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戏剧圈待了一辈子,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台前台后那点事,天地不宽广,写起东西来也就难免局限。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总不过是戏内戏外戏人戏事。老戏戏戏的,即使自己不烦,别人恐怕也看烦了,所以常常想跳出去写点不是戏的戏。  相似文献   

2.
陈小定 《神州》2014,(3):28-29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和学者都在关注民族文化的命运,黄梅戏艺术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学术界对黄梅戏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本文主要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黄梅戏"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包括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探讨、黄梅戏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黄梅戏保护与传承研究、黄梅戏文化变迁的研究、传承人的坚守与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通过对黄梅戏文化的思考提出了对黄梅戏艺术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六、黄梅戏舞台艺术的初步积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为“怀腔”,距离它最初出现两小戏或三小戏阶段,有百来年的历史。在这一百来年中,黄梅戏的舞台艺术有了初步积累。剧目方面,已经产生了“大戏36本,小戏72折”的说法。当然黄梅戏的剧目不可能固定在不变的数字上,但在艺人中还—直流传着这个习惯的说法。从我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搜集、挖掘情况看来,早期在黄梅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是接近这个数字的。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跟我说,你就差一部戏,这句话说了7年了。自从我演完《白蛇传》里的小青,就在摇摇欲坠地等这部戏,可这部戏7年来都没出现”  相似文献   

5.
皮影     
《文史月刊》2008,(4):F0004-F0004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称羊皮戏、人头戏、影子戏,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与清代戏曲政策相关的史料,认为清代官方实行差异化禁戏政策。禁戏并非是禁止一切戏曲活动,而是禁止不符合统治者意愿的内容。又因所涉及对象和区域不同,清朝在制定和执行禁戏政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禁戏政策一方面损害到"以戏为生"的民众生计,影响边疆戏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净化社会风气、安靖地方、稳固边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泼寒胡戏张兴胜有唐一代,兼容中西文化,吐纳华风异俗,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大量的西域风俗也进入中原,成为别具异趣的新兴民俗。泼寒胡戏便是其中之一。泼寒胡戏,又称泼胡王乞寒戏,泼寒戏、乞寒泼胡戏,是唐代一种以“乞寒”为名、泼水欢舞的乐戏。入...  相似文献   

8.
海城喇叭戏     
《文史月刊》2014,(6):F0002-F0002
<正>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汉族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  相似文献   

9.
陈勃 《岭南文史》2012,(3):14-16
一、潮剧是南戏的活化石萧遥天在1948年撰写《潮州志戏剧音乐志》的时候,在明本潮州戏文尚未出土的条件下,通过考察正音戏、西秦戏、外江戏、秧歌、关戏童、倒掉吹手、傀儡戏、纸影戏、舞狮等戏曲元素的基础上,断定潮剧的前生为正音戏这一正确结论,而正音戏即宋元南戏之遗响,这一研究突破潮剧历史资料只可追溯到清代中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戏始于清末,随着近代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民初,义务戏演出的频次增多、类型多样化,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助善方式,并在京、津、沪等城市表现较为突出。分析义务戏的属性,挖掘其内涵与特征,对于深化研究义务戏在近代的嬗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慈善公益性慈善公益性是义务戏的本质属性。相对于传统戏曲演出方式即主要以牟利为旨趣的堂会戏与营业戏,义务戏则以慈善公益为意旨。它将传统的戏曲演艺与现代慈善公益相结合,做到了"以娱乐之集合,为慈善之援助"(《请看空前  相似文献   

11.
"戏"作为地名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屡有提及,关于其具体所指,盖有"戏亭"①"戏水""戏邑"②等多种释义.有关戏的具体地望,历代学者都对其做了解释说明,或当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以东约10公里的戏河西岸.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中,有一个特殊的戏种,叫“红生戏”,特指勾红脸的老生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因此红生戏又叫“关老爷戏”或“老爷戏”。京剧为何独有以关羽~个人物为题材的戏?我遍查史书,追根溯源,以三国进而以关羽为戏曲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而揭秘人,可谓北宋大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13.
百戏,又名散乐。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汉时的百戏通常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沿袭了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在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  相似文献   

14.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15.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16.
巡回演出《二度梅》 1957年,我们剧团决定去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我带什么戏呢?除了《宇宙锋》《柜中缘》这些已经较成熟的剧目外,还有什么新戏呢?有人劝我与其匆匆忙忙赶排新戏.不如加工提高老戏,既讨好又省力。我没有接受这善意的劝告,却执意要排一出新戏。我想,对老戏的加工提高随时随地都要进行,而只有不断排演新戏,才能展开新的思维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出现新的技巧。当然,排演新戏是艰苦些,但乐也在其中。没有艰苦也就没有乐趣,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侗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品格,深为广大侗族观众喜闻乐见。侗戏除普及干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之外,在与黔东南濒临的桂北、湘西的侗族地区亦有流传。解放前,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关洞戏的史料只见诸口碑,而且在不同的侗族地区的口碑材料亦多有差异。好在大家已公认《李旦凤姣》‘是侗戏历史上第一个剧本”“,而且这出戏是从汉族故事改编而来。这样为找们的考察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就有可能在不同口碑材料中对侗戏的起源、侗戏的创始人这些有关们戏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的传统艺术积累极为丰富,在表演艺术上角色分行,也较有特色。前辈艺人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了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的行当,是由一行(小旦)唱“独角色”,到增加了小丑的“两小戏”,而“三小”戏的产生,又增加了小生。随着正本戏的出现,行当分工就较为细致和规范了,虽然不象汉剧分一末到十杂,京剧生、旦、净、末、丑那么严格,但它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需要分为“上四角”和“下四角”。上下角是从剧中人的年龄来划分的,35岁以上的人物(不包括正旦),由“上四角”来扮演,35岁…  相似文献   

19.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7,(5):165-173
《黄梅戏艺术》今年第一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一是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当然,也触动了我这个黄梅戏爱好者。  相似文献   

20.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13,(4):124-131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