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50年前的这一场战争对于战后的中国、美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外交史、战后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朝鲜停战,尤其是苏、中、朝方面  相似文献   

2.
金卫星 《世界历史》2006,(2):152-155
2005年10月20至22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51所高校、社会科学院所和出版单位的103名专家学参加了会议。承办方苏州大学副校长白伦教授、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致词,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共收到论85篇,内容涉及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美国思想化与政治、美国城市区域经济与环境、美国史教学、研究方法与网络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相京 《文史月刊》2010,(2):69-70
1868年,中美签订了《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这是中美关系史上乃至中外关系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条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4.
赵志辉 《世界历史》2000,1(2):90-95
1995年《历史研究》发表了时殷弘和陶文钊关于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的两篇争鸣性文章。笔者认为,时殷弘和陶文钊两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时文和陶文)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将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但仍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笔者在此提出,并加以评析,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新兴学科。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创立。回顾学科的发展轨迹,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学术共同体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藉此也可展望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25日至29日,由中美关系史丛书编委会和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二次中美系关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举行。全国各地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美国史的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档  相似文献   

7.
党庆兰 《史学月刊》2005,(12):122-124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至此,两个对抗了二十多年的大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这一变化,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是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外交突破之一。中美关系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根本性的转折,除当时两国决策者的因素之外,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国  相似文献   

8.
张振鹍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辈学者。他和其他前辈学人一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出版《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等著作,运用“两半论”搭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精深客观的学术研究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对外斗争中,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前辈学人一次次证明了这一基本道理。《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更是阐释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典范之作。此外,张振鹍先生对不平等条约的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为学界此后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蒙藏两个民族长期、持续的密切交往及其两者之间的深远关系,一直是蒙古学、藏学,乃至中华民族关系史、中国历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藏学和蒙古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发掘了大量的藏文和蒙古文学术资料,并且进行了对勘、整理和研究,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资料还译成了汉文。在此基础上,藏学和蒙古学界联合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蒙藏关系的学术成果,如《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①《蒙藏民族关系史略》②《蒙藏关系史研究》③《蒙藏文化交流研究》④等,但由于时间、原始材料等因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迄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史学界有关中琉关系史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了认真梳理,对中琉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档案资料及学术著作的出版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大量中琉关系史学术论文做了分类评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归纳了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崔明德博士是较早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学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表了有关唐代和亲问题研究的学术论。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唐与薛延陀和亲原因新解》、  相似文献   

12.
《南方人物周刊》2010,(44):47-47
他务过农,当过工人,蹲过牢房,作过讲师,现在是北大教授,专门研究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等。他说:“知足长乐,创造并享受,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关系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中共对外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展的。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过程 ,介绍了有关中共对外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史料情况 ,对近年来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述评 ,涉及的时间范围从解放战争时期起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了当前有关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除了各学科各领域继续循着学术发展的轨道开拓和深入之外,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一是对区域史和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出现了与地理学、文学相交叉的研究成果;二是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又有新拓展,自由职业者群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三是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中共与美国关系的探讨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四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信息化时代为中外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方法。研讨期间,专家学者利用信息化媒介,对海外汉学、犹太史研究、中西交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内外学术界对北洋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为交流海内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目前,广东省对美国人在本省历史的研究尚属薄弱,而这对于广东地方史中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在近代广东省诸外国势力中,美国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笔在北京见到不少美国驻广州及汕头领事馆档案,有一部分是从美国购回的缩微胶卷。其中记载了不少珍贵的近代广东省的史实,也收录了不少美方搜集的中献.对于近代广东历史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现据美档等史料略考美国驻广州及汕头领事馆及领事于后。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影响、历史上的海上贸易口岸及海关、南海文物及文化遗产、南海主权及海权意识、南海区域的中外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工作,成绩不小,但是还很薄弱。目前,应该怎样进一步研究中美关系史,已成为一些史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1979年第3期《世界历史》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一文,1979年第2期《近代史研究》发表了丁名楠、张振鹍《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一文。两文对中美关系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针锋相对。这种探讨是很正常的,也是可喜的现象。是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史研究工作中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20.
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发表了时殷弘评拙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的专论《美国与现代中国》(以下简称时文)。文中有不少好的评述,但也有一些说法(包括赞誉与批评)是笔者不敢领受的。在学术问题上见仁见智本来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有些比较根本性的问题似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这里只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