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2005,(4):25-25
我爱《旅游》,我也爱旅游.1979年.我有两件喜事,其中一件就是结识了《旅游》.  相似文献   

2.
《文献》杂志今年第一期刊发了我几年前写的《再议&;lt;赵志集&;gt;》一文。原文原分三节,为一:关于《赵志集》的校录.二、关于《赵志集》诸诗的作者;三、《赵志集》作品产生于初唐补说,或许是因为版面原因.第三节在发表时被删去了。我觉得删去这一节.文章就不完整了.因为前面也已提到“作品的时代归属”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赵志集》的研究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借《古籍研究》一角将这一节发表出来。以与对这个问题尚有兴趣的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肖像     
十几年前.差不多是在当时中国摄影界的舆论经常指责什么“边疆热”,“西藏热”的时期.我开始踏上了西去之路。之后几年.我有了《天莽》和《藏人》两本影集。许多朋友都劝我见好就收.不要一年年地再跑西藏了。年迈的父母更是语气强硬。这也难怪.有几回进了藏北.实在没地方去打电话.遇到了大雪灾.家里一个月都没有我的音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白鹿原》出版后,陈忠实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参加作品研讨会.当他看到编辑们的工作条件很差时心里很不落忍.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万元稿费.“为改善编辑们的工作条件尽一点绵薄之力”。在当时.两万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陈忠实却说:“虽然我也不是很富有。但我不能忘本,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编辑的倾力提携.也不会有《白鹿原》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郑祖荣 《山茶》2010,(8):13-13
在我负责审读的我省刊物中.《华夏地理》杂志因其文化性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2月号,该刊专页预告了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指出:20多年前.比尔.波特在终南山寻找中国隐士的踪迹并最终完成《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  相似文献   

6.
前度写的歌     
也许是巧合,不久前的一期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上.话题人物黄绮珊选唱了张惠妹的经典名曲《剪爱》,这首歌是她的前夫涂惠源在两人离婚不久后写的,交由张惠妹一唱而红;而新上场的台湾实力歌手彭佳慧也很安全地选择了自己的拿手金曲《走在红毯那一天》,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坛     
《山茶》2009,(1):14-17
向艾怀森问好 我自小喜欢看漫画版的《庄子》,那个时候喜欢和家里的玩具对话,和外面r 花草交谈。让我忆起童年逸事的就是这期《华夏地理》。自卷首语谈及庄子开始,翻到《无止境的高黎贡》。看罢这期《华夏地理》.觉得一页一页独立的篇目其实大有关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比如高黎贡。能理解欣赏天地之美的人.可能是庄子这样的人罢。谁理解高黎贡呢?我的姑姑给我讲过,  相似文献   

8.
我是新疆库车县财政局的一名离休干部.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名人传记》是我最喜爱的刊物。为了使《名人传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作用发挥到最大,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从中汲取营养.近期,我将自己珍藏的二百多期《名人传记》,捐赠给了库车县第二三中学.学校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接收赠书仪式。现在我把盛况反映给你们.与你们共享这份喜悦。  相似文献   

9.
1985年,扎着马尾辫、涉世蒙昧的我,因偶然的机缘报考进江阴县地方志办公室,参加首部《江阴县志》(2年后改称《江阴市志》)的编修工作。从此,地方志工作成为我一生无法割舍的事业。我也用青春,乃至将用一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史官努力着、追求着。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理》2008,(5):57
与一个和尚打乒乓球.时间是在1985年.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一次拍摄任务。尽管当时许多中国人都害怕跟外国人打交道但这位和尚却不介意.还喊来别的和尚加入我们。这是我在那三个月中最棒的经历。那天夜里.我乘着一辆又小又破的出租车回到北京饭店——当时能让外国人寄宿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8点30分.街道一片漆黑.看不到人影街上仅有的几辆汽车也没有打车头灯。  相似文献   

11.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5,(4):12-12
汉朝 古老王朝的遗风依然存在于祖国大地上。展示、保护传统文化.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看过3月号的《汉朝》一文.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美国《国家地理》的专稿视角独特.通俗易懂.让人读后很自然地就对先人们创造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我想其他刊物的文章也应向此借鉴.毕竞读者更易于接受故事性的文章,而非枯燥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1949年9月中旬,我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介绍,代表《大刚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的采访,这是我在前半生新闻工作经历中,最难以忘怀、最值得纪念和最令我感奋的一次采访活动.、当时,从武汉去北京参加采访的记只有我一人。因此,我的任务非常艰巨.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见到赵西林老师的诗,是在2000年夏季。当时,我在市人大工作,赵老的《栖霞书屋诗词集》就放在人事处。我也喜欢诗,就向人事处要了一本,留存时读。第二次是2008年春季,我退休后经赵老介绍加入“贵州省诗词学会”.  相似文献   

14.
《书法报》2006.7.5第27期第4版摘登了2005.8.16《重庆政协报》的一篇文章,并且附了一方印蜕。文章说这方印的作者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误成了“重庆中国三陕博物馆”……。这恰恰是我案头拙文《学书学印散记》《未竟稿,暂名)中有关《字法》一节中所述诸事之一端。兹录拙见以求教于识者。一、辨“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山部确无“峡”字。但有一“陕”字在阜部(见中华书局以陈昌治刻本为底的1963年版《说文》305页上):陕,隘也,从阜,夹声。铉曰,今俗从山,非是。侯夹切。(周注:楷书之后,峡已从山而不再一定从…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三句不离本行”。我的本行。史志工作也。1957年,我在厦门大学学的是历史学专业;1958年,参加编写《闽西革命史》;1959年,参加编写《闽南革命史》;1960年.选修地方史与考古。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史志研究工作。1982年起担  相似文献   

16.
读书     
《山茶》2009,(12):174-174
《五十年代的尘埃》 本书精选了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纽约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梅兰芳传稿》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论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我的女上司》等六篇小说.让我们得以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俄国的苍蝇和皮匠》为根据史学家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  相似文献   

17.
《书法报》2006.7.5第27期第4版摘登了2005.8.16《重庆政协报》的一篇文章,并且附了一方印蜕。文章说这方印的作者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误成了“重庆中国三陕博物馆”……。 这恰恰是我案头拙文《学书学印散记》《未竟稿,暂名)中有关《字法》一节中所述诸事之一端。兹录拙见以求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8.
张育瑄 《江淮文史》2012,(3):102-110
1979年以前的20年里.我一直在黑龙江工作,从事新闻报道和报纸采编。1979年夏天.我被调入安徽日报社文艺部.担任副刊编辑,同时也作为文化记者.写一些文化消息和文艺通讯。那时,《安徽日报》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正处于整顿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阿坚 《旅游》2001,(7):34-35
房山老刘家.我和朋友们常去的。老刘曾是我同学,在学校时我们欺负过他。那次是我们躺在床上议论《曼娜回忆录》(手抄地下黄色的读物).他问我是谁写的,我说:这都不知道一是《安娜》的姊妹篇,托尔斯泰的两部爱情名著.咱校图书馆可能有。第二天他从图书馆回来很伤心地瞪了我几眼,我估计图书员回答的肯定不只是“没有”两宇。不过一次老刘醉酒吐了后,是我帮他捶背.扶上床.半夜还爬起来递他水、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今天这个会议是两会合一.既是全省设区市方志委主任的例会,又是纪念《条例》颁布施行三周年的座谈会,还要就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贯彻意见。内容较多.都很重要。刚才各设区市的主任们交流了各地的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说了很好的意见,江荣全、方清副主任也做了很好的讲话,我都赞成。下面.我主要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