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读《纵横》杂志2000年第12期陆铿先生《动荡年代的南京〈中央日报〉》,文章只介绍了该报从创刊至衰微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内部倾轧等情况。而对这份曾呼风唤雨、赫赫有名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于末期翻天覆地的大动荡,仅简单地提到“淮海战役以后,《中央日报》在南京已有朝不保夕之感,因而一方面宣传‘徐州大捷’,另一方面紧急向台湾搬家。”至于搬家后的南京《中央日报》动向尚显空缺,大约与当时陆铿先生已离开《中央日报》有关,因而不知道有一批职工并未去台湾。他们留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不但没有消沉,且在中共南京地下党的领导下,用保存下…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生前十分重视和关心《新华日报》,曾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至1947年2月在重庆出版。1949年4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把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新华日报》的报名,用于解放后的南京党报。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最初阶段,报纸仍然沿用了重庆时期《新华日报》的报头。1949年9月间,有几位同志从北平来,带来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  相似文献   

3.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2006年6月1日在台湾停刊)。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踩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题写的,反映出办报的宗旨,既反对过激,也反对保守,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恩来在北平中南海接见准备去南京开拓中国文化事业的人士,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为此,中共中央从各地区、各部门集中了一批在宣传、新闻战线上久经锻炼的同志,组成了一支南下队伍。在武汉和重庆时期曾任《新华日报》编辑部和采访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新华通讯社和《解放日报》副总编的石西民,4月24日奉命乘专列火车南下。到了淮北,因淮河大桥被国民党炸毁,火车不通,在第三野战军驻蚌埠后勤机关的协助下,换乘大卡车,日夜兼程赶来南京,筹备出版南京《新华日报》。重庆《新华日报》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2006年6月1日在台湾停刊)。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踩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题写的,反映出办报的宗旨,既反对过激,也反对保守,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郑亚宇 《炎黄春秋》2009,(10):39-43
在许荏华《南京是如何解放的》(以下简称“许文”)一文认为,就南京解放的真实历史而言,它与解放战争时期大城市解放的“天津模式”和“北平模式”有别,前者是打下来的、后者是通过谈判和平解放的,而南京则是“‘里应外合式’的和平解放”。(2009年第五期《炎黄春秋》,第28页)  相似文献   

7.
陆铿 《纵横》2002,(12)
我在1946—1948年两年多的时间中担任南京《中央日报》副总编辑、采访主任并兼庐山版主任,对于这张报纸的内幕和演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国民党《中央日报》简记 国民党《中央日报》最初是北伐后由在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组织政府,也在南京出版了《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8.
1950年5月11日,《新华日报》编辑柳嘉禾接到南京“圣心儿童院”打来的电话,说是他唯一的女儿柳欠欠被开水严重烫伤。柳嘉禾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赶紧拉起病中的妻子丁琪赶往“圣心儿童院”。次日,年仅两岁的柳欠欠不幸夭折。柳嘉禾夫妇悲痛至极,向《新华日报》控诉“圣心儿童院”疏忽大意,玩忽职守,致两岁的女儿烫伤死亡。一时间,《新华日报》及南京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谴责“圣心儿童院”的行为,要求调查事故原因,严惩凶手。金陵古城南京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全市各界群众纷纷写信慰问儿童,并捐赠慰问品,强烈要求抢救“圣心儿童院”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王树林 《百年潮》2008,(2):62-66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暴行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案例,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事件伊始,中外媒体即给予高度关注。1938年1月11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此时南京大屠杀尚未停止。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新闻就有10余篇。透过这一媒体的窗口,可以看到日军的野蛮和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屈辱。  相似文献   

10.
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革命遗址光辉永存──兼谈有关旧址的保护宣传工作沈果正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同年5月,建立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新华日报》在武汉出刊不到一年,因武汉失陷而迁重庆。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新闻界的五花八门,没有比30年代初期的武汉更为洋洋大观了.报纸大约不下四五十家,其中有历史最久的《汉口新闻报》,其格式、版面、文风还保持20世纪初期上海《新闻报》的传统,看了真可令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有国民党的机关报《武汉日报》,似乎比南京的《中央日报》更加剑拔弩张;有黄埔系主办的《汉口新民报》(与南京《新民报》并非一家)这个报纸,后来扩大而披上了“扫荡”的戎装;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报纸,而十之八九,都带有各自的背景,有属于省政府、汉口市政府、武汉警备司令部的,也有代表某一军、某一师的,甚至还有专门为特税处宣传的.也有如上海《晶报》、《罗宾汉》这样的小报,而品格更加下流.比较认真的反而是专门谈戏的《戏剧报》.  相似文献   

13.
1948年9月,国共内战正在激烈地进行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颓势明显,败局已定。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南京物价飞涨,人心惶惶。街头时常出现学生、工人组成的“反内战、反饥饿”游行示威队伍。9月下旬某日,南京《中央日报》、《朝报》等报刊登出一则并不很引人注意的消息称:“中央监察委员蔡孝义女士交呈重要提案,弹劾李宗仁副总统种种罔顾党纪国法,营私舞弊情状……”  相似文献   

14.
《新华日报》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烽火之中,是抗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之一。它是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也是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窗口;是人民的喉舌.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联系各党各派各界人士的桥梁。是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毛泽东曾称之为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筹备在南京,创刊于武汉,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继续出版。  相似文献   

15.
1946年2月22日清晨,一张报头为毛泽东手迹的“解放”两个字的报纸,在北平街头出现。这是一张由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从各解放区调集干部、就近由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的委员叶剑英领导的报纸,是继《新华日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第二张党报。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天,但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是这张报纸创办五十周年纪念。由于现在知道这一段历史的人不多了,我们作为这张报纸当时的工作人员,感到有责任向今天的读者介绍自己亲知的情况和切身感受。创刊创办这张报纸的决定,是1945年底由党…  相似文献   

16.
《新华日报》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烽火之中,是抗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之一.它是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也是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窗口;是人民的喉舌,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联系各党各派各界人士的桥梁,是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毛泽东曾称之为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筹备在南京,创刊于武汉,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继续出版.  相似文献   

17.
影像南京     
陈宁 《南京史志》2009,(7):34-34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南京解放60周年,历史将永久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成就,增强南京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南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南京出版社与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以汇集南京2500年城市发展史的精选图片为主题内容的精品图书——《影像南京——纪念南京解放60周年》。本书的内容讲求针对性、对比性和积极性,即针对广大市民的需求,将一幅幅珍贵历史图片和新图片采用对比的形式串联起来,用简要的文字讲述蕴藏在图片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南京、建设南京的热情,不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先后沦陷,国民党不得不迁都陪都——重庆,机关团体先迁武汉待命.这样,大批的全国知名人士、文学艺术家都云集武汉,武汉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团结抗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声响彻江城.尤其是一些出版发行部门,著名的有生活、读书、新知、上杂、扬子江、中国、海燕、三户等都迁到武汉,与武汉发行部门互相配合,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宣传力量.后来中国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也相继在武汉创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生机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素称“文献之邦”,故报纸之创办,其历史亦甚悠久。例如:宁波《中外新报》的创刊早于《上海新报》,此为浙江省报纸之始,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浙江于1854年创刊第一种报纸《中外新报》,至1949年全国解放,这95年中出版的报纸共1000种左右。现将我省建国前的中文报纸及沿革,按9个行政区域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张颂甲 《百年潮》2015,(2):40-42
《大公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份报纸,它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曾先后在天津、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始终未做变动,至今正常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