显得不够。因为决定事物性质变化的,是矛盾双方的运动。如果我们不太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具体活动和它的特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长期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社会动乱的现实。让人们对革命的成果和意义感到困惑。然而纵观英、法、关、日诸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元一例外都经历过曲折与反复。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亦然。政治近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起点、开端,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前进。中国的民主革命,从辛亥算起,到1949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时近40年,这较之荚、法、美、目政治近代化所经历的反复与曲折、所经历的时间,并不为过。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的起点和开端,没有辛玄革命,就没有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摆脱政治压迫和经济束缚而发动的一场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福州金融业仍旧延续了鸦片战争以来金融业发展的格局,依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它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靠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但一个朝代的推翻,不单单是靠枪杆子,辛亥革命的一大特点是搞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这项斗争的长期、细致、艰苦的程度并不亚于运动军队、发展武装起义的过程。只有教育和唤醒了广大人民,使他们都能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从头脑中厌恶和抛弃那个恶劣政府,那么推翻和取代它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必被其貌似强大但实质虚弱的假象所迷惑。而要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能从愚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学 《安徽史学》2004,(1):80-85,74
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见严重,传统的政治文化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无能为力,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向西方(包括甲午后的日本)学习要求.相比较而言,政治思想的学习远比社会经济变革来得快.近代政治思想的超前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不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近代政治思想缺憾甚多,并给晚清社会的变革留下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云波 《史学月刊》2003,101(5):36-41
中国近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主要有二:一是近代化因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二是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对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顽固排拒。任何致力于近代化事业的有识之士都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特殊国情,对清政府和专制政治心存幻想注定不切实际,对近代化因素的积累水平估计过高也注定要走弯路。但在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近百年时间里,有识之士们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恰恰存在以上两种误区。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有识之士们在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和近代化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决策,并因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斌 《史学月刊》2002,(10):41-46
教会医疗事业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的特殊部分,它与晚清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清政府对待它的态度和政策几经变化、在禁教政策下,清歧府对教会医疗事业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和政策。两次鸦片战争之际,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的压制下被迫接受教会医疗事业,但是仍想加以抗拒。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制度得以建立;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外来化的态度发生变化。此后,清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虽有变化.但基本上持保护、支持和利用的态度和政策.并在一些方面体现了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士绅阶层出现分化,促使了新派士绅阶层的发展、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近代企业、倡导立宪及地方自治,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权益,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在辛亥革命中,士绅阶层赞成共和,依附革命,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各地政权的建立。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的爆发、胜利、失败及民初政治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左右清末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Revolution is an event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 was not only imagined in Western historical writing as a radical change of social life, but also perceived as representing a return to the old form of social rule in the end. The Chinese ideas of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was due to the change of mandate. The modern Chinese idea of revolution also incorporated the European idea that revolution would lead to a higher form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im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shows that Chinese theorists had a mis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regarding revolution as representing an ultimate social state and not as a means to achiev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theoretical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resulted in an advance in China's soci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6.
“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考察了古典时间名词“近代”和“近世”在清末民国时期词义的演化及其给中国史学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认为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和“近世”词义的翻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时间分期法 ,促进了中国通史研究的近代化 ,促进了专门史、边缘史、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又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龚书铎 《史学集刊》2005,2(3):90-96,25
清代理学沿承宋、元、明,但有自己的特点:一、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可寻;二、学理无创新,重在道德规范;三、鸦片战争后,理学受西学冲击,既抵拒又有所会通;四、宋学、汉学虽存门户之见,但也兼采。  相似文献   

18.
Studies in recent decades conducted from the angle of provincial-level local self-government have done much to help relativize narratives of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rmed uprisings. However, these endeavors still have room to locate the revolution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and to understand its implications as a revolution conducted through the conduits of culture and thought. More importantly, these existing studies are also insufficient in terms of viewing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 through a longer time span to see the Revolution a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of a much longer revolution that began with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1–64). The Taiping Rebellion substantially weakened the rule of the Qing court. In other words, this author regards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 as a part of the long revolution starting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 was comprised of three key components: armed uprisings, self-government movements, and finally, a revolution through words and culture including the student movements at home and in Tokyo. It argues that, to a certain degree, it is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at made the Revolution successful in a relatively pacifistic way, and that, in particular, made possible the non-violent revolutions of self-government and the revolution through words and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清末留日士官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辛亥革命发生之际他们发挥了军事骨干的作用,从他们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成为革命勇士的客观条件、走上革命道路的政治保证和及参加革命的具体经过进行考察较能反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