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澍 《文史天地》2002,(4):13-19
康有为、严复、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胡适、鲁迅,七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两位维新家,一位国学家、两位政治家、两位文学家,都是些名列鼎甲的人物:他们生平活动几乎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骨骼。  相似文献   

2.
一孙中山是一代伟人。他的伟大在于他在推动中国乃至亚洲社会发展方面起了杰出的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暴露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深受中国传统经世思想熏陶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呼吁清政府主动采取革新措施。这次上书言政,虽晚于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那时康有为已年满30周岁,而孙中山上书时还不到28周岁。清王朝拒绝革新,说明它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毅然走上以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期间,海外知识分子对腐败的清朝政府,多感不满,且认为有改朝换代的必要。1895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之广州起义及康有为在北京之公车上书,应是孙中山和康有为两人意图从不同途径达到“变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华侨与保皇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9月下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这标志着康有为、梁启超发动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失败。康、梁逃亡海外后,在各侨居地建立保皇会,大肆进行保皇活动,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但同时又攻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本文拟就保皇会的建立及其开展的活动、海外华侨对保皇会的持及其由保皇向革命的转变加以论述。一保皇会的建立及华侨问埃加入本来,康有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海外华侨并无直接的联系,他们在海外既无组织活动,思想影响也不大。康、梁逃…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吴稚晖是一对革命的挚友,终身致力于中国的自由平等。但一开始,举人出身、自以为是读书之人的吴稚晖并没有把自小喝洋水、读洋书长大的孙中山放在眼里。从吴稚晖来说,对孙中山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愿相识到相识、相知并终身追随的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则完全在于孙中山伟大的人格魅力。在吴稚晖看来,孙中山的伟大是不能形容之伟大,称作“自然伟大”最为适当。是伟人绅士还是“绿林好汉”吴稚晖出身于清朝科举,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曾以维新党自许,游学日本时因不满清廷曾愤而投水,至而转向鼓吹革命,组织爱国学社,于上海倡言革…  相似文献   

6.
戊戌春夏间,张荫桓最得光绪皇帝信任,不但与康有为往来甚密,而且向光绪密荐了康有为。康、梁与张荫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矢口否认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致使史籍中关于张荫桓和康有为关系的记载出现了很大的歧义。张荫桓以朝廷大员的身份鼓动光绪变法、安排康有为私见皇帝,并因此而获罪,不应被视为"康党"。  相似文献   

7.
一、贪钱财,用华侨捐助的巨款挥霍享乐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随行的弟子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欲与孙中山联手改组新党,拯救中国,康有为闻之色变,称"我等与孙文这帮乱党决无妥协余地".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他创作的恋情小说以惆怅、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因而有人谓其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然而,这看似多愁善感的一介文士,一度曾想刺杀康有为! 原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孙中山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东京,当时与康同行的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想与孙中山联合起来重组新党,但他知道康有为的执拗脾气.于是,梁启超便试探性地与康有为商量道:“此事对我们也大有好处.孙逸仙答应假如联合有望,他就给我开个介绍信去檀香山募捐.先生,我们现在困守异乡不是办法,要想重振大业,手中有钱才行啊!”  相似文献   

9.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近代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途中,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方案.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三人大同思想的演进更替过程,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乐观主义的时代气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     
1891年,康有为借邱氏书室开万木草堂;1917年,孙中山征广东士敏土(水泥)厂建大元帅府:1926年,毛泽东在番禺学宫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万木草堂和农讲所的旧址都在一条路上——中山四路。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文史月刊》2004,(10):19-20
1896年春节,兴中会会员谢赞泰经朋友介绍,与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结识于香港品芳酒楼。此时正值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的呼声遍布国中。谢赞泰传递了孙中山等欲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行动、共同救国的信息。康广仁当时曾表示赞同,可是却迟迟得不到康有为的回音。这年9月,谢赞泰终于和康有为相会于惠升茶行,当  相似文献   

12.
齐风 《湖南文史》2013,(10):1-1
清末的暗杀之风,肇始于清政府对改良派和革命党人的“赏格”或“花红”。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对逃至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曾悬赏1027两白银索要两人的人头。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被清政府用“花红”和“赏格”索命的历史更长。在孙中山领导创建檀香山兴中会的第二年,即1895年10月起,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17年间,清政府针对孙中山一人共发出各种密谕上百道。按照《大公报》1908年的报道,当时清政府对孙中山的悬赏总数已近2527。因为孙中山比较谨慎,革命党人对其严加保护,才没有被清政府暗杀,即便如此,孙中山也直到1911年才敢公开回国。  相似文献   

13.
正康有为、梁启超关系的演变是颇耐人寻味的。应该说,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过各自的贡献。然而,在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一个善于吸收,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的束缚,师生思想的分歧乃至最后分裂是理所当然的。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二人都是中国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曾经先后提出过三种著名的“大同”方案,即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对于前二者,研究者颇不乏人;而对于后者,认真的研究却十分罕见。一般论著每提及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多以“空想”二字加之,或...  相似文献   

15.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甲午中日战后预感到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曾呼喊过要“救国安邦”。但因为他的“发愤爱国”则始终和他那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安定国家内部局势的宗旨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言行基本上未能跳出“君主”一家一姓的正统观念。在百日戊戌维新变法时期,他呼喊要“救亡图存”,并有意识地做了不少提高人们民族意识的工作,但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始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实践上并无多大作为。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北京逃往上海转香港,又离港赴日本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争取。不久,康有为赴加拿大,鼓吹“今日国势危急”“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为了争取光绪皇帝垂掌政权,康有为不仅运动英国政府干预中国内政,扶助光绪皇帝东山再起,而且还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与革命派抗衡。康有为、梁启超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的复辟,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汉族地主阶级都已经与清朝满族地主阶级联合起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政体的时候,康有为的希望只能是空想。因此,他高喊一阵子的改良主张,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张謇的学者众多,成果丰硕,罗一民先生的《开路先锋:张謇》却让我耳目一新。作者通过不一样的研究,给我们还原了一位了不起的张謇的鲜活形象。一、了不起的张謇回望中国历史,每个时代都出现一批觉醒者,而最能凸显觉醒者精神的往往是在社会大突变的年代,比如终结皇权统治向共和政体转化过渡时期,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梁启超、张謇……  相似文献   

17.
权力制衡学说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历经数世纪的发展演变,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权力制衡理论.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与其历史地理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海洋文明而非农耕文明催生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权力制衡学说不仅对中国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近代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尤为深远.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这一理论建立起来的.权力制衡理论无疑对我国目前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886年的董必武,1903年(17岁)中过秀才,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革命民主思想,都有过较深入的研究。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与毛泽东在军事思想上若干方面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们都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毛泽东对孙中山十分敬重,始终给予高度的评价,而且称自己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孙中山在指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些战略战术为毛泽东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拟选择其中四个方面加以比较,以说明毛泽东对孙中山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集中兵力古今中外,一切高明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徐绍桢——兼谈孙中山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卿 《民国档案》2007,(4):112-116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核心人物,徐绍桢被他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于辛亥后历任广东革命政权要职。孙徐二人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考察他们由不同背景、理念而形成的主从关系,对研究孙中山集团的形成,以及孙对儒家文化的包容、吸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