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文胤 《风景名胜》2021,(6):0268-0268,0270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加美好的生活,城市面临着更新与改造。后工业时代下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许多如旧造船厂、旧垃圾填埋场、旧钢铁冶炼厂等传统工业企业,或逐渐从城市向郊外迁移,或面临着拆毁废弃和改造。如何借助城市更新的动力,通过生态技术修复、景观造景、历史文化展现等设计手法,将这些工业废弃地变为工业遗迹景观,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釉陶器是在本民族制陶工艺发展进程中,吸收中原汉代低温釉陶烧制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工艺。其造型优美,釉色亮丽。在北方及东北亚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刚 《风景名胜》2020,(2):0282-0282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的发展,我国河流水体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滨江公园水质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以汉江城固段为例》为依托,在借鉴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优先领域及方法的基础上,以期为我国河流生态修复以及滨江公园水质生态修复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解析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和实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技术、获取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总结,最后从加强生态修复宣传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激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适度放牧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充分发挥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平博物馆藏东汉铜甑对于研究广西地区青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器物长期保存于潮湿环境中,矿化严重、保存状况较差,亟须保护修复。本研究应用X射线影像观察、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研究了器物的铸造工艺、合金成分以及锈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该器物为整体铸造成形,器物铸造时使用了轮制技术、刮板造型工艺以及铸后刻纹的工艺,箅部范块制作过程是用器身模翻制器身范后脱模,将器身模的圈足部分切下,然后在圈足泥模上刻出箅部型腔。在此基础上,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力求将传统的文物修复手段与现代修复理念相结合,通过除锈、修补等保护修复措施后,不但提高了器物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达到了可以展陈,发掘文物潜在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加固材料及修复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索一种适合于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保护的材料和方法,从而解决这类漆器的保护问题。通过试验比较,以水、乙醇和丙三醇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干燥地区出土漆器漆皮的回软修复材料;选用乳液型粘合剂与纸、绢、古代木材作为回软漆皮的加固材料;选用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与Paraloid B72丙酮溶液为渗透加固剂,对三件糟朽漆器加固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表明,本方法为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一种科学易行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7.
应用现代全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严重破损的馆藏神人画像镜基体和锈层进行元素与化合物组成分析,对表层富锡的成因作出推测,并在对各种修复工艺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的前提下,针对汉青铜神人画像镜表面富锡区严重氧化的状况,研究了修复保护的基本工艺:传统的软钎焊工艺由于含氯焊剂的原因会给铜镜导入氯离子,给其安全保存留下隐患:有机复合物焊剂虽可避免氯离子的危害,但对于缺少金属核心的SnO2区焊接强度难以保证,且铜镜残片的矫正复位也非常困难。采用耐候性好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粘结、加固和封护材料,结合连接、矫正、补配等修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铜镜的修复问题。选用高度稳定的氟碳树脂RMF,应用减压工艺对铜镜进行封护保护,使铜镜基质处于与环境隔绝状态,达到长期稳定保存,为处理青铜器修复中的同类问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修复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8.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是北方青铜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地区。为研究滇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金属技术,采用金相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对德钦永芝战国末至西汉早期的古墓葬出土铜铁器进行了研究。分析的11件铜器中,发现其材质有红铜、Cu-Sn合金、Cu-As-Pb合金,以及含As的其它铜金属,合金类型有多样化的特点,但红铜占较大比例。Cu-As-Pb合金是云南第2次发现砷白铜,其冶炼技术的来源值得关注。铁器中出现了块炼渗碳钢,为一种低碳钢,这是滇西北地区首次科学分析的铁制品。铜器加工方式主要为热锻和热锻后冷加工,个别为铸后冷加工。该墓葬出土的铜剑、铜马杖头和弧背刀等都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影响,说明这些技术可能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关。本文首次用科学手段分析了滇西北迪庆地区的青铜器和铁器技术,对研究云南早期青铜文化金属器的制作工艺及其来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夏地理》2014,(1):26-27
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其产出的废物总量也逐年上升——去年已达到2.27亿吨。在现代化的填埋场中,废物管理者会把堆成山的垃圾压缩、塑形.以达到容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吕军  周高亮 《文物世界》2011,(2):3-11,29
白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等低温颜料,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彩炉中再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彩而形成的釉上彩瓷(图一)。其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多种。  相似文献   

11.
