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争  刘奕 《贵阳文史》2011,(1):28-29
“我二十几岁离开家乡,把我的大半辈子扎根在贵州。心里没想别的,就是想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做亡国奴。”  相似文献   

2.
九运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贵州这个地方。每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问起我开幕式里别具风情的少数民族表演,我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他们介绍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3.
四十多年来,我远离家乡贵州遵义,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工作。往日家乡的许多情景,常留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和我并肩战斗过的同志和朋友,他们的身世经历,音容笑貌,都还记忆犹新。一九八○年接到贵阳一位同志来信告知,贵州省博物馆的革命烈士展览,有罗有余同志的革命事迹,还有一  相似文献   

4.
我是贵阳市京剧团的一名演员,是解放后贵州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新文艺工作者。我情系家乡,为京剧事业作了一点工作,得到领导关心和认可,又推荐我出席全市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暨表彰会,深感荣幸。 为了京剧事业我曾四处奔走寻求适合发展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在1980年,我曾调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我赴台湾探亲,承《黔人》杂志社任社长时熨和李总编永久引导,拜会了不少旅台的贵州乡贤,在一次聚会时,笔者应从与会者之嘱,简略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的情况,大家都很感兴趣,充分表现了关心家乡建设的深情。在座的马空群先生兴奋地说:“贵州不仅是资源丰富,人的素质也好,家乡的迅速发展,显然是乡亲父老共同努力的结果,令人感奋;而旅居台湾的同乡,也都能自尊自重自强自爱,多年来没有一个贵州人为非作歹的,这也堪以告慰家乡父老。”几日后,承时熨、永久两乡长带领,笔者专诚到台北市四维路拜访了马空群乡长…  相似文献   

6.
访美杂忆     
我离开贵州家乡快半个世纪了,在北京外交学院执教多年,对国外的情形了解的比家乡的情形似乎还多一些。当我知道《贵州文史天地》创刊,要我写一点在美国讲学的片断生活,这正好是我藉此向家乡汇报的一个机会。根据一项校际交流计划,我1988年秋天去美国威斯康辛州沃克夏城的卡罗尔学院教《中国历史与文化》,在那里居留了两年。我曾写过两首旧体诗,咏赴美之行。(一)机上坐地何从骋目观,凌空顿喜眼前宽。苍穹碧海穿银翼,脚底云生卷巨澜。(二)赋归浮槎万里物华新,两度东风岁月频。不恋客乡花似锦,家山已报柳枝春。这两首诗,或许可…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适量地补充乡土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编历史教材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贵州落后的地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乡土历史教育更为重要。从认识,热爱家乡开始到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  相似文献   

8.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9.
治黔史的人,都有一个十分伤脑筋的难题——明以前即乏实物足资实证。我到贵州,迄今已四十个年头了,所读的几部民族史,都觉得所述乏证,仅据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史,缺乏说服力。令我十分不解的是,紧邻贵州的我的家乡云南昭通,汉、唐器物的出土,却极丰富。我的老师,著名史学家张希鲁先生,远在1941年时,便十分关注此事,他说:”云南汉代古物最丰区域,莫过于昭通。昭通与贵州威宁接壤,相距飓尺,岂古人足迹,止于昭通而不过咸宁?抑有古物而贵州人士米见?”他因之有“何滇之窗,而黔之贫”的疑叹。(均引自张希鲁撰{西楼文集·…  相似文献   

10.
赵世芬 《山茶》2009,(9):141-149
车出贵阳向北,奔行在高速公路上,我望着窗外失神。两旁的景物如出一辙地出现、消失,让人感到一种寂寞的困倦,实任想不到自己身处“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我离开遵义客居贵阳已有十余年,虽然时常往返于两地,但大都事务缠身,不辨身后何处。这次让我写写自己的家乡,才恍然觉得,遵义之于我,已经是既熟悉又陌生了。  相似文献   

11.
正2008年,中国南方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铁路公路中断,机场关闭,电线杆倒塌,造成全国多地大面积停电停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来到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贵州万山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我虽因贵州汞矿的关闭而调到外地工作,但仍时时关注着家乡灾情的变化,当我从电视上看到电力工人顶风冒雪爬上高高的电塔,仍采用极为原始的人工打冰的除冰方式,不由得扼腕长叹!  相似文献   

