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裕固族祭鄂博杨永贤鄂博,又称“敖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为祭神之所。裕固族牧民企盼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就通过祭鄂博这种仪式,来祈求天地之神的保佑。肃南地区除裕固族外,境内的藏族、蒙古族也祭鄂博,其内容大同小异。在1958年之前,肃南各地每年都...  相似文献   

2.
藏族“鄂博”祭把文化陈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_二期上发表文章说、在藏族聚居地方的山顶路口常可以看见一种特殊的用来祭把神灵的石堆,L面插有嘛呢旗杆,旗#门二挂有经幡和五色彩线,有的还挂哈达和白色羊毛作祛邪饰物。这种地方人称“鄂博”,藏语称...  相似文献   

3.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8):26-29
<正>8.6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上的戍边卡伦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吏查勘中俄东段边界,并及时在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等处树立界碑和鄂博(蒙古语敖包,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由人工以木、石、土堆成。原来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据记载,康熙派副都统郎坦至东段边界格尔必齐河东岸,用满、汉、蒙古及俄罗斯、喇第诺(即拉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的长生天信仰马进“长生天”是蒙古族早期的宗教信仰。蒙古族最早所信奉的万物有灵的宗教是萨满教。其崇拜的主要神灵有火、地、山、天、敖包等等。蒙古人把天神称为“腾格里”,认为有120尊,各有分工。萨满教持天命论观点,称天为“长生天”,认为...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自然崇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就是山神崇拜仪式“祭鄂博。”裕固族有两句歌谣:“家家门上有亲亲,每个山垭腰上有鄂博。”鄂博,就是山神。山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是原始先民游牧生活和母系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认为人间需要的很多物质是神灵给的,连一些自然现象也是神灵在操纵,把大自然人格化。这种原始意识在藏族先民吐蕃  相似文献   

6.
走近敖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每当唱起《敖包相会》这首优美的歌儿,就不由使人想起大西北蒙古族聚居地上那一座座大大小小沉默着的神秘敖包,以及敖包周围碧绿的草滩,明亮的小河,奔驰的骏马,徜徉的羊群,还有一对对相亲相爱的蒙古族小伙和姑娘。  相似文献   

7.
“拉则”,藏语中指地母神活动的场所。青海大部分地区称“鄂博”,而“鄂博”是蒙古语中的叫法。 “拉则”原系氏族部落为狩猎、游牧方便而设立的路标,多在高地、山口、交叉路口等处。大通地区及相邻州县的“拉则”有两种制做格式。其一是用石块和土堆起,一般为两层,下层大、上层小,为圆锥形。其二是用粗木料制做成高1.5米左右的双层“井”字型框架,四角木柱栽入地下,框架中间插数十根至上百根剥去皮用红土染过的长木杆子(俗称拉则杆子),杆子顶端拴绑着羊毛、各色布条、丝织品飘带、哈达和白色经幡等。远远望去,即醒目又壮观。  相似文献   

8.
龙套是京剧中的一类行当,扮演的是剧中兵卒、差役、内侍、随从等角色,也称“杂行”;由于流动性很大,也称“流行”。龙套在剧中常常作为军卒,当双方主将对阵交锋时,龙套在一旁摇旗呐喊,因此龙套也称“打旗的”。龙套在舞台上的角色一般以整体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
敖包拾趣     
敖包,蒙古语为堆积的意思。闻名中外的成吉思汗陵,就建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甘德尔敖包之巅。 古往今来,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敖包。如白音敖包、查干敖包、五花敖包、神山敖包……其多数用石头垒筑而成,有的用鹅卵石堆成,呈圆锥体形,其上栽一大丛树枝,悬挂着五色彩旗或梵文经旗,遥望若尖塔;有的在山顶上栽一木头大架,其上吊一口玲珑的大钟,一敲洪声四散,久久回响……敖包有单独设立的,也有以13个小敖包组成的大敖包群,状若古代烽火台,甚为壮观。 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堆积敖包,最早是作为在茫茫草…  相似文献   

