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梯田板画     
<正>哀劳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红河水千回百转,奔流不息。这山山水水,在两千多年前曾给一个从远方迁徙而来的民族,带来了一种神奇的灵感和启迪,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山造田,引水浇灌,日复一日,百折不挠……这就是被世人叹为观止的元阳梯田,哈尼族人繁衍生息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2012,(2):77-77
哈尼梯田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至少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一是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据当地哈尼族民间文学和旅谱等记载,以及全福庄现存的已传45代的“石刻分水”实物推算,至少自唐代初期,受战争影响迁徙来此地定居的哈尼族先民就开始选择海拔1000至1500米的山坡地建设村寨,开垦梯田。  相似文献   

3.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出一幅"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图景。  相似文献   

4.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远古时代“九黎”、“三苗”的后裔,经过几千年征战与迁徙,从黄河、长江下游辗转到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以贵州境内分布最为集中。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彭育凡 《旅游纵览》2010,(12):128-129
<正>一、朝鲜族舞蹈的特点我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是朝鲜人在中国生活定居后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把这  相似文献   

7.
从蒙古高原到多瑙河下游连绵不断的欧亚草原地带,直到近代一直是游牧民族活跃的舞台。游牧民族把羊、山羊、马、牛、骆驼等驯化为家畜,并在学会骑马技术和管理家畜群的同时,经历了无数次由冬季营地到夏季营地的季节性迁徙,从而创造了独特的游牧骑马文化。他们与南部的农耕定居民族及北部的森林狩猎民族进行交易,或进行战争,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各民族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酷爱和品饮着这片叶子。哈尼族作为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茶俗文化。茶对于哈尼族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体,哈尼族有着自己独有的茶俗文化,背后蕴藏着哈尼族深厚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哈尼山乡,滇南小春城。绿春是中国130多万哈尼族文字标准音所在地,境内的阿罗欧滨,因都玛简收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国内外哈尼族普遍认同的原始宗教圣地。因此,这个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哈尼山乡,正如她美丽的名字“绿春”一样,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以哈尼族为主包含傣族、彝族等的民族文化,都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  相似文献   

11.
郭晋勇 《丝绸之路》2010,(12):41-42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哈尼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讨论红河州哈尼族"苗爱拿"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以期促进红河州哈尼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哈尼山乡,滇南小春城。 绿春是中国130多万哈尼族文字标准音所在地,境内的阿罗欧滨,因都玛简收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国内外哈尼族普遍认同的原始宗教圣地。因此,这个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哈尼山乡,正如她美丽的名字“绿春”一样,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哈尼族为主包含傣族、彝族等的民族文化,都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中亚粟特人向东方的移民运动,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即商业移民与部落迁徙。这一特点,在敦煌与吐鲁番地区定居的粟特人中有比较鲜明的反映。从总体来看,在隋唐以前,这两个地区著籍粟特人的来源以商业移民为主,而在此之后,则主要以部落迁徙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迁徙的角度看,历史上有许多族群都经历了从西伯利亚森林出发向南,走过呼伦贝尔草原、翻越大兴安岭,最终融入中原的过程。这条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冰雪天路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张震 《丝绸之路》2010,(12):30-31
东汉末年天师道传入河陇地区,从秦陇氐、羌族定居的范围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沿途吸纳当地本土民众,影响遍布河陇。天师道在该地区流播时吸取当地民族文化,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并融入当地素有的巫鬼道、方仙道传统,使之成为道教思想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近现代历史中,新疆与中亚两地哈萨克人互有往来、迁徙,形成了跨国民族。在新疆定居的一部分哈萨克人又移居到中亚,具有了华人华侨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所称的哈萨克族华人华侨大多数分布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少数在西亚的土耳其。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华人华侨,在中哈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乌孜(兹)(1)别克人从民族萌芽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民族迁徙,在乌孜别克人迁徙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的乌孜别克人迁移喀什市的原因及其迁入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入关之前,八旗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征战迁徙集中大量女真(满洲)、蒙古、汉人等民族人口,以增强后金(清)的政治与军事实力,并逐渐具备了与明朝抗衡的能力。与此同时,征服其他部族与民族的过程,也是对原处于分散状态下的部族与民族整合的过程。八旗制度既是这种整合的方式,也是这种整合的结果。正是这种民族人口的迁徙与集结,不仅催生了"满洲"的诞生和"大清"政权的出现,而且使八旗制度更加完善。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中国民族发展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典型性。同时也为多角度研究八旗史与民族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从八旗入关前民族人口迁徙集结的角度研究这一段历史,也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聚居在祖国云南边疆的哈尼族各支系中所流行着的许多传统风俗民习和传统节日,往往与民间文学相互交融,甚至相互依存在一起,成为血肉难分的哈尼族固有的精神财富。弄清哈尼族的风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研究哈尼族的历史、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蕴藏着许多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谚以及音乐、舞蹈等。在传统节日和祭祀场合,以村寨为单位的群众文娱活动更为突出、活跃,几乎每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流传着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重大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天神“奥玛”、地神“阿奥”、山公“搓司搓欤”、山母“腊必腊衫”以及“卜  相似文献   

20.
哈尼民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提高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讨论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昂玛突”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理解、翻译.供大家讨论,以促进红河州哈尼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