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九六三到一九六五年,在我国历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主义的讨论。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毛主席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这样的讨论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历史科学的发展。 这场争论是由于翦伯赞同志在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发表的几篇论文引起的。针对当时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化、片面性、绝对化、现代化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翦伯赞同志写了《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应邀到苏州、上海、南京、扬州、南宁讲学,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职责。 但是,蓄意把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统统打倒的阴谋家、野心家林彪和“四人帮”,利用戚本禹这支黑笔,对翦伯赞同志进行突然袭击,中伤诬陷。一九六五年三月,戚本禹在《红旗》杂志上点名批判翦伯赞同志,给他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第一条就是诬蔑翦伯赞同志“摭拾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主义来歪曲历史唯物主义,来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对抗。”戚本禹在文中列举了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派别——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指出他们如何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接着打棍扣帽说:“翦伯赞同志的所谓‘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2.
散木 《文史精华》2006,(4):37-44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早年参加革命,成为中共秘密党员。并同时从事历史研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影射史学”的写作为现实服务。上世纪50年代始,是翦伯赞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巅峰时期,与郭沫若、范文澜被誉为“新史学”的三大家。在文革中翦被冠以“漏网大右派”而遭批斗。就在最高当局指示要“解放”他时,他却弃世而去。详见《历史学家翦伯赞的七十年》。  相似文献   

3.
一些年来,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被歪曲篡改了。他们认为既然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只有激化阶级矛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用这种观点来  相似文献   

4.
何云峰 《史学月刊》2003,(2):126-128
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革命化”与“现代化”的两种发展趋向的角度 ,探讨“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这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段过去的历史 ,又能使我们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认识。一 革命化与现代化 :两种发展趋向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中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两种发展趋向 :革命化与现代化。革命化趋向认定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的主题 ,“坚持要求沿着过去长期的革命轨道前进”(《胡乔木文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 2 6 8页 ) 。现代化趋向则认定和平建设是社会主义的主题 …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思想理论界,盛行着一种说法: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的真正动力;或阶级斗争始终是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否是“唯一”的问题,我们已经写过文章,回答是否定的,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多种动力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圣福 《史学月刊》2004,(2):124-128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号召,“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成为妇孺皆知的“最高指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人们反思共和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笔者认为,这是把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7.
商榷与正误     
商榷与正误林作民一、孙权于何地建国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249页载:“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55──156页;“公元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这里有...  相似文献   

8.
阶级斗争理论在古希腊提出后,通过神学家的译著在中世纪得到了传播。而在雏科的《新科学》中,这一理论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次用来分析历史上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圣西门的政治理论和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实现的。圣西门不仅突破了阶级划分的传统标准,而且提出了新的阶级概念。更为重要的是,他重视和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提出了所有制的概念。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则使传统的说明由具体上升为一般,将阶级划分标准和阶级斗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利益关系”,并在阶级斗争的功用问题上提出了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9.
叶春生 《民俗研究》2004,(1):153-155
“妖怪学”在日本是一门正正经经的大学问。井上园了的《妖怪学全集》,厚厚的六大卷,每卷七百多至八百多页,其中不少是他在日本一些名牌大学授课的讲义;还有小松和彦编的《日本妖怪学大全》,收录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一批著名学者研究妖怪的论文,还共同拟定了一个题目:“日本妖怪文化的建立和变迁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良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中外历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而吸引不少历史工作者对它进行研究和考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阶级斗争的片面理解,史学研究只重视阶级斗争的激化,忽略阶级斗争的缓和;只强调革命,不注意改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初,史学界的恶棍戚本禹禀承林彪、“四人帮”的旨意,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打着“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的幌子,抛出大毒草《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之后,改良问题也就无人再敢问津了。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有一本名为《世界古代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几个问题》的小丛书问世。书中有一篇题目叫《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下简称《斗争》)的文章,对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作了一个总结,提出如下一些论点:一,“元老贵族奴隶主集团在当时已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切进步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二,“改革派代表着骑士、外省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的势力,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2.
张传玺先生曾执着地吁请平反翦伯赞的冤案,最终得到邓小平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如今,张先生精心整理珍藏了整整20年的资料,撰成《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奉献给本刊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65年秋,我随系里到北京东郊星火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春,史哨兵批翦伯赞,姚文元批《海瑞罢官》等等,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大灾难的前哨战已经打响。我在农村,也从报纸上感到山雨欲来之势。春节休假回北大,曾去看翦老。我们谈到《海瑞罢官》问题,对于姚文元硬把剧本往政治上拉扯都感到牵强,当然远未明了其恶毒用意。这时翦老处境已很困难,对于我去看望,似乎特别敏  相似文献   

14.
扬雄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史学著作,但其《法言》的一部分,却是模拟《春秋》的。在扬雄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总是有继承有变革,有因袭有扬弃,并从哲学的高度作了深刻论证。扬雄提出了“立事”、“品藻”、“实录”等史书写作的体例和原则,但并不排斥对史事和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作出公正的评论。他以儒家观念为标准,又辅之以道家思想,对诸多历史人物作了简明概括的评价,对班固父子作《汉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的实践 ,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波折。“前十条”、“后十条”及其修正案以及“二十三条”是指导运动开展的重要文件。由于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指导下 ,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做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全党搞经济建设的注意力 ,但总体上看 ,社教运动的错误还属于局部性质  相似文献   

16.
光武统一天下的战争,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鄗邑称帝,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最后平定公孙述,共进行了12年,终于大功告成了。还剩下一个五原卢芳,但这股割据势力已经无足轻重了。“现在,江山重归汉,天下再姓刘,中国的历史,又由纷乱转入统一的局面了。”这是40年代翦伯赞在《中国史纲》第二卷中,对光武帝统一天下的评价。范文澜对此估价更高:“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在“怀玺者十余,建旗者数百”之中,光武偏偏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呢?  相似文献   

17.
马寅初与《光明日报》的关系一向很密切,他很喜爱这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仅时常接受报社的记者采访,而且他的一些文章也愿意首先送到《光明日报》和它所领导的学术刊物《新建设》上发表。马老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很关心《光明日报》对北大教学改革的报道,支持北大教授翦伯赞、邓广铭、金岳霖、陈岱孙等教授为《光明日报》编辑《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各种颇有影响的专刊。但是谁也意想不到,1958年,在那个以极左面目出现的“理论权威”康生的指使下,却是《光明日报》带头发动了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他的另一…  相似文献   

18.
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作为存在哲学家闻名遐尔,但他作为历史哲学家却知之寥寥。许多学者虽然都知道他的“历史性”、“历史意识”、“轴心时代”等概念,并不十分清楚他在《时代的精神状况》、《哲学》、《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著作中阐发的历史哲学的完整的思想内容。他的历史哲学在历史学专家中受到冷遇,往往被认为是内容贫乏和公式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的历届正式领导人,从陈独秀开始,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秦邦宪、张闻天、毛泽东、华国锋……一一回顾起来,最得人心的我个人以为是胡耀邦。他去世已经十五年,可是声誉更隆,更被怀念,在党内党外公众的心目中,他是党的良心,社会的良心。耀邦是应该得到这样的历史地位的,因为他是真正扭转乾坤,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人物。党在毛泽东去世时解决了“四人帮”后,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1期上的王克安《恩格斯“政治遗嘱”的命运与“欧洲共产主义”的前途》一文认为,恩格斯的最后一篇文章《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简称导言)是恩格斯临终前的“政治遗嘱”,“因为导言是对自1848年以来的‘最近五十年来的历史’反复思考,从而对无产阶级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