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晓茹 《神州》2012,(27):21-21
近年来,随着"十百千万"宣传文化工程的大力实施,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陆续建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阵地短缺的问题。但从整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情况看,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一些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艳华 《神州》2014,(18):30-30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农村社会中唯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维系当地政府和农村基层群众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它肩负着对我国农村社会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  相似文献   

3.
邹丽丽 《神州》2013,(2):16-16
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于延峰 《神州》2014,(6):276-276
<正>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  相似文献   

6.
杨鹤 《神州》2012,(5):21-22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受数千年岁月磨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人治"思想、"好古忽今"意识和"义"、"利"对立观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平江路、山塘街,无锡市惠山老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扬州市东关街,经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推荐评选,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本刊以专题形式推出以上5条历史文化名街,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这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名街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充分发掘名街的"名"、"特"之处,突出名街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广泛的社会影响、鲜明的发展活力。名街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沧桑巨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后人留下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 《神州》2013,(17):37-37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下,"文化"随之产生。无论是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亦或是民间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而在此互动、交叉和演变下,一个新的概念"流行文化"诞生了。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必然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通过例举和探讨流行文化,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董丽丽 《神州》2013,(36):11-11
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注的重大社会话题。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党政部门以及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索的重点之一。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受到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各地也进行了实践。今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代莉 《丝绸之路》2011,(20):57-59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龙被翻译成"dragon"。dragon和龙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同是想象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地保存下来。但事实上,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这种对译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中"龙"或"dragon"的不同起源和发展,探索它们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琰 《神州》2012,(23):37-3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  相似文献   

13.
"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4.
管红梅 《神州》2013,(16):258-258
新华网《30年,中国农民生活发生的几大变化》中,列举陈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生活的六大变化: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干打垒"、砖瓦房到"别墅楼";从"赶集"到"旅游";从"老四件"到"新N件";从"因贫辍学"到"免费上学"。真实证明,改革30年来,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我国农民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然而,小康生活不能缺少小康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颜灵光 《神州》2013,(17):47-47
文化馆作为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免费开放的方式、内容、效果正面临着接受群众的检验。通过"文化进机关"、"文化进乡村"、"文化进校园"这种层层进入的方式解决了场地不足、设施少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让文化馆在免费开放中真正有所作为,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甘肃地处中西文化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甘肃史前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一枝奇葩,与史前其他文化的相融及对华夏玉文化"首德次符"、"大玉不琢"观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根据详实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并揭示了甘肃史前玉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綦晓倩  綦军 《神州》2012,(17):13-14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分析与探讨,让产品由过去的"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更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旧交融,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逐渐使中国现代产品设计多元化、世界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18.
许凤 《神州》2012,(26):27-28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通过姓氏,我们可以把自己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联系起来,满足"我从哪里来"的心理诉求,尤其对于漂泊异乡的炎黄子孙,这种"根"脉探寻意识更加强烈。天水作为中华姓氏的重要发祥地,有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近年来为姓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本文将追本溯源,综述天水的姓氏文化资源,并分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赵越  逯灏 《沧桑》2013,(3):163-165
中华的鼓乐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山西不仅是鼓乐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我国鼓乐技艺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国之魂宝""、晋鼓之秀"的绛州锣鼓,同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条件来对绛州锣鼓文化的形成进行探源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小敏 《神州》2012,(23):35-36
目前,社会已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社会文化正渗透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千姿百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企业文化也是方兴未艾。21世纪是一个受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能否探索出属于本企业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本文着重从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并结合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珠段公司")2009年的工作实际问题,谈谈在全面推进企业改革的新时期,如何探索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