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主要活动在长江干流、嘉陵江流域和汉水中上游地区,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显示,巴国的活动范围有从汉水流域向长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扩张的趋势,但汉水流域依旧是其重要的活动范围。这样的活动范围在多山的川东地区势必会影响其国家形态,相关的材料显示,这一时期,以嘉陵江流域的"賨族"和长江干流的"巴族"为代表的不同民族结成了部落联盟式的国家,这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多样化的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居住在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一直被诬称为南蛮。大约春秋战国以后,巴族诸支系即分布在鄂西、陕南、川东和湘北地区,亦属南蛮之域。 巴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巧干,对江汉流域的开发有过重要贡献。关于巴族的历史,虽有不少文章和专著问世,研究卓有成就,但至今仍有很多重要问题尚属阙疑。本文仅对巴族早期的活动地域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巴人起源于清江说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华 《四川文物》2001,(1):15-25
尽管献史籍中对巴人起源的记载处在较模糊的状态之中,但对巴人起源于清江以及“廪君”是巴人始祖的观点似乎已被学术界公认。而据近20余年来地下考古发现资料,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多密集地分布在长江西陵峡及西陵峡出口一带的宜都、枝江、当阳一带。清江中上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长阳“香炉石巴人遗址”,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夏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空白,并且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发现很少。因此,巴人起源于清江观点不能成立,清江中上游地区的早期巴人应是由清江出口处一带逐渐向中上游地区开发的。  相似文献   

4.
巴蜀印章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大陆上最早使用印章的民族就是巴族。公元前两千年纪 ,巴族在贸易活动中必须使用印章 ,因为巴族是商业民族。近年在湖北省香炉石遗址发现的两枚陶印就是其实例。这些陶印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印章。这些巴族陶印是巴族看印纹陶的技术得到启发作出的。公元前 6世纪以后出现的所谓巴蜀印章是受印度河印章的影响而成立的。但是 ,巴蜀印章不是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印章而是护身符或者服饰上的装饰用品。这个时代 ,巴族已不是商业民族了。巴蜀时代 ,巴蜀民族使用两种文字。其一是图像文字 ,还有一种是表音文字。图像文字是巴蜀民族独自创造的图画文字 ,是铭文专用的。而表音文字是受波斯阿拉米文字的影响成立的。这种文字是表示语言的、是当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在巴蜀印章的印面上用的是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些都含蓄表示“吉祥”、“侥幸”、“辟邪”等意义。中国东部地区的汉字印章是受巴蜀印章的影响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三省,但来源各有不同。黑龙江中上游的俄罗斯族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自然灾害时期嫁给中国沿江农民的俄罗斯女性留下的混血后代,二是中东铁路事件后回国的在苏华工带回的俄罗斯配偶及混血后代。同时,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俄罗斯族,其俄罗斯血缘主要来自于女性祖先。  相似文献   

6.
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物》1974,(5)
涪陵地区小田溪一带处于乌江畔的台地上。 1972年清理发掘了三个巴族墓葬,其出土物丰富多采,对于研究我国巴族历史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今将三座墓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巴人源出东夷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巴人源出东夷 ,其核心氏族巴氏属东夷中徐夷的一个分支 ,与殷人有某种族源上的密切关系。巴氏最早居地在今安徽的淮水流域 ,至商代已迁徙到晋东南一带 ,与樊、相、郑、等四姓结盟 ,形成巴族。周灭商之后 ,巴人活动中心南移至汉水中上游即今之禄、陕、鄂之间 ,春秋战国之际再辗转徙入今重庆东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珠澳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全面而真实地揭示出珠澳在远古时期文化面貌上血肉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巴族崇“虎”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始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氏族集团中的一切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它物体或现象,而这种动物或植物或其它物体或现象也就成了他们的图腾①。这便是原始宗教式的图腾崇拜。古时候(指上古时期)的巴族曾是中国南方的大族,她们自然也不例外,是一个以“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这在文献史籍中已屡见不鲜,如巴人“魂魄世为白虎”、“弱头虎子”、“白虎复夷”、“白虎夷王”等,无疑说明巴族是崇虎的民族。考古发现的资料中也充分证明,在巴族主要活动的区域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地出土的一些巴人的青铜器上都见有专门铸造和精心雕…  相似文献   

