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滇国 (1) 滇国以首都在“滇”而得名《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使臣入“西南夷”地区,“滇王与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可见当时滇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独立王国。何以称之为“滇国”?《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始楚威王时(公元前339至公元前329年),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则滇国境内有滇池。河以称之为滇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滇国境内“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  相似文献   

2.
南诏阁罗凤开通“滇印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南诏王阁罗凤向西南征服寻传,威慑骠国,在这个过程中,阁罗凤“刊木通道,造舟为梁”,首次开通了真正意义上的“滇印道”,因而才有贞元宰相贾耽关于滇印路程的记载。过去因受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献记载传闻的影响,以为这条道路早在汉晋时期就已经存在,反而忽略了阁罗凤开通“滇缅道”的事迹,这恐怕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3.
“铜鼓文化”是构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基本上都能发现铜鼓的踪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明清之后大量的汉族移民的涌入,丰富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铜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客观上成为汉文化、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与其相毗邻的滇文化中的异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西汉南越王相吕嘉遗族入滇及其历史影响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西汉“不韦县”地名的由来 ,无论从中国古代传统礼法、该县设立的时间或二论首倡者的学术专长等方面 ,均可证明常璩之“吕嘉说”为是 ,而孙盛的“吕不韦说”为非。以吕嘉遗族为代表的大批南越人被迁徙入滇 ,引起了当地的民族变动和户口猛增 ,有利于封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汉武帝迁徙大量南越人入滇的目的是扫除从西南方向通往大夏道路上的障碍 ,但在客观上开辟了从东南沿海通往西南腹地的交通 ,加速了西南夷中农耕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 ,有利于古代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谱学源远流长。力倡谱学当推宋代范仲淹和朱熹,在号称“江南第一家”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宗谱中,还保存着这两位大家“郑氏家宝”、“忠孝传家”的墨宝。明代航海家郑和是我国姓氏学演变史中最复杂的案例之一。郑和家谱总谱可分为:“西宗以白帝真君为始祖,人中国则朝奉王为始祖;入滇则以咸阳王为始祖;入宁则以郑和为始祖”。  相似文献   

6.
南安霞美后井村,有一个特殊的姓氏和民间信仰,那就是“郧”(yin)姓与“鄞仙姑”(又名“山姑妈”)信仰。汉语滇法,“鄞”与“银”同音。闽南语滇米,“鄞”与“勤”同音。然而在闽南地区的许多人,却因为忌讳等原因,把“鄞”泼作“勤”。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大西军高举“联明抗清”的旗帜,在滇桂黔等地进行了十多年的艰苦斗争。人们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但是,流传在民间的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故事就鲜为人知了。为此,本刊将陆续登载田禾水和小丁整理的长篇故事《大西军在滇桂黔》,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
有一幅二战时期的老照片,画面上的车队正沿着一条呈无数“S”状的公路,从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地爬行,从山脚到山顶4公里的路段上密布着24个弯道。照片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直到今天,在介绍滇顷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扫杂志上,或者使用“滇顷公路”、“史迪威公路”、“Burma Road(滇顷公路)“、“Stlwell Road(史迪威公路)”为索引在网站上查找,都能看到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谱学的发展与研究,源远流长。力倡谱学者当推宋代范仲淹和朱熹,在号称“江南第一家”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宗谱中,还保存着这两位大家“郑氏家宝”“忠孝传家”的墨宝。明代航海家郑和是我国姓氏学演变史中最复杂的案例之一。其郑和家谱总谱可分为四谱:“西宗以白帝真君为始祖,人中国则朝奉王为始祖,入滇则以咸阳王为始祖,入宁则以郑和为始祖”。  相似文献   

10.
为响应中央“重开南、北丝路”的号召,振兴西南经济,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前的考察。凉山州文化局、博物馆,会理县文化局、文管所,于1992年11月24—28日,联合在会理召开了第二届“南丝路”研讨会。来自川滇两省文博、史学、大专院校、民族研究、新闻出版、金融、交通、旅游、方志等单位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许多单位发来了贺信与贺电。 “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向东  相似文献   

11.
《山茶》2009,(9):46-46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服饰.特意在旁边注有“云南保山市昌宁”。从地图上看,昌宁县城在宝山市东南方百余公里处,地处滇西澜沧江和其支流黑惠江之间被称为“夹江”的崇山峻岭中,澜沧江就从城中穿过。  相似文献   

12.
“夜郎自大”考帅希彭“夜郎自大”实为“滇王自大”。《史记》与《前汉书》同记:“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候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作为问话的是滇王而不是夜郎侯,却被讥为“夜郎自大”,实是张冠李戴,夜郎国主确是活天...  相似文献   

13.
平刚,贵州革命派代表,早年参与诸多省内外革命活动。民国初年曾跟随章太炎四处奔走。在此期间,为支持南方革命运动随章氏入滇。多年以来,对于平刚入滇一事,学界主流看法认为,其入滇时间是在护国运动时期,而另有记载则认为平刚只在护法运动时入滇。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发现,平刚在护国运动期间入滇时间的说法存在有误,实际入滇应该在护法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14.
杨君毅 《神州》2012,(30):213-213
在云南的滇东北地区,有一个著名的古镇叫越州镇,历史悠久,文明发达,这里活跃着一种叫“踢打”的地方戏,很受当地广大群众欢迎。现就踢打戏的作用和发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足石刻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大足县,唐乾元(758年)始置,石刻的始年历日:“创于晚唐”(892年)。1987年秋,大足文物普查曾建伟组查得尖山子石窟,间有“永徽”(650年)、“乾封”纪年镌记。由是大大提前了大足石刻的上限年,并突破了川东南石窟有纪年的造像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护法运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以岑春煊、唐绍仪等为代表的国民党稳健派,以唐继尧、陆荣廷为首的滇桂系地方实力派,国会议员,护法海军等几大势力的联合行动。几大势力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走到“护法”的旗帜之下,建立起了“有名无实”的护法军政府,又为争夺护法的领导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以“西南联合会议”取代“军政府”的方案,最终,“有名无实”的护法军政府与“有实无名”的西南联合会议合并,大元帅孙中山被排挤,黯然离粤。西南几大势力暂时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在向着现代化、全球化迅跑之时,“开发西部”的国策,使被遗忘的西部又重新进入时代的视野。 当全球化被西方中心主义理解为:现代化=西化=全球化=美国化=基督教化=世界性的单一化时,在”发现东方”——现代化初期并非“西化”而是“东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前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尤其是边陲滇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滇东汉村作为汉族村落的代表,成为政府压榨和剥削农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实施的湘黔滇跋涉,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小长征”。在68天的3500里长途迁徙中,300余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沿途开展抗战宣传,进行社会调查,不仅磨炼了意志,加强了集体观念,而且对西南社会进行了初步考察,直接体验到知识分子肩负的复兴国家民族神圣职责。这一经历凝结的财富,既成为继承五四精神的“联大精神”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本文立足抗战建国的角度,对“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发起背景、组织建制、实施过程等进行必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小长征”的自身价值、历史意义,及与西南联大精神的关系等文化内涵,做一初步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诗绝句,滥觞于杜甫《戏为六绝句》,宋以后,大体分出两大流派。从南宋戴复古至清丘逢甲一派,重于阐说理论;而从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到清代陈衍一派,则专于品评作家作品。赵藩有属于前者之“论诗绝句”,而其《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简称“论滇诗”)却属于后者。“论滇诗”品评了云南从汉代起至清中叶有代表性的诗人共八十三位并三首古歌谣,俨然一部以绝句论诗的、自成一家的云南古代诗歌史。所以,研究赵藩《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