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乐文化是辽中地区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围绕新乐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发掘报告和一些学者都曾进行过诸多探讨,但发掘报告进行的陶器型式划分和不同学者提出的新乐文化三期分法仍有可待商榷之处。以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参照,通过对典型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新乐文化可分为三期四段,第一期以王全遗址为代表,第二期以新乐遗址为代表,第三期以阿仁艾勒遗址为代表。前两期文化面貌较为接近,第三期文化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至于新乐文化的绝对年代,依据现有的测年数据以及不同时期的陶器特征,可暂定为距今约7300—6500年。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在内蒙古高原南部相继发现了内蒙古化德裕民、四麻沟遗址、镶黄旗乃仁陶勒盖遗址、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崇礼邓槽沟梁遗址等文化遗存。其中,裕民、四麻沟、乃仁陶勒盖、兴隆文化遗存是以麻点纹圜底釜、筒形罐为代表的裕民文化,距今8600—7000年。邓槽沟梁和四台遗址是以素面大口筒形罐、小平底弧腹筒形罐为代表的四台文化,距今7740—7650年。两支考古学文化面貌独特,与周边发现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明显不同,为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骆驼墩遗址的发掘确立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存在,骆驼墩文化遗存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新类型。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相对的年代跨度、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同类遗址的空间分布,可将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骆驼墩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骆驼墩文化在其存在的时间段内,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都有密切的交流。骆驼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及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进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上晋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邹衡先生执笔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刊于《文物》1982年第7期,后又收入邹衡先生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该文利用时有的考古材料对天马一曲村晋文化遗址作了分期研究,将晋文化按年代顺序初步分成了八段,并对各段相应的年代作了推测。在此基础之上,对晋国始封地和晋国早期都邑作了开创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1992年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在陕西省麟游县史家塬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发掘。所获遗存年代约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偏早阶段 ,其考古学文化属性应为郑家坡文化。该遗址的发掘 ,有助于先周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先周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周文化是武王灭商以前早期周人的考古学文化,是周文化的早期阶段。先周文化的渊源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早在1933年,前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多处遗址作了调查,并于1933~1937年间先后三次发掘了宝鸡斗鸡台遗址①。此次工作的目的,主要为“周秦初期文化的研究”②。50至70年代,随着关中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不断完善,学界开始重视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徐锡台先生根据当时判定的早周文化(即先周文化)的特征,进一步论证认为“早周文化”可能是“在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齐家文化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和辽宁大学合作,在辽宁省西北部查海遗址周边进行了多年调查,并对调查发现距离查海遗址较近的塔尺营子遗址进行发掘,确定其是查海文化类型遗址。塔尺营子遗址发掘丰富了查海文化研究考古学实物资料,特别是出土的长方体燧石人面纹石雕像,成为查海文化精神崇拜发展水平的考古学实证。这一考古新发现确定了查海时代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石雕像的制作技术,丰富了查海文化的内涵,为查海文化先民精神崇拜发展状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杰 《南方文物》2006,(4):53-63
1999年开始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中是首次确认。当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之暂时命名为“广富林遗存”,并发表了关于广富林遗存的初步认识譹。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材料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邻的浙江、江苏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与广富林遗存相关的遗址。通过对广富林遗址连续几年有计划的发掘和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对于广富林遗存…  相似文献   

9.
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翟杨 《南方文物》2006,(4):64-72
广富林化遗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现,1961年广富林遗址第一次试掘中就出土一件广富林化陶鼎。以往,广富林化遗物常被划入良渚化或马桥化中,直到1999年该遗址再次发掘后,才对这类考古学化面貌有了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97-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县西岔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第一期遗存内涵为龙山时代的永兴店文化,第二期为蛇纹鬲所代表的朱开沟文化.发掘者认为,第三期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属首次发现,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并倾向于"西岔文化"①的命名.此后,关于西岔文化论者甚少.本文试图就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以及陕北北部龙山时代至殷周之际的考古学材料和研究成果,探讨西岔文化的相关问题.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处于多种考古学文化区边缘地带的遗存,因受多个文化相互影响的几率较大,往往具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于同一遗址的特点,位于吉林省双辽市的后太平遗址也不例外。该遗址处于科尔沁沙地东缘,辽河东部源头——东辽河的下游地区,2007年经发掘,清理了以青铜时代晚期遗存为主的居住址和墓地①。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多种已为学术界熟知的考古学文化区毗邻,而此处以往又从未做过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或发掘,对该区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属性的认知尚处于空白,因而.后太平遗址的发掘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文静 《丝绸之路》2011,(12):62-63
三星堆文化指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以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二至第四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其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星堆文化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的起源说。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极大影响,采用了中原青铜器及陶器的部分形制,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礼仪的影响,因而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二里头文化与岳石文化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社会发展阶段相当的两种古代文化。前者是1953年最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玉村发现的,陶器的形态“不惟与安阳小屯的出土物不同,即与郑州二里岗的遗物相比,亦大有区别”。以后通过几个典型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它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单一考古学文化。后者遗物的最早发现当推本世纪二十年代山东章丘县城子崖。1960年在山东省平度县东岳石村发掘了一组器物,由于发掘资料所限,发掘者把它归入了龙山文  相似文献   

14.
马赛 《文博》2008,(5):35-40
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是"原始时代"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先周文化"为例,指出目前学术界在族群内涵的复原、考古学文化的划分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等三个层面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意见纷呈的关键原因.除目前较为关注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地域和陶器群面貌之外,遗址等级规模和内涵的比较研究可能是推动这一研究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学界对宁镇地区后良渚阶段遗存认知较为模糊,概因处于该时间段的遗址虽为数不少,但文化层却多单薄,资料也零碎。但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可知,宁镇地区自良渚文化后至点将台文化之间并非空白。近年来,安徽当涂船里山、江苏镇江马迹山等遗址均发现有后良渚阶段遗存的地层堆积或遗迹,遗物也较丰富。结合以前的发掘和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这类遗存不仅与以太湖流域为分布中心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关系紧密,而且与淮河流域、滁河流域甚至海岱地区的龙山时期诸考古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高陵区马家湾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7个,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陶器、石器等,其年代主要为半坡四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28~30日",骆驼墩文化论坛——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会议围绕"骆驼墩文化命名"问题展开讨论,对骆驼墩遗址的发现,骆驼墩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内涵、学术意义、价值定位、文化交流、保护利用进行了界定,提出建议;并就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划分及其标准,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张婷 《华夏考古》2019,(3):113-126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考古学中相继形成了"首次发现小地名法"和"特征命名法"两种主要的文化命名法。至1950年代,因为特征命名法的滥用,尹达、夏鼐等学者不断进行纠正。夏鼐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提出定名的三项原则,此后又写了《再论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经过尹达、夏鼐等人的不断努力,从1960年代起至今,尽管在考古学文化命名上仍有分歧,但夏鼐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原则,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0.
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迄今已78年了。在我国古代文化遗址中,它是发掘时间最长,发掘次数最多,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丰富,参加考古发掘的人员最广的一个。78年来,殷墟考古的历程,反映了我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发展到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