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9年9月16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赵德全副省长向海内外近百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揭开了举世关注的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阳陵陵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1998年初,秦始皇陵园东南部的下陈村农民向考古工作者反映,他们在村边果树地进行浇灌时,发现地面有些下沉。经考古工作者用"洛阳铲"进行钻探,探出了红烧土、木板灰、夯土等。它的发现与秦俑坑最初的发现很有相似之处。随后,考古队对其周围进行了普探。1998年下半年,终于探明这是一座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5米,四角各有一门道,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的大型陪…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初春,原秦陵文管所所长周光声送来两张"卫"字陶文拓片[1](图一,1).2010年9月,我们实地踏察了发现陶文的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击鼓坪,位于始皇陵北陈窑村南一座陡峭的山峰,右侧山谷便是著名的大水沟.爬上半山腰,山峦之间突现的平台显然是人为开掘. 已知遗址范围东西两端宽10~12、中间宽27、南北长115米.遗址岩石面东西宽10~17、南北长110米,面积16500平方米.遗址东边疑似踏步.遗址断面发现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及陶器残片.板瓦外饰细绳纹,内为素面,筒瓦外饰细绳纹,内饰麻点纹,属于典型秦瓦(图一,2、3、4).器物残片6块,有口沿残片、有器底残片,内外均素面.周光声拣选的"卫"字陶文与秦始皇陵园飤官遗址发现的卫字陶文戳印特征、文字风格如出一辙.按袁仲一先生考证,"卫字陶文当为制陶工匠的姓氏"[2].此遗址无疑属于秦代建筑遗址,应是陵园工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老秦 《丝绸之路》2000,(2):40-43
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已出土公布了大量重要文物及遗址。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发掘出土了几座陪葬坑及石质甲胄、青铜鼎、彩绘俑等珍贵文物。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丰富秦陵内涵和研究中国古代陵墓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陵园范围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搞清楚秦始皇陵园的范围不仅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还是目前划定秦始皇陵保护范围的重要依据。2005年出台的《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之所以没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尚不清楚秦始皇陵的具体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快弄清秦始皇陵的范围是目前秦始皇陵这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陵园渊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园首次勘探调查工作始于1962年2月,当时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玉清等同志和临潼县文化馆有关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陵园进行了钻探和调查。初步获得了陵园内外城垣及封土形制、尺寸等方面珍贵的资料。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之后,秦俑考古队在发掘兵马俑的同时又对陵园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勘查。10余年来先后发现了地下陪葬坑,陪葬墓和其它遗址数百余处。并且对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饮宫遗址等重要遗址进行了试掘和发掘。为秦始皇陵园形制等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关于秦始皇陵园渊源问题,有的先生以  相似文献   

6.
岳家沟是秦始皇陵西南的一个村庄,地属今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1986年1月,岳家沟一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一座古墓,我们随即进行抢救性清理,并将此墓编为一号汉墓(M1)。当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秦俑一号坑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又在该村民院子里发现二号汉墓(M2)。同年8月,我们对M2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介如下。两座汉墓位于秦始皇陵的西南,在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南端,西距外城60米,南距外城约350米(图一)。一号墓和二号墓东西并列,相距4米。这两座墓地处骊山北麓大水沟口的山前洪水冲积扇上,系黄土沙砾堆积,土质疏松而坚…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陵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工程形式,水工程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这自然也是秦始皇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关于秦始皇陵园水工程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帝王建筑陵园,是推崇皇权和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们十分迷信,讲究“事死如事生”的礼制,陵园建筑要按活着的帝王所住宫廷规格来设计,造得和宫廷一样奢侈华丽,代表着当时建筑技术和各种艺术的最高水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的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陵园内城以内的陵南地区,勘探面积约20万平方米。随着工作的进展,对内外城之间西部的部分区域、外城南门、内外城西门、外城北门、“五岭”遗址、“霸王沟”等地点作了较为详尽的勘探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朱学文 《文博》2009,(5):44-48