12.
马薏 《旅游纵览》2013,(3):123+125
贵州黔东南岑巩县有座陈圆圆墓,近几年利用陈圆圆墓开展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黔东南岑巩县陈圆圆墓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家乡的旅游业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3.
王宝璋 《纵横》2014,(9):54-5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北京。如今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可我还是会常常回忆起儿时的老胡同、老商业街区,前门大栅栏就是我最喜爱也是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8月27日-9月11日,在举国瞩目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我省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勇夺6金5银7铜,创下我省参加全运会历史性新成绩,生动诠释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和"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贵州体育精神,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比赛任务,展现了新时期贵州人的精气神,传递了贵州体育的正能量,唱响了贵州体育的好声音,书写了贵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多彩贵州添了彩,为家乡人民争了光。  相似文献   

15.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来去自由的信息传送到海峡彼岸,阔别近半个世纪的天涯游子们怀着“追旧梦”、“报春晖”的浓郁乡情,半惊半疑、欲归不归之际,旅居台湾的《黔人》杂志创办人马长骥先生和总编辑李永久先生,以非凡的远见和胆识,率先回到黔西和正安老家探亲访友。马、李两位有代表性、有号召力的先生,在家乡备受欢迎和来去自由的现实,鼓舞了成千上万的贵州旅台同乡的回归,如“羁鸟恋旧林”而安全返航,如“池鱼思故渊”而逐潮进退,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形势发展到今天,旅台贵州同乡中,尚未返乡探亲访友过的,已是鲜有其人了。“频传洛阳纸又贵,家弦户诵数家珍”。马长骥先生与李永久先生唱和时用来赞美家乡县志修成的这句诗,我认为用来赞美广大旅台贵州同乡喜读、珍爱的《黔人》杂志,也是非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岁月     
我的老家是贵州省关岭县永宁区一个布依山寨。父亲十六岁时,就被拉兵离开家乡,在军中度过半辈子。他经历了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从贵州的关岭走到广西百色、广州韶关,在滇军第一师警卫营当勤务兵。1922年滇军战败,他被国民军收编在第三军八师二十三团二营五连当勤务兵。1926年随军北伐到福建漳州,经推荐到总指挥办公室当勤务兵,总指挥是何应钦,贵州兴义人。  相似文献   

17.
龙幼安,何许人也?一位悲剧型的高级农艺家;一位贵州农业教育和农科研究的先驱;一位热爱家乡,对家乡农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今年(1995)是幼安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家乡人,我们特撰这篇小文,献给先生的在天之灵。1895年,龙幼安出生于贵州郎岱县(今六枝特区)岩脚镇。未满周岁,父亲因病去世。居编的母亲因子女多无力抚养,幼安三岁被送到贵阳三板桥姨父家。姨父刘显世系贵州有名的军阀。当时任贵州督军省长。膝下无子女.愿意充当幼安的监护人。幼安在贵阳,五岁随家庭教师读“四书”、“五经”,八岁读小学,十二岁(1907…  相似文献   

18.
泥土的味道     
不同的时节,泥土有着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天气,泥土有着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地方,泥土的味道也不相同,家乡的泥土是思念的味道。 16岁的我,在家乡生活的日子不超过4年,还不到我岁数的四分之一,可是我对家乡有着无比的眷恋,也许是因为家乡有海而我又爱海的缘故,我对家乡有着莫名的喜爱,小时候,脚踩在柔软的海滩上,那时候的我觉得家乡的泥土应该像海水一样,是咸的味道。稍长大后的我,一次随父母回家乡看爷爷、奶奶,那天刚好下雨,闻着新鲜的空气,这个时候我觉得家乡的泥土应该像这空气一样,是新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的家乡贵州修文、黔西一带的苗族人民为了送旧迎新、欢度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有跳年灯的活动。我五、六岁时亲眼看过跳灯。现已多年,但那精彩的场面还使我记忆犹新。提起跳年灯,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童年,那时我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最爱凑热闹,每逢跳年灯,不管天阴下雨,山高路滑,总是追着浩浩荡荡的灯队,走村串寨。我父母不放心,把我交给我的幺表叔,路不好走时,表叔就背着我。跳灯的队伍常常有二十来盏灯,  相似文献   

20.
吴萌 《南京史志》2010,(1):20-20
我的家乡被称为“水乡”。 在我童年的梦中,家乡到处是水。如今,填河、砌房、造路,家乡已经很难找到水乡的痕迹了。 不过,我还时常梦到古老的水乡。梦中的水乡,自然是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