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民族国家是晚清政学两界的普遍追求,汉族革命派、立宪派,满人知识分子和其他族群知识分子,甚至清廷,都加入其中。满人知识分子创办了《大同报》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见解。由于其身分角色的特殊性,他们不认同汉人革命派的"排满"主张,也不完全同于汉人立宪派和满清朝廷的民族认同论述,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看法,主张各族同源,满汉问题是政治问题非种族问题,撤销八旗制度统合各族建立大国民国家。其中有些是对其他派别的借鉴和吸收,有些是对其他派别观点的有益补充。清廷培养满人知识分子本寄传承政权之厚望,但新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并非完全和政府站在一边,有的甚至走向反对专制政府,为清政府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2.
王跃 《中华遗产》2014,(2):12-12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相似文献   

3.
更正     
《纵横》2009,(4):47-49
本刊2009年第2期《晚清端方与我国近代文化教育》一文中第36页左栏,“本汉人,姓陶”应去掉,特向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4.
正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入关后以异族身份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故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这段历史的诠释主要受制于立宪派和革命党激辩后留下的思想遗产。革命党认为,明清易代出现的大量遗民舆论正可为清末的反满行动提供抗争资源,这一时期清史叙述的主线刻意突出满人对汉人的压迫和汉满两族在人种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以突显汉人的文明优越感,  相似文献   

5.
从清天命(太祖努尔哈赤)至咸丰初受“巴图鲁”赐封者仅33人,且绝大多为满人将官,嘉庆以后赐封过极少文臣,而汉将(在咸丰之前)受赐封者,仅王文雄一人。  相似文献   

6.
越国王室迁葬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国王室迁葬考董楚平《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所载拙文《〈国语〉“防风氏”笺证》,为论证会稽原在山东,越国王室从山东迁来,曾列举九条证据,今再补充一条,即越国王室曾“欲徙葬琊”。资料有五条:一、《越绝书·记地传》:“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  相似文献   

7.
<正> 元朝有所谓四等人制度,其第三、四等分别称为“汉人”和“南人”。“汉人”系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高丽人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也属汉人的范畴;“南人”则指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主要是汉族人)。“汉人”、“南人”之称本起自金人,唯其具体含义与元人颇有出入。  相似文献   

8.
二 满族与旗人 在有清一代,凡被编入八旗及旗下各类人口均被称之为“旗人”,他们自己也以“旗人”自称之。未被编入八旗及未成为旗下人口的汉族人口则被称之为“民人”,他们自己也以“民人”自称。而绝少有满人、汉人之别,故有“只辨旗民,不分满汉”之俚语。 旗人是满族共同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称谓。 上面笔者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汉族人口被满族共同体吸附成为旗人的几种主要方式。下面拟就成为旗人的这些汉族人口在经济生活、政治待遇、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与满族的异同作一简论,以说明这部份汉族人口与满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密切关系。换之言,即论证这部份汉族人是怎样潜移默化成为满族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9.
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收录了清世祖顺治初年至德宗光绪末年近三百年间旗人创作的优秀词作,是了解清代满族词不可多得的词选.其中选录了“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词87首,然而,却没有选录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满族作家顾太清的词,而顾太清丈夫奕绘的词却选入12首.其原因是杨钟羲编纂《白山词介》时,还不清楚顾太清是满洲人还是汉人,也没有见到顾太清的词集《东海渔歌》.  相似文献   

10.
士绅保路冲冠怒,不帮朝廷帮“乱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史月刊》2011,(5):41-42
孙中山说,四川的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先声,是有道理的。自1908年清廷的少年亲贵上台以来,有诸多的倒行逆施,影响最大的,就是收权,一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二把汉人权力收归满人。而所谓的铁路国有政策,就是这收权政策牵动面最大的一个行动。原本发动立宪请愿的汉人士绅,是要借立宪跟满人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11.
满清于一六四四年入关,传位到第四代皇帝乾隆,已近百年。因为久处升平时期,满人难免骄逸自安,把弓马之技逐渐废弛了。不少满人受汉人的影响,甚至以通晓汉文、吟诗作画、自侪于士林为荣。乾隆帝对  相似文献   

12.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重要制度,然而,关于八旗中汉军的研究却较少。其实,汉军在有清一代有着蒙古和满洲旗人没有的特点,他们身为汉人却又隶属旗籍。江夏由树所著《旗产:清末奉天地方精英的崛起》便是一本关于清末奉天(今辽宁省)地方精英———汉军的个案研究。江夏由树是日本一桥大  相似文献   

13.
所谓汉奸,据《辞海》(1999)缩印本1054页的释义,“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汉奸定义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晚清之际)前后,对汉奸主体认识上的变化。简而言之,在鸦片战争之前,“汉奸”指汉人的败类;之后,则不复有族群的限制,是中国人而事外敌者均可称汉奸。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部分新清史学者总爱笼统强调中国与大清始终为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涉及到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本文对这一认同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进行了较为专门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认定它与满人自身的族群认同并不矛盾且处于不同层次;以满洲帝国称大清,严格说来并不符合入关后特别是康熙中叶以后满人正式的国家认同之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更为广阔地区的非汉人族群彻底有效地陶铸成中国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公开认同并满足于中国的身份,且在清末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是清朝超越以往中国各王朝主导族群的满人特性独特作用的结晶,也恰恰正是体现其统治时期最为鲜明的中国特性所在,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孟子章句》的注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孟子章句》的注释特点黄亚平"章句"是汉人注释经典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体式。它以分章、析句、贯通辞气为主要注释内容,因而与侧重于词义、名物训诂的"词义"注释有一定的差别。两汉时期,"章句"注释作品非常之多。《汉书·艺文志》载有:《易章句》施、孟、梁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发展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6——1860年),官、民、夷三者的关系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鬼”,一变而为“官府怕洋鬼,洋鬼怕百姓”。张亮基向慈禧太后、清穆宗上呈的《沥陈黔省夷情密折》(以下简称《密折》),是一份很难得的档案材料。它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近代官、民、夷关系变化的铁证: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如何互相勾结以残害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又是怎样为反抗外国  相似文献   

17.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18.
刘锴 《文史月刊》2011,(12):30-30
很多书籍、影视作品和戏曲中,都将清代的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于是,久而久之,“老佛爷”便似乎成了慈禧太后的“专利”,一提到“老佛爷”,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慈禧。其实,“老佛爷”一称并非是慈禧的“专利”,清代的皇帝都特称“老佛爷”。  相似文献   

19.
史宗义 《文史天地》2010,(11):63-66
说到晚清的历史,不能不说到慈禧太后;而说到慈禧太后,又不能不说到荣禄。荣禄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追随慈禧太后,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慈禧太后的一条忠实走狗,也是晚清一只凶狠的鹰。  相似文献   

20.
由满族建立的清政权,沿袭了中原汉族传统制度,同时又糅合了满族关外旧制,构建起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制度体系.在尤为值得关注的选官制度方面,对旗人,特别是对满族旗人采取特殊照顾.通过计量史学统计、分析,清代满人入仕不必专重科举功名,可供其选择的入仕方式及迁转途径较汉人为多、为易,从而引发出笔者对清代选官制度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