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初期,上海的民营工厂曾进行了一次十分仓促的内迁,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政策和整个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结果只迁出了很小一部分,其余的不是毁于战火就是陷于敌手,给中国的抗战力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上海的民族企业家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虽然各人对内迁工厂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抗战初期.部分战区人口因受战争影响,不得不从东部向西南、西北等战时大后方迁移的几个具体同题。这里所说的难民.是指除随政府机关、学校、厂矿等有组织地内迁的人口以外的所有战时迁移人口。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可以南京沦陷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难民内迁的路线表现出头绪繁多、缺乏较为清晰的主线的特点,近距离的迁徙比较普遍。到第二阶段,内迁难民群体在数量上大为扩大了,其迁移路径也逐渐从无序中凸现有序。西迁成为难民内迁的主流.武汉成为此期内迁难民的主要集中地,以它为中心,内迁的难民再往川陕云贵湘部赣及两广等后方地区疏散。  相似文献   

3.
1937年8月11日,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为保存民族元气,保持持久抗战实力,上海工商业者誓不以厂资敌,打算尽快将上海重要工厂迁到后方去。大批工厂纷纷响应。在接踵而至的“八·一三”连天炮火下,至中国军队撤离上海的近百天中,上海有152家工厂,迁出了机器器材14600余吨,技工2500余人。  相似文献   

4.
江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集中的地区。"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华战争的迅速扩大,已是必然趋势。为了挽救中国的民族工业,使工厂免遭战火破坏与日本侵略者的劫掠,江苏民族工业界积极响应上海实业界人士的倡议,要求政府协助各工厂迁往远离战火的内地。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先后沦陷,国民党不得不迁都陪都——重庆,机关团体先迁武汉待命.这样,大批的全国知名人士、文学艺术家都云集武汉,武汉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团结抗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声响彻江城.尤其是一些出版发行部门,著名的有生活、读书、新知、上杂、扬子江、中国、海燕、三户等都迁到武汉,与武汉发行部门互相配合,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宣传力量.后来中国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也相继在武汉创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生机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1909年——1970年)是30年代升起在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明星.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行程6000余公里,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揭开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后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重印7次.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只身冒险进入西安,以后又到延安,得到周恩来、毛泽东接见.他所写的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和《陕北之行》,打破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曾致函赞扬说:“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抗战初期,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有近一年的时间,战斗、工作在武汉.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在这里写下了生命史上壮美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董必武奉命到武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公然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猖狂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  相似文献   

8.
童小鹏 《神州》2008,(2):30-35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我党为了继续推进两党合作,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周恩来等人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推动全民全面抗战的实现。同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周恩来同志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工作和斗争的这  相似文献   

9.
南京、上海自1927年后一直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中心。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新闻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南京,而上海拥有的新闻单位数量之多,则居全国城市之首。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连连失利,1937年下半年,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武汉便成了国统区的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我国芦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接着,8月13日又以海陆空三军袭击我驻淞沪的守军,因而平(京)津沪先后为敌所陷,南京亦告失守.郭沫若在党的召唤和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激荡下,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回到了祖国.他与夫人于立群,由广州抵达武汉.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机关已大部西迁,武汉已成为全国抗日的中心,也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都集中在这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初期,邓颖超和周恩来曾在武汉生活、战斗了1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她和武汉人民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在她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高言弘   《广西文史》2006,(1):57-62
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彻底摧毁我国,对我国高校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轰炸和破坏,妄图毁灭中华化的根本,长期奴役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29日,日本飞机连续轰炸了天津四小时,主要目标为南开大学,继而又将军车开进学校,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烧毁。随后的两个月中,被炸的除南开大学外,还有上海的复旦、同济,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23所高校。中国名教育家蔡元培、胡适、罗家伦、张伯苓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寇对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实为中华化的浩劫。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我国化的命脉,东部地区的高校向西部地区进行大迁徙,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壮举,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战局动荡不定,在八年抗战中,有三次搬迁高潮,即抗战初期、中期、后期。广大高校师生在交通工具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徙步跋涉,顶烈日寒风,跨高山河流,行程数千里,其精神可钦可佩,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悲壮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曲作,曾被毛泽东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不辞辛苦,辗转来到武汉,坚持以音乐为武器,号召和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抗战歌曲,为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北平芦沟桥事变起,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称:“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一改昔之秀曲求全之态.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抗日军兴.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时我任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上校政治教官,并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武汉的抗日救亡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 负责人 成立时间湖北民众抗敌后援会 喻育之武昌民众抗敌后援会 左仁辛汉阳民众抗敌后援会 张明衍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抗战言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抗战言论评析虞崇胜1937年9月12日到次年5月,陈独秀在武汉共住了半年多时间。政治上的落魄和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思想上不免带有悲观感叹的色彩。但是,自身的获释,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展开,又使他的政治意识一度振奋起来。在武汉期间,陈...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芦沟桥事变”,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武汉戏剧界人士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掀起了轰轰烈烈抗日救亡、宣传演出活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国军民奋起抵抗。在全国人民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在平、津、沪、宁等地先后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国民政府事实上的首都和抗战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20.
本组史料涉及抗战初期中央研究院人事更替、经费预算、辗转内迁等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特辑出刊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