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代的銎内戈,内上多铸有花纹或铭文,其中最常见的是“■”文(图一).小屯、侯家庄殷墟西区等处出土的銎内戈,均有这种现象,特别是侯家庄M1004,出土的72件青铜戈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铜戈,为1961年太仓城厢镇长春村小西门河附近农田出土。铜戈出土后被农民交售至城厢镇收购站,后转交文博部门收藏。南京博物院闻讯后曾派员前往调查。铜戈为銎内式,略有锈蚀,刃部残损,援中段有一横向裂纹。无阑,无胡,有脊,援面及刃均较薄。内前端近援处为椭圆形銎,后端略宽,有一近方形框,饰有虎首形兽面纹。戈正反两面形制、纹饰相同。通长22,援长15、援后宽6,内长7、后端宽4,銎孔长径3,厚05厘米(图一、二)。此戈的形制与1984年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的銎内式戈基本相同[1];与《中国青铜器》中列举的舌条形銎…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斧、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斧,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斧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斧,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斧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4.
镇江出土的明代火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地区曾陆续出土明代铜铳、铁炮(图一)若干件,介绍如下。一、铜铳铜铳3尊,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药室上有小孔,为药门,可置引火线。尾銎均中空,略呈喇叭形,可装上木柄。一号铜铳 1979年句容石狮公社出土。铳身呈节状,前长后短,药室外凸呈椭  相似文献   

5.
新疆巩留县出土一批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夏,巩留县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的西南岸三角地带出土一批铜器,种类有斧、镰、凿和锤等,共13件。铜斧 3件。双范合铸。除 A∶2尾端凸出外,形制大致相同。有椭圆形銎,銎面有树叶纹。斧身较长,纵面呈楔形,双面刃。A∶1长23、刃宽6.5厘米(图一:左)。A∶2长25.2、刃宽6.7厘米(图一:右)。A∶3长20、刃宽6.8厘米(图一:中;二:1)。  相似文献   

6.
山西石楼新征集到的几件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两年来,由于我们继续宣传贯彻了党的文物保护政策,不断收到群众捐献的文物。现选出商代青铜器三件介绍如下: 一、铜戈:一件(图二)。1970年7月,在城关公社肖家塌村塌崖坡耕地时发现。全长21、宽5厘米。椭圆形銎,銎长径2.5、宽径2厘米。内长3.3,宽3.5、厚0.6厘米。内的一面有铭文竝字;另一面为(?)字,即(?)字(图一)。  相似文献   

7.
江苏吴江出土一批宋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县同里蔬菜大队出土了一批南宋瓷器,其中有乳白葵瓣六棱大瓷碗一件(图一),敞口矮足,碗内底部刻花;乳白八角盘一件、(图二左);影青小瓷盒一件(失盖,图二中);影青盖罐一件(图二右),鼓腹,圈足,有盖,盖及器身刻花呈瓜楞形;影青粉盒一件(图三左),器身作扁圆形,有盖,子母口,盖面刻双凤对舞图案,釉透浅湖色;瓷碟九件(图三中);八角盅一件(图三右);梅花形胭脂瓷盒一件。这次出土的瓷器,具有胎薄、质纯、体轻、釉色透明晶莹、造型匀称工巧,碗、盘、碟的形制统一等特点。影青粉盒盖面凸起双凤对舞纹饰尤为精美,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已有很高的水平,为研究宋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证。  相似文献   

