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街头杂耍人     
上世纪30年代,华北一家市集上,一个走江湖的小型杂技团在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杂技才被称为艺术.旧社会,杂技被叫做″杂耍″,是马戏、耍把戏、玩魔术的总称.那时候它不过是穷人讨饭的一种工具,如同乞丐的打狗棍.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艺,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西藏的民间体育。至今,仍有不少源于吐蕃时期的“杂技百戏”技艺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健身的主要形式,也是节日庆典中的表演内容。 “杂技百戏”表演最早见于《莲花生传》记载的:“当举行开光之时,魔术家(表演魔术),力士们比赛臂力(即倒立)。”《贤者喜宴》记载,在桑耶寺开光时的杂技表演,译注者黄灏说:“吐蕃人在开光典礼”上的各种杂技表  相似文献   

3.
江涌 《文史春秋》2003,(10):52-54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产生了综合音乐、舞蹈、杂技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名叫乐舞。随着艺术的发展,杂技从中分离出来。“杂技”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称为“散乐”,宋代以后又复称为“杂技”。马戏是杂技的重要内容。“马戏”一词出自《汉书》,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讲  相似文献   

4.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名行实亡,但是  相似文献   

5.
颜望宗 《神州》2020,(6):41-41
杂技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将武术、舞蹈、体操等诸多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刚健、轻柔、舒展的表演风格。杂技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如今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杂技也在不断地创新、改革,希望能够博得众人关注,继续发扬光大。本文基于杂技对手技巧的内容谈创新理念,希望能够有助于杂技行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百戏是我国古代一种杂技、乐舞表演,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角力较武、杂技幻术、歌舞杂奏等等,莫不包罗其中。但除了在汉画像石、砖中,存世的百戏图像十分罕见,敦煌壁画中却保留下来非常丰富的百戏图像。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但它不可能超越现实凭空地“传移摹写”;敦煌壁画中的百戏图,实际是现实生活中百戏演出的真实描摹。角牴角牴又名尤戏,远古时活跃在冀州一带,表演时由人们头戴牛角而相牴。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到了周代,就成了军事体育项目。《史记·李斯传》记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觳牴优俳之观”,说明活动已移到秦宫廷中。角力…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现的唐代杂技形象,以人俑和壁画为主要载体,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唐代墓室中的杂技形象基本脱离了礼仪的意义,而且与墓主人的地位和威仪无关,是反映家居生活,供主人把玩的象征;从事杂技表演人员,生活状况堪忧;表现唐代杂技盛况的壁画出现在边疆地区。这些都表明唐代杂技的地位低下,只是娱乐活动的一种。唐代杂技继承汉代的基本内容,由于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出现了一些唐代特有的幻术表演,与传统杂技一起,构成唐代杂技的基本组成部分;唐以后,民间杂技繁荣,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建制的变化,杂技演出地点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8.
作为表演艺术的杂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后,已从当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成为一种以技巧为核心的综合艺术。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就扎根于青海的青海杂技,就曾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底蕴、粗犷豪放的表现,深受国内  相似文献   

9.
弄壶戏是汉画像石上常见的题材之一,其可能源自古代傩祀仪式中的某个具体的表演情节,它与后来民间杂技中的耍坛子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表演节目.  相似文献   

10.
毛保枝 《中原文物》2003,1(5):85-88
汉代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那时,杂技表演已十分流行,上至宫廷,下到民间都有杂技演出。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记》记载,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汉武帝为了夸耀国家的富庶广大,在都城长安设盛大国宴,招待从西域来的各国使臣,同时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杂技百戏演出,并邀请外国杂技艺术家参加表演。这次盛会观者如云,吸引了方圆三  相似文献   

