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经和以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经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经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原有的“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经无论是“元始旧经”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外道教学界对古灵宝经有两种分类法.本文通过对古灵宝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与《道德经》关系的考证,证明了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符合古灵宝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1978年,我们全区各县、市的文物干部和文物训练班学员在全区内进行文物普查时,于渑池县、陕县、灵宝县和三门峡市,发现了一些记载地震的碑碣。碑文记载了庙宇、戏楼、桥梁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情况,为研究我区历史上地震、探索我区地震活动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现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初步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的起源,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重大问题。然一直难以形成一致的认识。本作在对道教早期“三洞”资料进行系统清理的基础上,从较新的角度,讨论了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在东晋末年江南古灵宝经中的最初形态,以及在南北朝隋唐道教中的具体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三洞”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所贯穿的六朝隋唐道教宗派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1月3日,河南省灵宝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4月县革委会实行了精兵简政。很快,灵宝县精兵简政的经验成为在全国推广和学习的典型。那么灵宝县的精兵简政到底是怎样的呢?现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并适当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详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徐新 《纵横》1999,(12)
1996年夏秋,笔者应邀赴台湾参加《华侨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学术研讨会和电影“金马奖”的活动,先后两次到“国史馆”参观访问,得到潘振球馆长,朱重圣副馆长和史料征校处简笙簧、叶飞鸿两位处长的热情接待,并对历史照片的考证工作进行了交流。同时简笙簧处长还协助笔者查阅了与澳门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照片档案。  相似文献   

7.
乐山灵宝塔始建年代之我见彭学艺灵宝塔位于乐山市城东南,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汇合处的凌云山,因其地处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故其名曰灵宝塔。又因筑成或修缮后,通体粉刷成白色,俗称白塔。也有大佛塔,凌云塔等别名。其实塔自铭曰“释迦舍利宝塔”。灵宝塔是...  相似文献   

8.
《福建史志》2009,(1):43-43
为了反映福建百年前的相关历史人文情况,1月12日,福建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百年福建》栏目组记者到《福建史志》编辑部,拍摄1998年第五期刊登的《“厦门天仙戏园事件”始末》相关资料,并与编辑部同志进行了交流。该栏目组表示,今后将与刊物加强合作,以便更好地挖掘地情资源,传承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
《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彭学艺先生所撰《乐山灵宝塔始建年代之我见》一文,谈到了对灵宝塔始建年代的看法,文中引述有误,今将我接触的史料和个人的看法陈述如下: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凌云寺塔、凌云宝塔、大佛塔、九峰塔、九顶塔,一般人直称白塔,高踞于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之巅。凌云山有九峰,所以昔人又称九峰山、九顶山,因而灵宝塔又有相关之名称。灵宝塔为一密檐式方形十三级砖塔。塔的第四层檐下有匾额目“灵宝塔”,楷书,字竖行,可惜元年款。宋代靖康建炎年间(1126年一1130年),嘉州隐士杨晕所撰《碧云亭记》一文中所说:…  相似文献   

10.
我生于芜湖,对历史上本辖区内的地方性铸钱比较感兴趣。其中对吴王濞“即山铸钱”问题早年曾撰文进行过初探,由于无法掌握准确的资料,虽有一些断想,但不敢贸然定夺。今年以来,先后蒙余石泉、江建敏二位师友指点并提供资料,幸有所悟,今以吴王濞钱的铸地问题,经整编后爰为《再探》,权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商周文化之间的异同比较 ,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大同而小异 ;而近人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则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 ,由此形成了商周文化“迥异说”与“微殊说”的对立。但至今所做研究或从政治制度方面比较 ,或从思想方面比较 ,或从考古资料及古文字形体方面比较 ,各执一端 ,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弊。随着商周考古资料更多地出土 ,特别是甲骨文、金文资料的丰富 ,商周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日益走向深入。近来王晖教授所著《商周文化比较研究》 (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5…  相似文献   

12.
石耘 《文史精华》2011,(8):40-45
1966年至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就在运动初期.河南省灵宝县炮制了闻名全目的“精兵简政”典型,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学习灵宝经验的热潮。 事情的缘起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经全面夺权,至1968年9月西藏、新疆两地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成立,全国大陆省份全部成立了革委会,此即实现了,当时所谓的“祖国山河一片红”。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5,(3)
山西广灵县历史上曾多次修志,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地情资料。但由于社会制度的约束和阶级的偏见,旧志中对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记述,亦有所歪曲和粉饰。“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在80年代兴起的“盛世修志”的潮流中,广灵县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使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记述广灵设治以来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县委、县政府毅然决定编修社会主义的新县志,这充分体现了广灵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号召全党“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并具体地提出了理论创新、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任务。“七一”讲话本身,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的智慧进行理论创新的力作和典范。一部伟大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15.
柴尔德  娄志敏 《考古与文物》2000,(2):89-96,,63,
第二章资料的分类 1.三项基础 (1)功能、年代和分布 为了从考古学资料里提出历史,考古学者必须对它进行分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以功能、年代和分布作为分类的基础。换言之,他对每项资料要提出三个问题:“它是作什么用的”?“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它是谁制作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新的突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新的资料是重要原因之一。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几年中,我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工作,在农战史研究领域中,一方面“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干扰和影响,力求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坚定地以  相似文献   

17.
《陕西史志》2006,(1):27-27
1998年以来,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了我市建国以来第一轮修志任务,指导编纂出版了全市各县区志和部分部门专业志,出版了大批地情资料和历史化书刊,连续多年出版了《汉中年鉴》,并开展了旧志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发掘了大批价值极高的地情资料。  相似文献   

18.
净明道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道派关系史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明道是江南传承绵远的道派 ,净明道与其他道派的交往 ,是净明道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史籍道经的记载 ,对净明道受灵宝派、早期正一道影响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考述 ,认为净明道与灵宝派和正一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净明道融摄两大道派的经法 ,为特殊的地域、历史因素所决定。净明道在明代与全真道的交往 ,是道教发展大势所致  相似文献   

19.
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勿容置疑地确立了资料在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浦城县方志委和各地方志界同仁一样,为征集到全面、翔实的地方志资料,煞费苦心,历尽艰辛,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点滴体会,归纳其要点有“四种做法”。在此抛砖引玉,供修志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冉万里 《文博》2022,(1):29-38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隋唐考古为中心,从“系统性地看待问题”等七个方面对如何在考古学教学研究中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表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