8.
野菜铲子     
正野菜铲子是一种小型生产工具,用来挖野菜。上图是一件带銎的铲子,时代是晚清民国。这把野菜铲子由铁制铲子和木头把组成。铲面像一把铁锹,平面呈方形,刃部稍宽,背部稍窄,内敛成梯形后弯曲成銎;木把则呈"人"字形,插入管状的銎中。这种将木头插入銎中的方式犹如人穿裤子,所以短管的"銎"也俗称"裤"。有的铲子除了铲面外,没有銎,只是一根渐细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博物馆近年征集的部分商代青铜器赵志明,梁育军(山西省博物馆)(《文物季刊》编辑部)1991年10月,山西省永和县桑壁乡榆林村农民耕地时出土云雷纹鼎、云雷纹簋各一件,交于县文化馆,1994年又移交省馆收藏;1992年省馆收购回弦纹爵、銎内戈各一件...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十月,偃师县南寨村社员陈安乐在村北约一里许取土时,于距地表深约0.5米处发现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铲。十一月初,他将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这件铜铲的形制为短銎、平肩、平刃式。銎呈长方楔形,直伸入铲面中部,中空可以纳柄。銎的中部有一对称的三角形钉孔,其下有突起的脊棱直达铲面之下部。铲两肩微耸,右肩稍残。铲面略呈方形,下身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辽阳博物馆藏一件战国有铭文兵器,长14.5、宽3.4厘米,圆筒形銎,骸上一孔,脊隆起,有凸棱,脊两侧有血槽。狭前锋,尖锐。矛体剖面呈菱形。骸中部双面刻篆书铭文,1977年出土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喇嘛园。《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集》中认为该件铭文兵器为铜矛,一面4字为“口徒杜阳”,一面为“衍”字。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湖州中心城区出土一批战国晚期至汉代铁器,有竖銎镢、铁凿、空首斧、横銎斧、铁镰、铁犁铧、铁铲、铁锸、三齿镢、铁钳、砍刀等11类,共49件。这批铁器类型多样,在楚地和中原地区都可以找到同类器,是研究湖州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河南宜阳花庄村出土一批空首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宜阳县柳泉乡花庄村农民李延昭,1980年3月,在其住宅旁距地表0.70米处挖出一批窖藏空首布。布币摆放整齐,首部朝外,层层叠压,圈圈相套,出土时锈结成块,长、宽各60、中间厚8、周边厚7厘米,重61,000克。未见有其他容器或包装物(图一)。现简报如下。这批空首布共1,789枚,均为斜肩,弧足,有楔形长銎,肩部较窄,足部较宽,四边有郭,銎上大多带有一个圆形或三角形突起点,銎的两面均有一个大致对应、不甚规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八五年七月,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在维修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明代铜火铳。这件铜火铳出土于砖垛口段长城的敌楼内,出土时铳内装有火药。铜铳长37厘米,铳口内径2.3,外径3.7,铳体均厚0.5厘米,重2.2公斤。 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通身铸有五道凸起的铜箍,前膛长22厘米,分两节,一节长,一节短。药室外凸呈椭圆形,长7.5厘米,最大外径6.5厘米,上有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发现青铜犁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12)
1973年秋,济南市物资回收公司从济南市东郊一个收购站送来的一包废旧金属物中,拣出了一件过去很少发现的古代青铜犁铧。同时拣出的还有两件直内的商代铜戈,一件铜锛,两件残铜削。这件铜犁铧为等腰三角形,器身中部隆起,有扁锥形銎,左上端及正面中间隆起部分的右侧,均已残缺(见图)。边长13.5、上端宽14.5厘米,重400克。底面有简单纹饰,穿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帝陵管理所一九八六年春修建陵园北门坡道时,在内城西区发现一件方形深銎正付两块合缝的书文石础。础为正方形,通高62厘米,边长30厘米。础的上部及上表面系打磨过的光面,下部为错纹斜线。正块带底,副块贴合于正块之上(图一)。銎为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6.7×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图一)。出土时铜印置于盝斗形印盘中,盒口径7.6×8厘米,高2厘米。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三类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全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1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现长7.5厘米,其三为铜箸一双,长25.4厘米,径0.6—0.3厘米(图二)。承合川县文管所杨旭德同志见告后,笔者至现场考察。在距地面深约1.4米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已揭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在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两周之际的晋侯大墓Ml出土了一件玉神面(以下简称羊舌村玉神面),青白色,玉质莹润,扁平状,通高约7、宽4.8、厚0.8厘米(图一)①.此类玉饰在国内外均有收藏,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仅有湖北、陕西、河南及江西等地.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5月,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布尔台格乡东南约5公里处的明安木独村一社干渠畔发现1座古墓,随葬器物暴露地表。旗文管所闻讯后,会同伊盟文物站前往调查。墓葬受自然破坏较严重,人骨架及随葬的马骨架全部散乱,葬式不明。随葬铜器80件、陶器2件。现将这批文物介绍如下。铜器,共80件。斧 1件。双面弧刃,方銎,近中部有一柲钉孔。长13、銎部宽4.2、厚3.2、刃宽4.5厘米(图一:1)。  相似文献   

20.
1983年9月14日,潼南县玉溪区废品收购站征集到一件巴蜀式铜钺。此钺为玉溪公社十一大队二队一社员在涪江岸边包产地里翻土时发现的。钺的刃部成半圆形,后锋成八字形,銎作扁圆形,銎边内收成束胫。椭圆形喇叭口,口边呈凹弧状,口空径为4.5×2、深6厘米,口沿下一厘米处的左右两米各有一透空小钉孔,其中右边钉孔处残(图)。铜钺全长11、刃宽8.2、胫仄4.8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