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1):108-114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激荡清朝文坛200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  相似文献   

2.
“笔有锋芒铗有声”① 潘节文,字奕敬.号离恨,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人.是福建民国初年反袁世凯斗争中名载史册的英烈。潘节文生于1891年.祖父潘重、父潘吉德均为永春州庠生.在家乡私塾执教。潘节文幼时随父上私塾,“读书过目成诵,龆龀即已能文”。十三岁应州学童子试。永春是著名的白鹤拳之乡.潘节文从小也兼习武术,体魄强健。科举废除后.潘节文曾考取永春州中学堂(现永春第一中学前身).因家贫无力交费而未人校。  相似文献   

3.
来此古兰陵(今山东枣庄峰城一带)参加“金 学”盛会的150多名中外学者、专家中,有一 位寿眉银白、面容慈祥、风度庄重的教授,他便是来自台湾、重返故土的魏子云先生。 74岁的魏老先生,祖籍安徽省淮北市(原宿县)。幼时在家读私塾,深得桐城学派真传。他离家赴台湾已40余年,从事教育事业30余载,潜心研究“金学一历时20余个春秋,有15种著述问世。 “学术是公器,不仅是国家的公器,而且是世界的公器。我乐意帮助任何人,也欢迎任何人对我提出批评。研究、考证,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成见。”这就是魏子云先生治学的态度。 “我出身于桐城学派,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4.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5.
王利器先生字藏用,署书室为“晓传书斋”,七十以后又称“争朝夕斋”,四川江津人,1912年生,自七岁起,开始进入私塾读书,一直到二十岁.十三年的旧式教育,所学全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从四书五经到经史子集群书.在私塾中以背为主的教育方式所铸成的工夫,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中青年人可能就对"私塾"不甚了了了。"私塾"是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前,即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的乡村地区,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大的集镇才有一所公立小学,因此大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我就读过两年多“私塾”,下面就“私塾”的具体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7.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时的私塾里报了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8.
桂林栖从1949年安庆解放时担任安庆地委书记时起,到1963年调离安徽时止,先后15年时间,一直把桐城县作为他的点,长期蹲在桐城。他虽然在1963年因推行责任田而犯了“方向性错误”离开安徽,在“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永远离开了他一直惦念的桐城人民,但40多年来桐城人民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党对人民的一片忠心,  相似文献   

9.
朱洪 《江淮文史》2000,(2):126-132
1949年12月,黄镇被调到外交部工作。他想,这可能与自己参加过新乡停战谈判有关系。1950年1月,黄镇填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京干字第010167号,安徽桐城人,1931年参军。军委总政治部第一室主任,40岁。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1.
牛志文 《旅游》2003,(2):54-55
“人气”这个词近两年特别时髦,今年春节和弟弟们带车回一趟农村老家,在家只呆了半个小时.就拉父母赶到郊区的老姑家吃饭。老姑近80岁.30年未去看她,我见到之后很惊讶,除了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仍可做饭洗衣之外.还能用当年读了一年私塾的文化水平看报纸和杂志。当我抱歉地说了一句:这么多人来你这儿吃饭.你乐意吗?  相似文献   

12.
家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江的《家园记》七卷,系未刊抄本。现经整理,剔除重复、空疏之处,得六卷,约四万五千字。方江,安徽桐城人,原名奎璜,字彤甫,又字山甫,号海云,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死于同治六年(1867年),生年不到五十。1852—1853年,太平军出广西、跨湖南、沿江东下且回师西征时,他正在家乡,与闻桐城的团练活动。《家园记》正写成于此时。《家园记》运用日记的形式,环绕家园桐城,记录了太平军在安庆一带的战况和政治、经济措施,暴露了清皖中官绅、尤其是桐城“四凶”、“六獒”“十鼠”的罪恶,透露出广大群众“欲贼速来”的心情,从而补充了已有资料的不足。更为难得的是,《家园记》所记并不局限于桐城一隅,对太平军北伐、西征以及天京城外的战斗,均有详载。就中对北伐怀庆之役、稍子口战斗、西征南昌战役、田家镇战斗的记载尤为翔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资料系安庆市图书馆古籍组提供,抄录、整理者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昌华、徐川一。“〔〕”内的文字为整理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漫话私塾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人,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私塾的教书先生也称塾师,最受欢迎的是“禀贡生  相似文献   

14.
叶鑫 《文物天地》2020,(4):78-81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省桐城博物馆在原桐城县大关区鲁谼乡板桥村村民方永辉家征集到查士标、童二树、赵之谦、伊秉绶、吴廷康、方守敦等名家的数十件书画珍品。在征集的这批书画文物中,方守敦《朱子放船诗轴》还未公开发表。本着宣传桐城文化,为研究者提供资料,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的想法,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对这件诗轴进行介绍,并据管见所及,尝试加以述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从新编《桐城县志》看桐城文化的兴起、影响及其成就安徽省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李昌志桐城是安徽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县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故乡。其地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鸿儒荟萃,著述浩繁,而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位曾参加远征军人缅作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 “你应该当兵去” 爷爷原名叶学贤,后改名叶筱清.1920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 爷爷5岁开始读私塾,由于聪明,深得老师的喜爱.爷爷读了9年私塾,能吟诗作对,练得一手好毛笔字,深得乡邻夸奖.  相似文献   

17.
潘占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湖北黄冈县李集的一家农户.父亲给他取名天保,寓意是“皇天保佑,长命百岁”.潘天保7岁入私塾读书.12岁时,父亲纳妾,他受尽虐待,忿而离家,外出谋事.  相似文献   

18.
夏页文(1918—1988年),又名夏方林,山东省长清县人。5岁人私塾读书,后进入县立一小上学。1931年高小毕业。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少年夏页文开始为中国的命运担忧,同时对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等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3月1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黄猫岭左家屋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勤劳品质的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当地“北联高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刚刚10岁的左权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的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从7岁入私塾读书,到1909年8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共接受了长达21年的学校教育。鲁迅7岁时那年,父亲周伯宜把他送进私塾读书。鲁迅的第一位私塾老师是鲁迅的远房叔祖父周玉田,他每天让7岁的鲁迅背诵"‘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白盘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