10.
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远古先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对野猪的崇拜已具有了图腾崇拜的含义,崇拜形象由野猪实体开始向抽象化形象转变,是龙文化的孕育期。赵宝沟文化时期将猪首龙的形象刻划在祭祀用的陶器上,是辽西地区龙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龙文化的形成期。红山文化时期,以玉龙的出现为标志,是龙文化的发展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巴彦淖尔在远古时期曾是原始海洋和恐龙称霸的世界。进入人类社会,成为匈奴人的发祥地,并先后有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阴山岩画是巴彦淖尔地区最有特色、最丰富、最宝贵的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12.
《华阳国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关于远古时期的内容与地下发掘的文物参证,可以看出这些内容有实在的历史投影。《华阳国志》的记载在研究夏商周、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活动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是很重要的材料。反映巴蜀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鄂西北仰韶文化及同时期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带的主要新石器原始文化。其分布范围,西到渭河上游,东至河南境内,北达河套地区,南及汉水中上游。位于汉水中上游的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北与豫西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分布区接壤,西与汉水上游地区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相连,因而,在这里的郧西、郧县、房县等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有仰韶文化向南发展的边缘区域的一个类型,及其对这一地域内,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土著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见于报导中被认定为仰韶文化的遗存,分为两个类型:一为大寺类型;一为朱家台类型(或称林家店类型)。  相似文献   

14.
珠江流域地区历史上人类的物资交流活动是源远流长的。随着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 ,商品交换的陆续出现和日益发展 ,也随着流域地区与中原地区、海外国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 ,流域地区的物资交流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这里分几个历史时期加以概述。一、远古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王朝南定百越这一时期大致从五千年前到公远前 2 1 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 ,约共三千多年时间。珠江流域地区大体处于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随着当时农业、畜牧、手工、捕鱼、打猎各方面进一步分工和生产的愈益发展商业贸易在各地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巴族族源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合辩证历年来各家对先秦巴族族源问题不同看法的基础上,根据对巴族春秋中叶以前诸活动史迹的考证,论证了巴族应起源于汉水上中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张芳 《神州》2012,(7):340-340
民间美术伴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出现,是远古先民们在游牧耕织的生息中,逐渐形成的对生命的渴求及对大自然崇拜的精神意识。那些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原生态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着人生百态,各个地区由于自己的区域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0,(1):11-11
一直以来,美国西南部地区的考古学家一直十分好奇,远古时期的人们如何能在仙人掌遍生的索诺兰沙漠内种植谷物。目前,这一谜题终于有了答案:研究人员在亚利桑那州南部的城市图森发现了大量的运河网络以及延展面积约为100英亩的耕地,其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1200年,是北美地区目前证实的、最古老的灌溉系统。  相似文献   

18.
巴族之“巴”字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族之“巴”字涵义杨华研究巴族的历史,首先要从“巴”字的涵义入手,只有弄清了“巴”字的涵义,对于巴族历史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从考古发现的资料可知,最早见于著录“巴”字的当首推商代殷墟甲骨文了。中国现代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曾指出:“要想作科学的中国文字学...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传统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始祖来自北方,因而,华南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是没有人类活动的蛮荒之地。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动摇了上述观点。20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更使考古学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多源说的论断,进而认识到“珠江流域是我国境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原始文化也比较发达,是我国文明发祥的四大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蜀族墓葬的墓口为窄长方形,葬具为船棺。巴族墓葬的墓口为宽长方形,葬具以单棺、单椁和一棺一椁为主。二者随葬陶器的种类相近,但组合各有不同。属于蜀族的"巴蜀青铜器"主要有柳叶矛、柳叶剑、三角援戈、无胡戈、双胡戈、荷包钺、斤、凿、凸刃环首削和直刃无首削,属于巴族的"巴蜀青铜器"主要有鍪、釜、虎纹单胡戈、斧形钺和斧。鍪、釜、柳叶矛、柳叶剑、虎纹单胡戈和凸刃环首削虽然族源不同,但在蜀族墓葬和巴族墓葬中随葬均较多,已成为蜀族和巴族共用之物,不分族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