11.
对霍童文化的认识,始于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线狮表演主要通过艺人对线狮头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动和操纵来表现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当地人称之为“打狮”。霍童线狮是一种全国罕见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5年夏天,柘荣建县60周年的时候,各地应邀前来表演献艺的民间艺术项目中,最有表现力、最有观众缘的就是霍童线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团把戏     
<正>十八团,一个亲切的名字,这是我的家乡,我在那里度过了甜蜜而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十八团把戏"是家乡的特色。那年月玩把戏,就是现在叫玩杂技的,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走街串巷,寻处空地就撂场子表演,表演最多的地方是寺庙前的广场、老街茶馆旁的空地,凡是人多热闹的地方,就是杂技表演的最佳处所。特别是过年过节,玩把戏的场子更是  相似文献   

13.
杂技俑     
正北魏。高20-26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这组彩绘陶俑正中一人正在做一种叫缘橦的表演。深目高鼻的胡人,伫立仰首,额正中有圆孔插入木棍,两个小孩子在木棍上做惊险表演。其余6人环绕着表演者,或聚精会神地观赏,或鼓掌喝彩。中国杂技源远流长,至迟在春秋时已有多种表演项目。西汉开始兴盛,并大量吸收外来表演形式,节目更丰富,技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在南阳汉画象石的乐、舞、百戏图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个形象十分滑稽的人举止动作带有喜剧人物的某些特点,我们会立即联想到现代杂技团中经常出场作调笑的丑角。事实上南阳汉画象石中的这类人物,均与杂技的表演配合在一起。因为杂技的惊险动作容易使观众的精神紧  相似文献   

15.
“倒喇”是汉语中的蒙语借词。本文搜求元明清中有关“倒喇”的记述,指出它们是不同时期的多种演唱技艺:蒙汉语夹杂的歌曲“倒喇”,“倒喇小厮”、“倒喇班”表演的敲水盏和杂技,撂地说唱的曲艺“倒喇”,技艺精湛的“倒喇”歌舞,并介绍了它们的流变和形式的特点。认为这些演唱技艺是金元以来各民族民间文艺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各种艺术全面发展的时代,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艺术品种都已初具规模,这些技艺在汉代统称为百戏。百戏节目都是一些娱乐性的表演,为了表演的需要;艺人们除了使用自身娴熟的技巧,诙谐的语言,变化的面部表情之外,还广泛地采取了化妆的办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面具就是汉代百戏艺人为了改变面部形态所使用的一种化妆道具。使用面具进行表演,可以化丑为美,也可以化美为丑,可以夸张地突出面部或头部的某一部分,甚至可以虚拟地增加一个部位,这样做,增强了百戏表演的艺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10月26日,青海省演艺集团选拔舞台表演经验丰富、专业功底过硬的资深杂技表演艺术家苏振海赴河北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演出,由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四川省南充市杂技团、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创的《太极·坛韵》杂技作品,从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送的近500个节目里遴选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本届艺术节最高奖项——金狮奖,  相似文献   

18.
赛跳板     
《旅游》1995,(6)
是彩凤飞向蓝天?是孔雀在空中开屏?此起彼落,如闪电,似流星。那矫健的身影,若雨燕掠过云层;那精湛的演技,惊愕多少凝眸的眼睛—— 看,就在她被弹空的一瞬间,或将手中的彩绸,舞出道道绚丽的彩虹;或将玲珑的花环、铁圈,敏捷地绕身数周,俨如表演绝妙的杂技。动作是那样娴熟自如,潇洒飘逸,使人眼花缭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唐代竿木杂技俑主要来自于墓葬,作为墓主人的随葬品出现,主要包括金乡县主墓、孙承嗣夫妇墓以及新疆阿斯塔那墓。根据上述墓葬出土的竿木杂技俑,可以总结出:一是竿木杂技俑在唐代的流行时间主要为开元年间;二是竿木杂技在唐代的杂技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竿木杂技俑在表现唐代竿木杂技艺术表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打算建造马戏院 在建造“武汉杂技厅”之前,北京曾有过修建国家马戏院的计划。1981年10月。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我被选为主席。上任不久,我针对中国杂技发展的现状和杂技界人士的呼吁,提出三点建议,其中就有想在北京建个国家马戏院和杂技学校,用以培养中国杂技人才,发展杂技马戏事业。因为杂技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优秀的杂技人才迭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法国、摩纳哥、莫斯科等国际杂技节上当评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