本文通过对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秦始皇陵园在开始营建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设计规划图。这个设计蓝图随着厚葬之风渐浓、秦国国力渐强、秦王赢政年岁渐长及秦统一等原因在不断扩充、变化。通过对秦始皇陵园与其先公先王陵园的比较分析,阐明了秦始皇陵园在设计规划中变化的内容及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渊源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是陵园监造者们精心设计的产物.由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秦始皇陵园的设计蓝图主要由城墙、城门、地宫、封冢、寝殿、陪葬墓、陪葬坑(兵马俑坑、马厩坑、珍兽坑、铜车马坑)等部分组成.虽然,由于农民起义军的进逼而使“骊山之作未成”(《汉书·楚元王传》),但从总体上来说,始皇陵园的各项工程大都已经完成,即使有个别工程未能按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The site location of Emperor Qin Shihuang's Mausoleum was synthetically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tradition of ritual system among the Qin people, the eastward expedition strategy, the prosperity of Qin state, the custom of luxury funerals, the 'xiangbang' (regime prime minister) Lv Buwei' s ideology, and the preliminary theories of 'fengshui ' (风水). The ritual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Qin state already set up an eastward trajectory of the Mausoleum location. The flourishing of Qin state and prevalence of luxury funerals might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riggering the in- dependence from the previous Mausoleum area in Zhiyang, In the end, the specific location was probably an integrated result of above-mentioned factors.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900余米处,2001年8月-2003年3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的始皇陵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陪葬坑的Ⅰ-Ⅲ区出土了双层棚木,厢板、立柱,垫木及大量的榫卯结构遗迹,并出土了铜水禽、原大陶俑和银、铜、骨质小件器物等。K0007陪葬坑的发掘为研究复原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建筑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我们对秦始皇陵园外藏系统及陵寝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追寻亡魂永驻的梦想,在营建他的冥府王国时,整合了秦国固有及东方六国的陵寝制度,积极接纳中原文化,历三十八年漫长的建设周期,模拟都邑形制和规模,创建了一座规模空前、形制独特的夯筑双重城垣的皇家陵园。  相似文献   

15.
《文博》1999,(5)
1974年,当陕西省临潼县的几位农民在骊山北麓打井时发现了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时,世人为震惊。数以千计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所组成的战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此后不久。秦始皇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北临渭水,南依骊山,风景佳丽,气势雄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陵及其周围,地上地下遗存有大批珍贵历史文物。1974年破土而出的一号兵马俑坑及随后的二、三号坑,1980年发现的两乘大型铜车马,都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了揭开世所瞩目的秦始皇陵的奥秘,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各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本工程的研究重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秦始皇陵园布局对后代帝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始皇陵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陵园。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这座陵园已失去它当年的风貌,今天能看到地面上的唯一标志,是它那仍显示着昔日规模的高大墓冢,其它地面建筑则荡然无存。所幸的是,近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探掘,湮没于地下的遗迹逐渐被揭示了出来。根据这些遗迹现象,大体可以勾勒出它的基本布局。从布局看,秦始皇陵园是经过精心规划而建造的。它是在“悉纳六国”,“采择其善”(《史记·礼书》),集战国各国陵墓制度之大成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陵园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的考古试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试掘一周年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秦陵铠甲坑、阳陵陪葬坑的发掘情况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坑的新闻发布会显得有些姗姗来迟。现在青石铠甲坑和兵马俑一样已闻名世界,对这样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把其试掘的过程和成果报导出来,作为青石铠甲坑试掘一周年的纪念,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1-32
秦始皇陵园陪葬坑7号坑(K0007)共出土青铜水禽46件,其中20件天鹅、20件鸿雁、6件仙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批青铜水禽埋葬环境极为恶劣,出土时锈蚀相当严重,有的已完全锈蚀,有的已变形、断裂。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4,(6)
学术界目前对秦始皇陵的原名称作"丽山"已有基本共识,普遍认为"丽山"得名来源于秦始皇陵以南之骊山美名,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秦始皇陵原名称作"丽山"应与战国秦王陵墓称谓及汉代帝陵称谓的来源一致,是以陵墓所在地的地名命名。秦始皇陵所在地为周"骊戎邑",秦始皇十六年于此地置"丽邑",由丽邑之名命名秦始皇陵为"丽山"。由于秦未谥而亡、秦陵尚未完工,"丽山"之原名湮没于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