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精品新栏目《百家讲坛》,细品为何诸葛亮在27年的政治生涯中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却在五次北伐中"错用将、误料敌、拒纳谏、遭计谋、心力瘁",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这其中究竟是一代智者日理万机的大意疏忽,又或是明知故犯中蕴涵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2,(3):95-95
关于诸葛先生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朱明勋 《沧桑》2008,(4):1-2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从历史学家陈寿开始就存在不少争论。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用兵的实际及历史上的一些战争现象的分析,认为诸葛亮有较为杰出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的大动荡中,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特殊经历促使其形成谨慎的性格。而这种谨慎的性格决定了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相似文献   

5.
相传曹操死后,在河北临漳县有七十二疑冢,为防后人掘其真墓。无独有偶,没想到与曹操为敌的诸葛亮,也有一座疑冢。  相似文献   

6.
五丈原依然神秘———古原如旧,庙宇森立。有所变化的是多出了一条盘山公路,几道拾步路阶,以及些许水泥抹面的广场。现代化的建筑无可挑剔的洒脱,然而,游人的心境似乎并不为这个,而在于落叶秋风中感受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精神。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在中国历…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东汉末世为诸葛亮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葛亮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的"仁"为目的,以法家思想为其手段,而其目的与效果并未完全的一致,他军事、经济、文化和民族思想则服务于其政治。因此,深入分析诸葛亮的政治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诸葛亮的其他方面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诸葛亮草庐决策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确凿的史料为依据,通过分析认为:夺取荆州不是急躁冒进,跨有刻、益是可能的,占据荆州与“外结好孙权”是能够统一的,两路出兵是可行的。草庐决策最终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一是麻痹大意,丢失荆州;二是刘备伐吴,大伤元气;三是天下未变而北伐,必劳师无功;四是用人上谨小慎微;五是军事上不能出奇制胜;六是北伐是无奈之举,缺少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梁珊珊 《神州》2011,(18):96-97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其悲剧根源颇值得探究。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终因积劳成疾,在距长安只有百多里的五丈原,诸葛亮怀着"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无限哀叹病死在军中,未能实现北伐曹魏、统一全国的夙愿。这种深沉的悲剧情怀曾经激起后代多少人同声一哭。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千古感叹!  相似文献   

10.
朱顺玲  闫晋  郭晓菲 《沧桑》2010,(3):97-98
诸葛亮成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游学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游学过程中,他丰富了知识储备,才识大进;在游学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和信息交流平台,并获得了师友给予的上佳品题和大力推介;游学活动更使他完成了从少年学子向青年政治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后出师表》与《出师表》的出处不一样,但二表的文章总体风格是非常接近的,都出自诸葛亮一人之手,共为诸葛亮不朽精神的化身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杰作。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诸葛亮虽然表现出诸多才智,但也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和做法,导致了蜀汉应可避免的一些失误。辅政后,其过分"谨慎"性格在指导伐魏战争中不敢出奇制胜,造成诸多机遇的丧失,伐魏无果而终。没有很好培养大批人才也是一个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诸葛亮虽然表现出诸多才智,但也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和做法,导致了蜀汉应可避免的一些失误。辅政后,其过分"谨慎"性格在指导伐魏战争中不敢出奇制胜,造成诸多机遇的丧失,伐魏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诸葛亮虽然表现出诸多才智,但也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和做法,导致了蜀汉应可避免的一些失误.他进入成都后,正是因其"不作为"行为才导致<隆中>战略没能很好执行,最终遭到破灭.  相似文献   

15.
李小龙 《丝绸之路》2010,(16):22-24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道,其民族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治理民族地区、处理民族问题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诸葛亮民族政策进行分析,认为其民族友好、平等、合作的思想,对今天的民族工作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南征没有到贵州,而贵州却有很多关于他的遗迹、轶事和传说,且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这一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主流是对他"和"、"抚"方针的认同,是对他客观上促进南中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肯定,表达的是对战乱屠杀的厌恶摒弃.  相似文献   

17.
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日“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日的言听计从。虽有丞相之名,可未开府治事,这一切昭示着君臣间蜜月期的终结,折射到政治上就是对诸葛亮权力的极大限制,永安托孤,便可略见一二。  相似文献   

18.
刘洁 《四川文物》2004,(5):36-41
汉代是封建的中央专制集权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豪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使汉代中央专制集权分散、下移 ,而世族地主地位不断上升 ,权力增加 ,出现庄园经济。这完全是汉代土地制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必然结果。诸葛亮仅看到豪强经济给汉王朝财政、兵员方面造成了危机 ,却看不到汉代赋税制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违背经济运动客观规律 ,抑制世族豪强地主发展 ,五出北伐匡扶已极具奢侈性和寄生性的汉室 ,最终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在南中的统治措施与隋唐的羁縻州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采取了“即其渠率而用之”的羁縻式的统治方式,取得了显的成效,为羁縻州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隋唐开始,中央政府便纷纷借鉴诸葛亮的成功经验,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羁縻州府开始盛行起来。以后,这种羁縻式的统治方式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主流,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面对曹、孙、刘三家争夺天下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为何最终选择了刘备 ,这需要对他的从政心理作深层次的剖析。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的最明智的抉择。他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和人力资源上的弱势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中兴汉室。由于关羽成了诸葛亮丞相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其不惜假吴军之手翦除之。诸葛亮又运用权术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终于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