10.
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祭祀人群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诵经声和祈福声“呼来——呼来——”;敖包上堆满了各种奶豆腐、奶酪干、糖果等,鲜奶在敖包的石壁上留下了鲜明的白色痕迹。离得很远就能闻到奶制品散发的阵阵乳香……  相似文献   

11.
苏智良 《百年潮》2012,(6):40-44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有句人生格言: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如要仔细考证,这“三碗面”有多个版本。一种是前后秩序不同,有称情面、场面、体面,也有称场面、体面、情面。另一种版本是内容不同,  相似文献   

12.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5,(3):114-117
在我国,使用玺印的历史己有三千多年。秦代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鉨”,即“玺”。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印只能称“印”。到汉代,这种制度有所放宽,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玺”,年薪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印则称“章”,其他人的印还是称“印”。后来也有合起来称为“印章”的。  相似文献   

13.
诺敏 《世界遗产》2012,(3):46-47
祭敖包是草原上的一件大事情。我在赤峰地区工作期间,见过的祭敖包有很隆重的仪式,人们请来庙里的喇嘛念经文。这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牧民会杀羊煮肉粥,里面放上黄油,还有我们称之为"嚼口"的各种奶制品,然后把一碗碗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肉粥分享给参加祭敖包的人们。平时牧民们路过敖包的时候,也会捡拾一块石头爬上去,把石头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历史积淀的敖包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敖包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蒙古族的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所以,保护敖包这一文化遗产不应仅保护敖包本身,而是要保护其敖包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5.
“通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郑樵的《通志》,可以是明清以来省志的专称,可以是志书编纂的一种体例。通志作为省志的专称,也是一直在使用。对以贯通古今体例编纂的方志,以通志称之,也已为志界认可。还有一些以通志为名的专史、专志,也大量存在。就方志而言,通志贵“通”,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方能因时创新,延续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通常对别人自称是“老孙”,对玉帝也多如此;对师父(须菩提祖师、唐僧)、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则自称为“弟子”(只一次对弥勒佛也自称弟子);另一次对玉帝称“臣”(第五十八回)。称“老孙”,是对所有人(不管对方身分高低)平等的但也是不客气的自称;称“弟子”则是师徒关系中弟子一方的习称;称“臣”则是老孙没棒弄了,危难时刻对玉帝的通权阿谀,不惜自矮自贱,非老孙的常经。对妖精(个别情况下对所不敬的人),孙悟空为了压其凶恶的气焰,常常把自己提高两个辈数,自称“外公”。即在今天,一般的市民或农…  相似文献   

17.
纸牌,亦称“字牌”、“长牌”、“小牌”.由古代的博戏——叶子戏——马子——马吊牌——斗虎、扯张——默和牌——碰和牌演变而来.经不同时期逐渐演化至现代各地区纸牌大小、图案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其称谓也有很多,江苏北部称“车胡”、“马子”,湖南称“跑胡纸”,四川乐山地区称“二七十”,南通地区称之为“笃子胡”“单将长牌”等。  相似文献   

18.
南宋钱样考     
“样”,古代释为“法”或“式样”①。所谓“钱样”,就是钱法、钱的式样,所以也称“钱式”②。唐宋以来用于铸新钱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6,(5):91-91
论夏嘉同音与羌藏同源;试探“玛尼石”和“敖包”的起源;藏传佛教各宗派对西夏的影响;当代藏族学的化走向;[编按]  相似文献   

20.
回忆龚育之     
张化 《百年潮》2014,(6):22-27
龚育之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是国内外著名的党史大家。在中央党史研究室许多人习惯地称他“老龚”,很少有人称“龚部长”、“龚主任”。我也和大家一样,对他不称头衔,而称“老龚”。如今,老龚离开我们已有七个年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