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珂瑜 《神州》2014,(17):264-26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失独家庭这一特殊家庭形式的出现并逐渐壮大。而失独家庭中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面临着与同龄人一样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其家庭的有特殊性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多重的困境。本文将分析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并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促使失独老人个人优势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使其走出养老困境,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2.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3,(5):16-17
据中国之声报道.春节假期结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却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伤.他们被称为“失独家庭”。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1000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  相似文献   

3.
王昱斐  李龙 《神州》2014,(15):272-272
我国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放开“单独二胎”计划,这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会逐渐缓慢。但失独群体依然存在,失独群体的数量依然会缓慢增加,针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依然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对失独群体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如何让“失独”群体老有所依,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凌波 《神州》2013,(6):257-258
随着名为《活着》的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视频的播出,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境,更面临着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因此,文章将从精神自养入手,先介绍失独老人现状,再分析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精神困境,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郝晓兰 《神州》2014,(3):272-272
失独者是指养育一个子女,然而这个唯一子女却先于其死亡的一类群体。失独老人就是达到老年人年龄规定的失独者。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的一则消息"240名失独者进京申请国家补偿,称无力承担计生风险"引人深思。在我国,失独这个特殊群体已经大量存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保障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和精神安抚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关注,改善对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张海琳 《攀登》2012,(6):50-52
中国人口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亿万老人养老的双重压力,但压力面前也有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速度可减缓。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最佳养老模式,政府应将老人身后的抚恤金逐渐转化为养老预付金,并相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变421家庭结构,适度调高失独家庭的养老标准。  相似文献   

7.
黄钰珺 《神州》2012,(25):110-112,114
本文运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调查方法,以失依儿童在彝族聚居区的状况为切入点和主线,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彝族失依儿童的调查,围绕彝族失依儿童的家庭状况、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高效地保护彝族失依儿童的权益,促进彝族聚居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文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福建福清J镇为例,探讨了侨乡失依儿童群体在侨乡大规模出现的背景;失依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受助现状以及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论文所研究的侨乡失依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国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如母亲改嫁)无法承担抚养义务的1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海外移民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失依儿童形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目前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微观系统上,家庭对失依儿童的支持存在基础性缺位;中观系统上,学校老师和朋辈群体对失依儿童的帮扶未能突出实效;宏观系统上,社会相关部门对失依儿童群体的救助政策较为单一。因此,建构联动多元的帮扶机制,使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者之间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救助网络,是侨乡失依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古圣先贤很少谈家庭。我以前也差不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谈家常,几句话就卡壳了。 马小平是我大学同寝室好友,他说,王某人看见扫帚倒地,一日之内,跨3次过去也不会扶起来。和鸿鹄之志、家国之恨相比,他怎会在乎扫帚是倒在地上,还是竖在门口?  相似文献   

10.
成功与"独",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我们需要独特。纵观千古风流人物,英雄名家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先学会品味别人的"独"。有一种"独"是天赋之独。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拥有独特的天赋——玩转高音。上世纪70年代帕瓦罗蒂演唱《军中女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21,(3)
关于湖北襄阳贾家冲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侍饮"图像,有学者认为是亲尝汤药(或侍饮),似与文帝亲尝汤药的孝行故事有关。本文认为此图同洛阳北魏元谧石棺左帮"孝子董"画像较为相似,描绘的是董永行孝故事,其中"少失母,独养父"这一情节新见于南北朝时期,在之前的图像叙述中几乎未见。南朝与北朝在孝子题材情节的选择和图像形式上有较大差别,背后的原因是南朝和北朝学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港独"分子最近冲击我驻港部队军营,民众才警醒,原来"港独"并不遥远。2013年12月26日",港独"组织数名成员手持港英时代龙狮旗,强行闯入位于中环的解放军驻港部队总部,要求"解放军撤出香港"。此后的1月3日,又有一名男子冲入驻港部队总部。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令人愤慨。"港独"是个"伪命题"所谓"港独",是少数人闹"香港独立"而没有广大民意基础的"茶壶风  相似文献   

13.
午赫 《文史天地》2022,(6):74-76
<正>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官居丞相,但他小时候是一个活在白眼和泪水中的苦孩子。《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关陈平家庭贫穷及不受待见有六七处交代:少时家贫……独与兄伯居……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邑中有丧,平贫,侍丧……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的马车起初只有独輈,战国时才出现双辕。但在西汉前期,独輈车仍然常见,直到西汉后期,才逐渐为双辕车所取代。独輈车至少需驾两匹马,双辕车却可以驾一匹马;独輈车采用轭靷式系驾法,双辕车则采用胸带式系驾法;独輈车以立乘为主,双辕车则以坐乘为主。两者相较,可知双辕车更为进步。不过先秦文献中提到的战车  相似文献   

15.
1966年,我在武汉刚读完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没几天,学校就组织我们下乡劳动。在农村摘了半个月的棉花,一回到学校,才知学校已停课了。“文革”的风暴已席卷到了学校,学生们纷纷参加了红卫兵,然后到学校开介绍信,到全国各地去串连闹革命。因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曾开过一家小米店,我的家庭成分被划为“独劳”(独立劳动者),不属“红五类”,  相似文献   

16.
“独柳树”地点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柳树”是唐代在京城处死政治要犯的一个刑场,它原本是长在这个刑场中的一棵树,由于有此树而后经过约定俗成,逐渐地变为了地名。“独柳树”的具体地点应在皇城内侧的西南角上。  相似文献   

17.
付琳 《文博》2012,(2):31-35
《尔雅》、《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均提到了独角马形神兽。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自明清起,文献中的几种独角马形神兽已混为一谈。本文在对出土遗物上相关动物形象进行细致比对后,得出朝阳袁台子出土铜饰上的动物形象并非俞人的独角马形神兽,而是一种写实的动物。文中另列举了一些相关遗物上的独角马形象,认为不宜贸然将考古所见的动物形象与文献中的神兽对号入座,早期文献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写映出边疆民族的艺术与信仰。  相似文献   

18.
童年的冰心,在美丽的烟台海滨,时常伴随在身为海军军官的父亲身边,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军服,佩着一柄短短的军刀,骑在高大的白马上,在海岸边缓辔徐行,被父亲的朋友们夸赞为“好英武的一个小军人”。她沉醉在母爱、童心、大海环绕着的爱的世界里。 1919年,正在燕京大学求学的冰心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历程,很快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小说以对当时社会问  相似文献   

19.
斩于独柳考     
唐代有将罪犯“斩于独柳”的记载。关于独柳的具体位置 ,赵望秦先生已指出它地处皇城西南隅 (《“独柳树”地点考实》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年第 1期 ) ,并注意到相关记载始于肃宗以后 ,受刑的多是高级官员 (《唐长安城新设刑场———独柳树探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 0 0 1年第 5期 )。但关于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却未得确解。独柳树似乎与“社”相近。李之乱平定 ,他被俘入京师 ,《旧唐书·宪宗纪上》元和二年十一月甲申“斩李于独柳树下” ;柳宗元在《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中谈及此事时说 :“润之盗………  相似文献   

20.
李旭  罗小韵 《中华遗产》2007,(11):76-85
独龙江与怒江近在咫尺,它的上游和下游两端,都是险峻的大山。那一带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水深流急,形成了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环境。从古到今,进入过独龙江峡谷的人十分少有,而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对那艰难不便的交通和一尘不染的独龙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人背马驮,是那里的人们与外界沟通来往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