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有着"幽默大师"的美誉;他12岁学艺,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把不足100斤的身躯全献给了相声艺术,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他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3.
正"六一"的校园一片喧哗。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大操场上观看"六一"文艺汇演。"六一"儿童节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唱歌、有跳舞,还有相声表演。其中,我最喜欢的节目是四年级的两位大哥哥表演的相声,他们  相似文献   

4.
微博热议     
《环球人物》2013,(6):16
环球人物杂志V:曹云金,曾师从郭德纲,如今自立门户,走向春晚舞台。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专访时,他坦言,"相声仅仅好笑是不够的,老百姓想说的话,得通过我们的作品传达出来,这样相声才能成为一门艺术,我希望我的作品在好笑之余,  相似文献   

5.
索穷 《中国西藏》2003,(1):40-42
10年前我在阿里工作,一个朋友从拉萨带回一盘磁带,藏语相声《歌舞的海洋》。听着那诙谐幽默的语言,整个夏天我都在哈哈大笑,我记住了相声作的名字——索朗次仁,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几年后我登门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6.
一代相声泰斗马三立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带给人们笑声的嘴巴,把悲痛和思念留给了所有喜欢他相声的人们,也留给了甘肃的广大群众。马老生前多次说过:“我的祖籍在甘肃省永昌……” 幽默大师说的话总是妙语连珠,说起他的身世同样让人忍俊不禁。一次,马三立与朋友聊天,他慢条斯理地说:“我,马三立。”他摸了摸他那世人所熟悉的大耳朵,接着  相似文献   

7.
相声大师侯宝林走过了苦乐交融的75年人生路,度过了呕心沥血的65个艺术春秋,在他的生命临近终点时,还孜孜不倦地研究相声艺术。 他患的是胃癌,做了胃全切,术后病复发,进食困难,整整五个月全靠静脉输液来维持生命。 在病床上,侯宝林完成了《毛主席听我说过的相声》的编纂工作;为中国名人丛书撰写了6000余字的《我的少儿时代》;和亲朋好友讨论了有关相声的几篇论文、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以及“笑话集”的出版事宜;每天都要与前来探视的亲人谈相声的历史、发展和表演技巧等问题;还让女儿侯珍为他借一本《古优解》,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妙语录…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春节前后,天上忽然掉下一个郭德纲。他既忠厚又有些狡黠的大脑袋形象,他的批评色彩,他引人发笑的相声作品,借助网络的不断复制,制造出巨大的气场。他自号"非著名相声演员",他的追随者号称"钢丝"。  相似文献   

9.
星岛 《文史博览》2007,(9):23-23
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足球赛,朝鲜队和中国八一队比赛,中国队败北后,球迷群起闹事。此事引起国家总理周恩来的关注,于是,他对当时的相声演员马季下达了一道"秘密任务"——说一段关于足球的相声,以讽刺中国赛场上的不文明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还不敢轻易地判定,他是颗一闪即逝的流星,一个“被夸大的文化现象”,被人为寄予了美好想象的人造偶像,还是大器才成的艺术家,未来的相声常青树?郭德纲当然远不是横空出世的大天才,而对郭德纲的追捧,从根本上说,是民众对“歌德派”相声演员和宫廷相声的一次反叛,是对长期以来的“春晚”伪娱乐样式的说“不”。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12.
VOICE     
《神州》2011,(9)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近日发的一条微博。他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踏实说相声胜过跑龙套。——郭德纲近日在微博上教育弟子岳云鹏与其四处串戏不如踏踏实实说相声。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纯粹追求金钱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相声艺术家常宝堃童年随其父说相声,艺名"小蘑菇"。1922年5月生于张家口,9岁时成为"幽默大师"张寿臣的徒弟。16岁时与长他8岁的赵佩如合作,珠联璧合。日伪统治时期,他甘冒身陷囹圄遭受毒打的危险,上演讽刺"强化治安"的段子,表现了他分明的爱憎。天津解放后,他的艺术生涯展现了新的天地。20世纪从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常宝堃长期在天津登台演出,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人们称赞他是"在群众之中的演员"。1951年,在赴朝慰问演出归国途中,遭到敌机轰炸扫射,这位不满30岁的民间艺术家不幸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14.
独家披露马季生前未竟心愿:录音整理毕生相声作品,编写中国第一代相声教材——“我已经录了52个小时。”最后一次采访马季,是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四届曲艺牡丹奖的活动现场,当晚, 72岁的马季捧得“终身成就奖”奖杯。他还是那么副圆墩墩、笑呵呵的模样,满身喜气。久说相声的人,身上好像带着股笑的气场,一上台,还未开口,台下观众就乐,就鼓掌。  相似文献   

15.
讯问笔录     
我很喜欢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大审案》,全本、节本加一起听了不下50遍。相声里,甲代东家请乙来演堂会,却使用混杂黑话的审讯语言——"什么时候放出来的?""跟我走一趟!"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16.
侯鑫 《文史博览》2013,(11):11-13
为病中的毛主席录制相声 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次“毛泽东与我”的大型征文活动,我(侯鑫,侯宝林的女儿)将父亲所写的《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一文寄了过去。后来,这篇文章与曾志(1911--1998,湖南宜章人,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回忆文章一起荣获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姜昆二三事     
说起姜昆,大家都很熟悉。他创作和表演了近百段脍炙人口的相声,是广大观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家。 姜昆和我素有交往,生活中的姜昆也不乏幽默。姜昆的书法很有特点,像他的性格一样:诙谐洒脱。他常常爱写的 是,一个大大的“酒”字,既形象又具其书法功底。他把“酒”字写得像只酒瓮,三点水像滴下来的酒。“酒”字的下面又有几行小字:“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有人劝会耍赖,天黑以前得回来”。既风趣又颇有寓意。 姜昆有部“公爵”私家车,牌照是“京01-1444”,当我问他为什么用这么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时,他又反问我:…  相似文献   

18.
在文昌阁,在达德书院这样古老的亭台楼阁里,身着长衫大褂的年轻演员们说着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这是对新生活的迎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在他们心里,也许相声从来没有没落,也许相声也从来没有兴起,只是伴随着百姓的生活,用"笑"的形式记录着这个时代。一捧一逗,一唱一和;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说尽古今万象,戏谑人生百态。每个周末,在贵阳文昌阁和达德书院两处名胜古迹处,都会传来观众阵阵欢愉的笑声。逗笑观众的,是一种已逾百年  相似文献   

19.
郑州这几天变天了,要下雨的样子。这让我又想起了"外公",去年他去世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说是"外公",其实是我亲外公的弟弟,我们也叫他"外公"。他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回来后在老家生活了19年,他回来时我小学一年级,他去世时我已经大学毕业4年。这19年里,他对在台湾的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从不提那边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只知道,他在台湾还是当兵,后来一直住在花莲县。花莲,很好听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听到这个地名我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真心朋友     
正"喂,到了没有啊?"我在电话这头问道。"还没有啊,再等一会儿吧!"对方回答。电话那端的"他"就是被我视为真心朋友的小徐。我挂断了电话,在篮球场上等他来打篮球。我和他是篮球场上的最佳搭档,他不来,我不敢轻举妄动。不久,小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开始吧。"我说道。于是我和小徐两人一组开始与其他两个小伙伴打起了对抗赛。起先,小徐的兴致很高,我们俩配合得也十分默契。我负责传球,他负责投篮。"接球!"我喊道。他听到声音后立即接球上篮得分。他的投篮命中率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