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罗山府古塔     
1997年9月,我回到了阔别22年的罗山府林场。当年上山下乡时,我曾在这里劳动生活了整整7年。回城多少年了,情牵梦萦的还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宁县罗山府林场坐落在子午岭西麓,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见到乡亲们,畅述各自的生活经历,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2.
诊所之心     
《马大夫的诊所》是在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拍摄的。我是2000年到黄羊川的,机缘巧合,在那里当了一年业余教师。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和我之前在北京的生活天差地别,在这里逗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表达的欲望。相比文字,影像的力量更为直接,所以2005年我最终  相似文献   

3.
正18年18岁,这里是我人生之初的成长摇篮,是我走向生活的启蒙之地。河西路23号的生活烙印,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魂牵梦萦,无数次在梦中回到这个家。家的印象之一刚搬到这儿,我们全家三代6口人:老太爷、老太太、在贵阳医学院读书的父亲、已是小学教师的母亲、在中学读书的姑妈、不满一岁的我。两年后添了弟弟高元,再两年半后又添了妹妹高晴。这一年,姑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在30年近一半的14年里,我都在北京生活。如今,我也居住在这里。身为外国人,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我还是得以置身其中,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阿芳 《旅游》2006,(8):62-67
我想像不出四五千年前的先人在这里的家园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四五千年前,先人曾在这里生活。作为附近海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过这里,除了考古发现的陶器。沧海桑田,生活的印痕在这里仿佛从来没有发生,却又真实存在。双脚踏进刚刚退去潮水的沙滩,思绪却飘向无际的遥远。空白一片。有那么一天,我又会在哪里存在呢?  相似文献   

6.
第十一封 高平:你10月14日的来信收悉。爸爸在国外收到你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封来信,感到非常高兴!我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一切都好,请勿念。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喜欢拍民俗,这些年东西南北的也看过很多地方的民俗活动,有很多已经世俗化。当我第一次看到长汀客家人的"闹春田"后,那喜庆热闹的场面深深感染了我。这里的"闹"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源于生活,感情真挚,没有一丝的粉饰。  相似文献   

8.
我从1964年至1976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刚去时主要管家中的杂事,管理毛主席卧室、书房及库房等家务事, 1968年开始当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管理主席的伙食。我在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对主席的生活和家庭情况了解得比较多,这里只介绍几件使我深受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索穷 《中国西藏》2015,(3):30-33
这两年寒冬时节,我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市生活了两个多月。南方的冬天并不适合高原人,只有到了白玛龙珍阿姨这里我能喝到酥油茶、甜奶茶,听到亲切的家乡话。一进门,老人亲自挂上洁白的哈达迎接我,心里暖暖的。  相似文献   

10.
正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活着的老英雄相继离去,我们后辈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弥补这道历史留下的伤痕?我亲眼见到的第个百岁老人,就是何克孝老英雄。每当何老谈起他的百年传奇人生时,不止次对我说:"想起来我自己也不相信,很多次差点就死了,但是我偏偏就避了过去……"似乎他今日的长寿是当年"大难不死"带来的后福。尽管老人直过着拮据的生活。黔军岁月何克孝生于清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毕节县(今毕节市)岔河镇人。12岁时便个人离家到贵阳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几年求学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李琛 《风景名胜》2010,(12):42-43
没有来过南非之前,一千个人的脑海中有一千种想像。当然,我也一样。趁着世界杯在南非举行,我有幸在这个非洲最南端的国度生活工作了四十天,虽然南非时间已经早离我远去,但彩色的南非却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深处,这里的天空永远是蓝的,这里的房子都是色彩斑澜的,当然,这里人的穿着打扮也是那么色彩艳丽……  相似文献   

12.
尼玛  张鹰 《中国西藏》2004,(4):32-34
藏历年对于我的家乡来说是—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可以说一入冬人们的闲谈和忙碌无不与藏历年有关。与往年一样,今年单位还未正式放假,我便迫不及待地购置完年货匆匆忙忙地往家赶,在城市喧闹的氛围中浮躁地生活了一年后,我渴望早些离开这里,投入家乡古朴、纯真的怀抱中,感受别样的节日气氛。我的手记也从藏历29日开始。  相似文献   

13.
李雁同 《神州》2013,(35):64-66
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荣幸地被国家汉办选拔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于2011年9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圣保罗中学及6所关联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广工作,一学年结束后,在英方的推荐下第二年继续留任。在英两年的工作和生活,使我有机会零距离感受、体验英国人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光阴似箭,岁月荏苒,两年即将结束之际,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常常能呈现在眼前,透过那些场景和画面,通过对教育涵义的再思考,我似乎明白了英国的教育决定了世界工业革命最早从这里发生,现代化率先在这里出现的原因所在,也似乎想到我们该学点什么。  相似文献   

14.
苏梅岛,如同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梦幻热带岛屿一般,让人们暂时遗忘大城市恼人的压力,仿佛置身无忧的天堂中。在这块让人迷醉的地方,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唯有惬意与浪漫被无限拉长。我又把自己送到了海边。这既是我的梦寐以求,也是我找寻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到泰国,也是我第二次亲近这里的大海。在这块让人迷醉的地方,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唯有惬意与浪漫被无限拉长。  相似文献   

15.
高明 《炎黄春秋》2009,(5):60-63
1958年,我11岁,上小学(上半年4年级,下半年5年级)。由于生活在贫困、闭塞的中原农村,见闻十分有限。初中毕业前,我(包括我的许多同伴)连县城都没有去过。所以这里记述的,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只是当年我所在的那个公社、那个大队、那个生产队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夏天,世界伊斯兰联盟副秘书长阿不杜拉·纳赛尔访问西藏。在参观完拉萨“西藏清真大寺”后,他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我早就知道西藏拉萨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有很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但我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虔诚信仰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还有历史如此悠久的清真古寺,我在这  相似文献   

17.
惠玲 《世界》2011,(8):130-135
“蒙古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生活方式,”萨达尔说,“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1956年3月,我从河内中国军事顾问团回到北京不久,总参谋部干部局决定调我给张云逸大将当秘书。6月中旬,我拿着军委办公厅的介绍信,到南池子18号向张云逸报到。张云逸亲切地询问了我的年龄、家庭、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情况后说:“我年龄大了,已不担任多少实际工作,是半工作半养老了,欢迎你来帮助我做点事情。”“我这里还有管理员、副官、公务员、司机等七八个工作人员、”说到这里,张云逸若有所思地说;“组织上安排这么多同志来帮助我工作,照顾我的生活,还有一个警卫班,我几次提出减些人,这么多人给国家增加多少开支啊!我心…  相似文献   

19.
我打小记事是随父母生活在束鹿县(今辛集市)城,与乡村孩子相比,逛个街赶个集,看场电影看场戏,条件还算优越。1959年父亲调外地下作,我和妹妹随母亲搬回了10公里外的老家黑旗营村。这里算是农村。  相似文献   

20.
习俗的尴尬     
生长在不同文化氛围的人生活在一起,往往出现一些美丽的尴尬,惊人的惊奇…… 我到瑞士不久,观察着这里生活的这些黄头发们的生活起居,学着做着,以免出笑话。可不知不觉中,一些尴尬也很难避免。 (一) 有一次我去上电车,一位瑞士老人就送给了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