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基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不足的和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各种灾害,本文提出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的思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科学的应对过程。中国防灾减灾70年的成功经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确立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  相似文献   

3.
洪钟贤 《福建史志》2023,(4):30-33+71
历史上,福建是各类自然灾害的高发区,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灾害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关于防灾抗灾、救灾赈灾的记载。这些经验和记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闽台历史民俗的历史渊源,也可为当代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冰雹灾害是贵州地区比较主要的农业灾害。文章在明清地方志、今人所编撰的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冰雹灾害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冰雹灾害主要集中在清代后期(1830-1910年);(2)冰雹灾害在季节和月份上分布不均,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冰雹最多,而冬季冰雹最少;从月份变化来看4月冰雹最多而9月、11月、12月、1月、2月冰雹最少;(3)冰雹灾害主要多发生于中部以西地区即今遵义、安顺。黔南州等地。文章所探讨的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倩  王朋 《神州》2011,(1X):3-4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对于减灾防灾也应提升到一个事关政治大局的层面来认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方面的研究,既在理论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在实践方面也存在欠缺,必须构建农村起的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转变观念,注重构建农村减灾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以系统论的思路为指导、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减灾防灾教育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解决减灾防灾这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是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是针对城市进行的全灾害的管理,它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的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了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内涵和原则;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综合城市灾害管理的实施战略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7.
灾害史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灾害”也在发展变化,为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增强灾害的预警、预防,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应重视灾害史的编修,在中国古代灾害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志书的存史、资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荒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灾害学、灾荒经济学理论和历史文献记录,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灾荒理论进行了初步概括,从古代灾荒概念的变化、灾害类型划分和灾害等级评价等几个方面勾勒出中国古代认识灾害、减灾防灾的基本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文物建筑的价值认知是文物建筑灾害易损性、文物建筑灾害损失评估和文物建筑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文物建筑价值认知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借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文物建筑价值评估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求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促进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6,(6)
"新发展理念"是青海农牧社区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近年来,青海减灾事业发展迅速,但农牧社区减灾作为灾害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需要以创新减灾科技能力为驱动,统筹协调城乡减灾资源,将减灾事业与生态保护的结合,发挥多元减灾主体参与,努力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营造农牧区乃至全省整体公共安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谭超 《风景名胜》2021,(6):0175-0176
汶川地震后区域易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区域建筑而言,泥石流灾害对其破坏程度最为严重。通过对汶川县七盘沟 5 种建筑布局方案进行适灾能力评价,得出不同方案的适灾能力差异,其中防灾减灾方案 > 居住习俗方案 >2013 年方案 > 现状方案 >2009 年方案。汶川县作为地质灾害极为严重的区域,今后规划可参考防灾减灾方案进行区域适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害再次告诉我们建设防灾减灾的建筑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地震震害的资料出发,阐述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分别从耐震技术、制震技术、免震技术三个方法讲述了防灾减灾技术的原理。希望建筑者参考本文建设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建筑,从而减小地震震害。  相似文献   

13.
清代闽台地区主要灾种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述论马波对历史时期灾害发生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于当今防灾减灾有重要参考价值。同全国一样,清代福建、台湾地区方舆志乘之学大盛,为灾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尽管这种材料本身存在诸如分布不均、略焉不详等缺...  相似文献   

14.
韩华 《丝绸之路》2010,(20):5-8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从传世典籍和出土简牍记载来看,主要有蝗灾、沙尘暴、地震、风灾、干旱五种自然灾害。本文通过以分析上灾害,得到一些启示,以期对今天的防灾、减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等多种复杂原因,新疆的冰雹、霜冻、雪灾和寒害等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历来对天山南北农牧业经济影响较大。本文梳理了70年来新疆冰雹和霜冻等各类灾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论著、论文、学位论文等方面来反映该领域研究进程。用历史的眼光重新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力求回顾反思。为进一步加强冰雪寒害研究以及为今后气象灾害防御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13,(4):90-92
西藏将投资2000亿元超常规发展交通 到2020年,西藏力争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000亿元,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一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超过1200公里。拉萨市今年将建成7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为更好地应对高原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减轻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保障及防灾减灾的能力,拉萨市气象局将在雹灾多发县建立7个人工防雹增雨标准化作业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入手,结合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所倡导的全球减灾,关注从减灾入手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研究了在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从观念、方法、技术上引入防灾减灾思想的模式。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带给文保界、建筑界应用防灾减灾理论解决问题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防灾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每一次灾害都对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但是随着抗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的中国,灾害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防灾救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振颖  赵世金 《文献》2020,(1):144-155
甘肃舟曲的《丈地均粮碑》刊刻于万历十年(1582),碑中详细记载了万历年间在舟曲实行赋税改革的起因缘由及经过结果,再现了舟曲地区"丈地均粮"这一历史事件。目前学界研究"一条鞭法"在北方的施行情况时面临不少问题,如资料较少、范围不够大、程度不太深入,舟曲的《丈地均粮碑》恰是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在陇右地区推行的实例,对于明代赋役制度及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晚清时期全国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位居全国之首。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了晚清直隶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减灾措施。第一部分,主要以水旱灾为例,从其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来论述晚清直隶灾荒的严重性。第二部分,阐述晚清直隶灾荒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的衰退,人员的流徙或死亡,而且还引起了人们心理的震荡,从而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三部分,探寻晚清直隶减灾的措施,尽管减灾措施在传统的备荒救灾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总体上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