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乔方悦 《中国地方志》2023,(1):15-23+124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代方志编纂中并未为修志者所重视。古代方志中的戏曲史料依附于社会民俗活动存在,民国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篇目,逐渐被修志者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编纂戏曲志,其目的是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与整理各地有价值的戏曲资料。现有的两类当代戏曲志因记述内容侧重不同而在体例上有所区别,在编纂方法上继承传统,体裁完备,同时合理运用图片载体保存戏曲表演影像。当代戏曲志所记内容为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戏曲发展状况提供了途径,拓宽戏曲史的研究界限,对戏曲发展的整体过程建立起更为生动、立体的认识,同时也为专业志的编纂提供体例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晨 《沧桑》2009,(5):222-223
明代随着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戏曲理论批评经过理论批评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渔《闲情偶寄》的"曲话"部分是此时极有分量的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在大量戏曲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戏曲理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最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戏曲形成于宋金,成熟于元代,持续繁荣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天。中国戏曲的研究历史已达百年,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抵都局限于从戏曲文学的角度作论述。1950年代以后,随着大量有重要价值的戏曲文物在山西、河南等地的发现,以及众多学者自觉地把戏曲文物研究当作学术使命,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山西自宋金杂剧院本诞生之日起,就是戏曲文化十分活跃的地  相似文献   

4.
魏远征 《古籍研究》2003,(3):111-114
王国维从1907到1913年期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研究,他既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新观点,又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的方法,对中国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源流、演变、分期、学艺术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作了系统的研究,前后写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录曲  相似文献   

5.
董召林 《丝绸之路》2011,(10):90-91
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具有艺术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戏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戏曲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民俗遗产。  相似文献   

6.
<正>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的戏曲班子为了生活也为了艺术,带着行李、行头,在一个沿河城镇演出结束后,又乘船赶到另一个城镇演出。就这样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演过去,其行话叫"跑码头"。所以,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之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沿线城镇最为众多、最为繁华,正是戏班子"跑码头"的最佳场所。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提供了戏曲繁荣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大运河沿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在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滋养下,更产生了中国的国剧——京剧。而江  相似文献   

7.
文与乐是戏曲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时期文乐关系的变化,引发了戏曲从业者与赏剧者间的大讨论。明代戏曲文乐关系以“沈汤之争”与魏良辅戏曲改革为主线,逐步由“填词入曲”向“依字行腔”变化发展。明代以来对戏曲文乐关系的研究,既有戏曲理论的探讨,也有戏曲表演的实践,在有关研究中,诸多关于戏曲创作、戏曲美学的表述,其核心本质也是关于戏曲文与乐的观点与讨论。受明代戏曲史料、“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及记录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当下我们无法真正还原明代戏曲,但从作品入手,通过分析文乐关系进而理清当时的戏曲发展脉络,对研究明代戏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姚华通过大力弘扬戏曲的"俗"性所带来的社会教化作用,来放大戏曲的社会价值,从而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其戏曲理论中的"真",主要包括"真情"与"真事"两个层面,所谓"真情",是指戏曲要抒发真情实感,而"真事"则涵盖了相应的两层含义:一是戏曲中自然景物描摹的逼真;二是戏曲所叙之事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张纯 《史学月刊》2000,(4):37-42
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声腔艺术,而戏曲声腔艺术,则萌芽于金、元时期的北曲与南戏。北曲的形成与发展,确立并开创了我国初具规模的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制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完整,调性色彩对比较为鲜明,形成了北曲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戏的音乐成熟虽较之北曲晚,但它繁衍迅速,吸取民间创作的传统特点,特别是采用了北曲的套曲,形成了“南北合套”,同时也解决了复杂的音乐技术问题,成为戏曲声腔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唐强 《神州》2014,(14):190-19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司鼓职位是整个戏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地位不可小觑。本文介绍了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我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中原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巅峰,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乡宦、商贾、富门,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他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饤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徐雪凡 《古今谈》2005,(1):62-64
浙江为南戏之乡,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古戏台、戏装、面具、砌末、碑刻、砖雕、木雕、壁画、题壁、剧本、插图等有关戏曲的文物,为戏曲研究提供了殊为珍贵的资料。其中戏曲碑刻即有戏田碑、禁戏碑、庙台碑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冯先思 《文献》2020,(2):171-192
吴梅、王立承皆为戏曲文献收藏大家,其藏品既多且精。国家图书馆藏吴梅致王立承书札五通,于两家所藏戏曲珍本讨论尤多。彼时吴梅刚刚返回南方,在东南大学任教。二人书札南北往还,涉及戏曲文献的评价、收藏之处颇多,可见当时戏曲文献收集之情形,对民国戏曲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于其关涉戏曲版本之处,略为疏释,于其间戏曲版本相关讨论,或纠其误,或补其缺,并梳理其收藏源流。  相似文献   

14.
张秀梅 《神州》2020,(1):48-48
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元素作为着手点,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当代服装设计上所运用到的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元素进行分析,结合当代服装设计理念,探究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得知,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当代服装设计水平,需要我国广大设计人员对传统戏剧腐蚀元素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戴婷 《沧桑》2009,(1):246-247
戏曲在中国是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早已深入人心。多少艺术家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所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人物,塑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长久地存留了那么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戏曲的娱乐性便不可回避地根植其中。一方面,戏曲在形成之初便具有了先天的娱乐因素;男一方面,在戏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市民经济的发展与大众对通俗文化的迫切需要,也促进了戏曲的娱乐作用的发展。娱乐性便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第一特性。  相似文献   

16.
卜德山 《神州》2020,(4):71-71
在戏曲表演中塑造艺术形象能够突出演员的表演能力、舞台感染力和生活经验,良好的戏曲表演技巧不仅能完整的表达出戏曲人物情感,还能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升华艺术价值,使观众有全新的体验。本文分析了戏曲表演技巧的含义和能力,提出了运用戏曲表演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宗教崇拜是戏曲的重要源泉。古代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破坏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影响人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现象不理解,常常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人格化,认为冥冥之中,一切都有超自然的神灵在主宰。在敬畏心理的作用下,人们虔诚地载歌载舞,表达对神灵的无限崇拜,并希望以此取悦神灵,得到神灵的庇佑。一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他  相似文献   

18.
秦书源  张松斌 《沧桑》2012,(6):151-153,157
上党宫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本文通过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及文学的产生、发展,论证了上党宫调的源流和基本属性,把上党宫调界定为上党古国的遗脉。上党宫调开元盛世初具雏形,宋代基本定形,明末清初流传晋冀鲁豫并衍生出姊妹剧种。  相似文献   

19.
地域戏曲生态在文化习俗的主导下呈现出特有的区域特质,明末清初常州戏曲在繁荣商品经济的支撑下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人文的兴盛为戏曲提供了足够文化储备的同时,也促成了戏曲雅正特色的形成。同时,文质相倚的风俗指向也造成了区域内外戏曲表现的统一与分化。  相似文献   

20.
梁帅 《满族研究》2016,(1):98-106
清代宫廷戏剧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也是"故宫学"的重要领域,八旗戏曲活动讨论是宫廷戏剧研究的自然延展.因而,对晚清民国八旗戏曲活动的整体考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提供智力支持.学术界近年来对包括顾太清、子弟书、车王府、八旗子弟观演剧等在内的北京八旗戏曲活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存在热点集中、盲点较多等客观问题,在论述层次与学术视野上还有待开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