黄瓦窑琉璃构件胎釉原料及烧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瓦窑位于我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地区,经专家考证它是专门为清代辽宁地区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的窑厂。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渡谱法、X射线衍射法、热膨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瓦窑琉璃的胎釉原料及烧制工艺情况。研究表明:黄瓦窑烧制的建筑琉璃为低温铅釉、二次烧成,胎体属于我国陶瓷史上比较少见的MgO—Al2O3-SiO2三元体系,胎体的热膨胀系数比釉层高2~3×10—6/℃。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大同地区北魏、金元时期典型墓葬出土漆器残片进行工艺分析,利用科学仪器从微观结构上探究其制作的主要工序,为了解本地区各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提供技术资料,为相关漆器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绛紫绢地“长寿绣”丝绵袍进行了保护修复。为了更好地复原文物,达到适宜展示陈列的状态,在修复之前针对此文物做了材质鉴定、织造工艺、材料老化判断及裁剪工艺等系列研究。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全面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这件丝绵袍的裁剪制作工艺与发掘报告所述裁剪缝纫秩序不同,是先刺绣好面料后,再裁剪制衣,证实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丝绵袍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绛紫绢地“长寿绣”丝绵袍进行了保护修复。为了更好地复原文物,达到适宜展示陈列的状态,在修复之前针对此文物做了材质鉴定、织造工艺、材料老化判断及裁剪工艺等系列研究。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全面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这件丝绵袍的裁剪制作工艺与发掘报告所述裁剪缝纫秩序不同,是先刺绣好面料后,再裁剪制衣,证实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丝绵袍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修复理念的指导下,对两件汉代青铜器--博山炉、釜进行保护修复.通过现状记录、科学分析、制作工艺研究、修复方案制定、清洗除锈、粘接加固和封护处理等具体操作过程,系统介绍了现代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同时提出了修复后的保存建议.由此得出:现代意义上的青铜修复技术是多学科的合作,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部分样品的抗压强度。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陶器原料取自当地,主要是"自烧自用",陶片中Al2O3含量偏高,外观红色主要是Fe2O3含量偏高导致,烧制温度约为950~1050℃,此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地调查了试验区域的法器和彩绘的病害,对彩绘的病害机理和绘制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修复技术路线和修复工艺.此次修复研究的重点放在法器和彩绘的补色上,在补色过程中遵循了全彩的原则.针对法器彩绘残存不同的情况,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补色方案,并通过研究总结出法眼和背景云纹的补色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书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收藏和传承历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因此得到发展。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但保护修复中发生的脱色现象是后出现的二次病害,在修复计划中易被忽略以致画心被破坏,失去色泽变得暗淡,甚至出现部分内容缺失,对书画伤害极大,故而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研究并优化相关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全面的阐述和研究,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分析了病害成因,将常见的修复中人为造成的脱色现象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修复中二次脱色现象发生的预防判断标准,优化了修复技术,为古书画病害的研究、书画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冶金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进步,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关于长期争论的冶金单一起源和多地起源问题,近年来欧亚大陆早期冶金技术多样性的发现以及早期简单冶金技术的揭示,致使多地起源观点更被关注。受早期黄铜冶炼工艺等研究的启示,本研究利用模拟实验并结合测试分析,探讨了早期锡青铜低温冶炼工艺的可行性。使用坩埚、马弗炉等工具,在650~950℃的温度下,以木炭为还原剂,冶炼孔雀石与锡石的混合物,并进而重熔冶炼产物。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金相分析等方法观察、测试相关冶炼产物,其结果表明,冶炼温度达到700℃左右即可得到海绵状铜块。在930℃左右直接冶炼孔雀石和锡石的混合物,可得到有实用价值的锡青铜块。在不超过1000℃的温度下,能够将小块金属融合成锡青铜锭乃至铜刀坯料,金相组织可见α固溶体树枝晶及α+δ共析体,符合铜锡合金铸造组织特征。本项工作表明,在浇注青铜工艺成熟之前,有可能存在通过类似早期黄铜固态还原工艺冶炼获得锡青铜,期望这一推测能对冶金起源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缅甸蒲甘苏拉牟尼佛塔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红外光谱仪等科学仪器,对佛塔后期修复灰浆、外墙灰浆和壁画地仗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有机添加物、钙含量和泥沙质量比试验,详细探究了灰浆的制作工艺。结合试验结果和当地走访调查,揭示了缅甸蒲甘灰塑的传统工艺和材料。研究结果显示,苏拉牟尼佛塔灰浆主要由石灰、砂砾和泥组成,同时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有机添加剂。缅甸蒲甘地区的佛塔灰浆与我国传统的复合灰浆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呈现明显区别。通过对灰浆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缅甸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并为佛塔的修复和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