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祥晴 《文史月刊》2012,(Z3):106-107
<正>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起源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是起源于劳动,……所谓歌唱主要是对自然的、动物的声音的模仿"。因此,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产生了音乐。随着音乐的产生,无论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产生了很多音乐论著,这些音乐论著所含的音乐思想多少都受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反映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有"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哲学史"~2和"长期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的西方哲学史"~3之说。  相似文献   

2.
陈钧 《神州》2010,(9):100-102
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起源社会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类。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大量史料证明:文学起源于劳动,艺术更先起源于劳动实践。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着主导的作用。原始先民由于长期劳动,促进了手和脑子的发达,加之劳动过程手脑必须配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一、略论我国文字的起源文字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开始只有极为简单的文字,是帮助人们记忆一些简单的事物,以免遗忘。到了阶级形成、国家出现的前后,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事日繁,于是用文字以记录语言,才开始有了成文历史,可以传之远方和后世,因而就突破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我国文字起源于什么时期,还是一个悬  相似文献   

4.
<正>歌曲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歌曲,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5):96-96
西藏传统杂技艺术起源丁玲辉和阿旺晋美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从劳动技能与技巧、游牧与农牧兼营,宗教礼仪等方面对西藏传统杂技艺术起源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史前时期的西藏杂技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导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音乐文化是其最辉煌最绚丽的一章。作为喧泄感情抒发志向的音乐,它的起源也许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最古的音乐当然足嗓声(voice).然后才逐渐过渡到器乐来。音乐的发生学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十九世纪,德国学者卡尔·布赫尔提出一种理论,说音乐起源于劳动过程。认为歌唱的发生是和人在工作中有节奏的动作及有节奏的工作的声响有着密切联系的。布赫尔认为乐器也是这样起源的,乐器本身导源于工具,比如,鼓导源于小臼。  相似文献   

7.
珍珠球是我国满族一个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采珍珠这项劳动技能的珍珠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逐步变迁中,原有支持生产的主要功能逐渐淡化,衍生出的健身、教育、凝聚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诸多功能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8.
有人考证说,中国最早的文学是“杭育杭育派”,诗歌也就是在扛木头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中国诗歌的雏形,所以说,文学起源于劳动。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产生的。当然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文学素养、学识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现代作家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人生、思想、生活、婚恋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些都对其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作家那些带有浓郁自传性的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创作,而且在其作品中都得到了明显的反映。中国现代作家是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婚恋…  相似文献   

9.
王音娜 《神州》2013,(16):169-170
传统民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传承性的语言、民俗关系是最密切的,民歌就是语言的民俗,它主要以语言为手段,表现处于原始状态或民间地位的劳动群众对于物质世界的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感知和要求。民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语言的音乐语言的结合体。即劳动群众通过口头创作,使生活语言的律化提炼成文学语言;使文学语言歌唱化,升华为音乐语言。经过口头综合口头传唱,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私有生产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国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农业集体化。以互助合作方式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整个农村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山西省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土地由个体私有变为集体所有,农民的个体劳动为集体劳动所取代,这一根本性变化确保了劳动的计划性和组织性。通过集体劳动,农民的主观认识也不断发生改变,集体主义观念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应用写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初,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纺绳和绘画的方式记载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结绳和绘画的方式逐渐演化为绘画文字和象形文字而进入了甲骨文时代。但是这种象形文字被奴隶主所垄断。他们最早就是用这种文字来记录国家大事,传达命令的,应用文章即起源于这种记录。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已有记载关于军事、生产、历法、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早期应用文。正如斯大林所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刘美萍 《攀登》2007,26(5):157-159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后现代条件下非物质劳动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非物质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说明非物质劳动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是对称性的内涵,非物质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新解释,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鼓吹乐起源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雨琴 《丝绸之路》2009,(14):26-29
鼓吹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类合奏乐种,汉朝初期广泛流行,但其起源一直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对班壹籍贯以及娄烦地理位置的探讨以说明鼓吹乐起源于西汉北狄乐一说不能成立的理由,认为西周时期已经有鼓吹乐产生的物质基础,并根据恺乐特征推断其为鼓吹乐雏形,从而进一步说明鼓吹乐最迟产生于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14.
试述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香 《神州》2013,(5):22-22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实用性。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古老风俗、习惯、信仰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用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产生并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考古学与陶瓷工艺学的成果,在梳理唐宋之际南方白瓷生产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南方地区早期的白瓷生产,并不是仿照青白玉的结果。青白瓷的产生体现了南北瓷业技术的结合,繁昌窑可能是最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  相似文献   

17.
人文考古中国原始音乐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黄厚明中国原始音乐最早萌发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在15万年到4万或5万年之间。由于这一时期距今年代久远,我们发现的有关考古材料极为有限,如此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推理,但并非一味的主观臆测。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这一时期已经具备了音乐产生的先决条件,比如,进化的人脑、健全的体格、灵巧的双手,都是音乐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而日益增长的文化传统和以功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则构成了音乐产生的社会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原始音乐最终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迎来了它的形成期。 (摘自《中原文物》2003年第4期)中国制造的伊斯兰纹饰瓷器,最早出现于正德年间。受波斯艺术的影响,中国陶瓷工艺开始用回回文做装饰,并外销伊斯兰世界,一直延续到19世纪,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的第三阶段生产一种幻方瓷器,多为盘或碗,瓷器的中心由幻方组成,其中填满数字,周围环绕着大段《古兰经》中的诗文及伊斯兰颂词,幻方中的数字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它的排列包含着一定的伊斯兰世界的含义。幻方瓷器是作为医疗用的瓷器而生产的,在伊...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和非物质生产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把生产价值的劳动仅看作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不存在生产劳动,因而也不创造价值。本文就此发表一些浅疏之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1、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来说是指凝在使用价值对象性上的抽象劳动,也就是“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  相似文献   

19.
全伟华  李嘉宁 《神州》2012,(27):55-5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环境音乐被应用到生活中。环境音乐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使用时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表明,很多人对环境音乐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却不能完全利用好甚至是滥用环境音乐,使环境音乐成为噪音的产生源。因此,要提倡重视环境音乐的合理化使用,用音乐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浅论先秦古乐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会产生出与之相应的音乐审美思想.本文试对中国秦代以前音乐审美目标“和”的演进与发展,加以归纳,旨在为认识古人的音乐审美观,提供些许参考.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体现在与劳动生活、民俗活动、图腾崇拜等有关的社会实践当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文化生活的繁荣以及人们对于音乐审美作用认识的提高,与之相应的音乐审美观便形成了,从舜时乐官夔“典乐,教胄子”(《尚书·舜典》)至史伯、晏婴等人的音乐思想以及孔子、荀子等人有关音乐的论述,都以“和”为其音乐的最高审美目标.但是,由于时代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的内容及目的也不尽相同.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即:乐与天和;乐与礼和;乐与声和;乐与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