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12):39-40
<正>四、回族的教育与科学成就回族历来重视教育,从唐宋时期开始的蕃学发展到近现代,经历了蕃学、元代回回国子学、经堂教育、新式教育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教育形式。蕃学:唐宋时期,居住于广州、泉州等地的回族先民在其聚居地开办了蕃坊教育,也叫蕃学。蕃学主要招收西来的穆斯林子弟,属阿拉伯式的教育。蕃学主要是教学生朗读《古兰  相似文献   

2.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11):40-42
<正>2.音乐元明时期的回族音乐元代时期,大批回回人进入中原,随之也带来了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流行的音乐。在乐曲方面,据文献记载,"回回曲"属元时乐曲的"小曲",曲目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这些曲牌在元代杂剧中已被采用。如《西天取经》杂剧中有小回  相似文献   

3.
<正>在黑龙江流域这片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着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璀璨的精神文明,书写并传承着黑龙江流域悠久、深邃、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展开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的是黑  相似文献   

4.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10):50-52
<正>三、回族的文学艺术1.文学回族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而在民间文学中又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和叙事诗等。作家文学回族作家文学可以追溯到元代甚至唐代。回族作家文学深受汉族文学的影响,它的创作与汉族文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长期以来融合于汉族文学发展的体系之中,并对这一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产生过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回族作家文学是回族作家以汉文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十、满族的传统风俗 礼仪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传统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相似文献   

6.
八、满族的传统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轨靴。满族男子原以穿靴为主。一般旗人着尖头靴,以利骑射,另有一种薄底短筒的快靴,轻便利步,满语称“卡萨靴”,俗称“爬山虎”。靴有绒靴、革靴等,多做成前掐脸式样。清中叶后,满族男子平时穿家制的布鞋,多为素帮、布底、圆、方口式。官员穿方头靴。清王朝的官服制度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有长袍、马褂、顶戴、花翎、剃发、长辫等。其服饰相当繁琐,等级区别分明。  相似文献   

7.
跑冰鞋:即滑冰比赛。是用铁条和木板或木鞋做成冰鞋(一根铁条为单刀,二根为双刀),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  相似文献   

8.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5):14-14,21
生育在满族人看来妇女怀孕是一件吉事。因此,当妇女怀孕时,全家人都给孕妇特殊的照顾。满族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妇女一怀孕,就不能再参加他人的婚礼,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更不允许侍奉祖先神。怀孕5个月时,不能到马棚,不许牵马,不准听说某人难产,不能到产房去。就连说笑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坐着的时候,则又不许扭身子等等,以避免小产。  相似文献   

9.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8,(14):30-30
<正>黑龙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它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黑龙江古代先民,曾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  相似文献   

10.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1):59-59,61
<正>清代农书在内容方面的主要特色是实用操作技术的丰富、详细,覆盖面扩大,超过了前代。举凡大田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复种指数的增加,土壤耕作理论和操作技术,施肥技术,良种繁育、园艺、造林、蚕业、畜牧兽医、渔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以及农具、农田水利等都有涉及。特别是出现了不少地方性农书,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了宋元明时期。其操作技术切实可行。清代农书的另一特色是专业性农书大量涌现。其  相似文献   

11.
<正>(上接第6期)九、回族的节庆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大节日都是宗教节日。伊斯兰教历九月,所有成年的、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结束时举行开斋节。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族的重大节日。伊斯兰教规定,每年  相似文献   

12.
<正>(上接第10期)赶木球:回族体育活动。先在场地上挖坑。坑数比人数少一,坑的标准是直径20厘米,深20厘米。用一20厘米长的短木棒当木球。比赛时,参加人数不限,每人手拿一米长的木棒,站在坑前,另一无坑人则用木棒赶球,尽力将球赶入坑内,站在坑边的人要用木棒阻拦,不让木球击进自己守护的  相似文献   

13.
<正>十、回族的体育与娱乐1.武术中华武术,国之瑰宝,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武术占据和重要的地位。中国穆斯林向来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  相似文献   

14.
<正>七、回族的饮食回族分布较广,遍布全国。各地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普遍喜爱的特殊食品,也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  相似文献   

15.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16.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8):28-30,37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有诺如孜节、谢尔乃节、掉罗勃左节等,宗教节日则主要是指肉孜节、库尔班节等。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颖智慧、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伟大民族,蒙古族又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伴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创造出厚重而深邃的历史,书写着灿烂而辉煌的文明。13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相似文献   

18.
<正>山川秀美,江河纵横,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民俗独特,民风朴实,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是黑龙江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从原始的创造,世代的传承,到创新和发展,最主要的还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拼搏、辟新、创造、升华的功绩。千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明的沉淀、积累和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地区具有博大、深厚、丰富、深刻的多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十、满族的传统风俗 礼仪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传统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相似文献   

20.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8):13-13,16
(三)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通用语言为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我国使用人口约300万人。在国外,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蒙古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这些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别。额鲁特蒙古人是明清时期西蒙古分支,讲额鲁特蒙古方言,至今保留着额鲁特方言的语音、语汇特点。巴尔虎与布里亚特方言本为一个地域的蒙古语,但巴尔虎人受俄语、汉语、东蒙古方言影响很少,却因与喀尔喀部杂居而受其语言影响较大。布里亚特蒙古在民国年间从当时的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迁入,他们所用蒙古语不但在语音、发音上有其特点,而且在词汇上从俄语借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