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张鸿雁从中国的文明发生,到中国从近代社会的屈辱中走出来,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为什么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的牢固结合呢?...  相似文献   

2.
艾哈迈达巴德(Ahmec Iabad),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平原上,海拔55米,距阿拉伯海东北肯帕德湾96公里,是印度古吉拉特邦第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在古代曾因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而繁盛,近代因圣雄甘地在此建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合作运动组织而成为印度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城市。20世纪末,艾哈迈达巴德因大批科技企业的迁入而逐渐成为西印度仅次于孟买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1)
<正>一"耕织"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连用在一起,如管子说:"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墨子说:"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所指的意思都是农耕与纺织。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耕与织最初是作为两个艺术主题来表现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田和织布能够满足人们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因此统治阶级大  相似文献   

4.
《河洛史志》2004,7(1):26-29
洛阳作为华夏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名的古都,与古代许多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以降,洛阳的各类手工业失去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只是到了清末民初才零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40余年奋斗,洛阳工业又呈现出一派繁荣与辉煌景象。洛阳工业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为明显。之所以如此,与南宋以后"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的正统观有着直接关系。耕织图与正统性的关联,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的象征性面向。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铅是英国自产输华的第二大货物,英国又是在此期间西方对华贸易的最大国家。铅在清代中国的用项关乎军国大计,即军火制作、茶叶出口与钱币铸造,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乾隆朝以降,中国的铅采掘业愈发衰落,耗铅量却加大,而英国是铅的富产区,"洋铅"愈发成为补充。铅是英国来华贸易长年赢利的项目,这在工业革命前产自英国的大宗输华货物中实不多见,其在华售价逐步走高,但涨幅有限;清朝铅进口量不温不火、涨落有序,乃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需要大致持平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南宋楼珉寿的《耕织图与诗》是我国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产物,它以图与诗结合的形式较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耕织生活现状,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较大影响。鉴于学界一直以来"重图轻诗"的情况,本文力图对其诗作一简略阐释。  相似文献   

8.
郭玉昆 《收藏家》2007,(10):3-11
"官样"顾名思义就是官府制定的标准样制,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规范产品形制、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清代康雍乾三朝均绘制过“耕织图”。乾隆帝在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内迁至昆明湖畔的同时,还为清漪园构筑了耕织图景观。本文在分析耕织图景观与织染局迁建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三朝绘制“耕织图”的各自原因及其宫廷文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工艺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劼 《沧桑》2010,(6):259-260
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突出特点。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一直是世界贸易中的主要工业品,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和大量的财富。然而,中国却并未因此率先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因为手工业对工艺性的追求对手工业的发展起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利弊得失值得今人思索。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史学月刊》2002,(2):109-114
清末民初。山东农村兴盛一时的草辫、花边、发网业是在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手工业遭到冲击和破坏,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品专供出口的新兴手工业。通商口岸的开埠和地方政府、绅商的积极倡导、支持推动了它们的外向型发展。新兴手工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使农村手工业经济结构由传统封闭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其贸易活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互动联系,加速了山东沿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於潜县令楼(王寿)任内所绘,全图共45幅,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耕,设图21幅,第二部分为织,设图24幅。每幅配五言诗一首,“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宋、元、明、清各朝及日本、朝鲜等国有众多摹本流传(已知国内版本30余种、国外版本近20种),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等载体广泛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耕织图》文化现象,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耕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远及欧洲,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品。 一、《耕织图》诞生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霍巍 《中国西藏》2009,(4):64-7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个亚洲国家,有着两干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造纸技术曾传入印度,而印度的茶叶、棉花、制糖术也很早便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求法取经的故事被明代人吴承恩改编成小说《西游记》之后,天竺——古代印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我区在文物普查时,在距博爱县城南约十五华里的邬庄大队一个社员家里,发现门楼的墙壁上镶嵌着耕织图石刻。发现后普查队的同志们随即进行了捶拓和文字记录工作。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现分别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考古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的汉晋遗址发现的丝绸和锦缎为内地西输的织物,非当地所产。土著居民习于其固有的生产方式,以皮制品为主,桑蚕植麻织布技巧并未推广开来。内地丝绸麻布纺织业发达,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因道路不畅,草棉种子及其种植、纺织技巧未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从汉晋至隋唐,中国内地并不种植棉花,也无绵纺织业。公元1世纪中期,因佛教之传播,棉花种植及纺纱织布的技巧从印度传入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国;可能迟至在公元3世纪传入高昌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棉布实物、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棉布时间约在公元4世纪。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谈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便只从明朝的工场手工业说起,应该说这是很有缺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乃经历过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单纯协作制的手工业作坊,第二是工场手工业,第三是大机器工业。中国封建社会固然有其特点,但是否在明朝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萌芽之前就根本没有出现过具有资本主义单纯协作制性质的手工业作坊?我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正私营工业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国有资本、民族资本、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对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关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问题,必须确定:第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并强调既要反对"认为只要注意国营经济就够了,私营企业是无足轻重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主要的不是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而是帮助私营企业的发展"的思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印度"的好奇和执念,自小就开始萌芽,在那个懵懵懂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从《中国少年启蒙知识百科·历史篇》中第一次知道了印度,自此这个国家就像魔盒一般吸引着我大部分的注意力。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读到研究生,对印度的好奇逐渐转变为想去观赏恢弘的建筑、探索灿烂的文化、感受独特的制度,然而,2012年的德里强奸案震惊了世界,印度俨然成了女性的魔窟,这样的标签,成为我第一次印度之旅的阻碍。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作者游历5大洲7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的游记。透过一些经济和社会现象,联系历史,奥森纳揭示了当前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巴西、中国、印度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史建云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4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