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仁霞 《民国档案》2003,4(3):92-104
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都有着军国主义和扩张的历史传统,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意”的国家,要求用武力改变现状和重新瓜分世界。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又都比较脆弱,在军事上也不够强大,谁都没有能力单独发动世界性的战争,因此联合是实现它们扩张野心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 国主义阶段,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和重新瓜分“阳光下的地盘”的斗争有增无已。在远东,除了英、俄两个主要国家外,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登上了国际角逐的舞台。清  相似文献   

3.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用血与火诠释了海权与海防的本质区别及其决定性影响。正因为战败后的中国已完全置身于东亚海权格局之外,再次陷入有海无防的境地,导致海权得以坐大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更加有恃无恐,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走上独霸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海燕 《近代史研究》2008,72(1):104-116
19世纪80年代中叶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0年,正是中日两国争夺朝鲜控制权的10年。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日争夺朝鲜电信权个案,则是中日在朝鲜展开的一场代理战争,也是19世纪80年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一个缩影。从这个历史个案可以看到,为了赢得控制朝鲜的主动权,维护和扩大各自的在朝势力,中日双方在具体权益问题上采用的都是回避对方、直接与朝鲜进行交涉的外交策略。同时作为权宜之计,又都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对方的立场,对朝鲜施加压力以达到目的。对朝鲜,清政府采用了传统的宗属外交与近代条约外交相结合的灵活外交政策。对中国,日本采用了暂时放弃与中国争夺朝鲜电信线的架设权和管理权,将获取通信手段放在首位的实用主义外交。这种表面上没有直接对立,水面下却竞争激烈,有时又相互利用的关系,正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特点。这种关系从甲申政变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  相似文献   

5.
李凡 《世界历史》2005,1(6):35-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两国历史上长期争夺演变的结果,其不仅使两国在民族心理上相互仇视,而且使之更加复杂化;其次是美国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转化是造成该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在两国恢复关系正常化谈判中,日本仍无法实现领土返还要求,最后选择暂时搁置对策,致使出现了至今没有解决的领土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紀末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4——1895年的中日战爭(甲午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可說是这次“瓜分”狂潮的信号。日本軍国主义者用武力打敗消朝統治者之后,悍然提出了割让大片中国领土的要求,接着帝国主义各国便相竞奔向东方,張牙舞爪地攫夺中国各項权益,获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圍”;各国报纸公开以“瓜分”中国作为“时常討論”的“題目”。狂妄的帝国主义者視中国如“死屍”,“他們偷窃中国就像从死屍身上偷窃东西一样”,滿以为  相似文献   

7.
孙志强 《沧桑》2012,(5):40-43
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历史上两国都是在近邻的强大文明的辐射下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战争中,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而后又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原因主要有战争给两国带来新的"机遇";美国对日德的扶植;两国强大的国民精神以及积极稳健的国内政策。研究日德崛起的相似性,可以为我国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素有"林海"之称。近代以来,先是俄国以合办营建东省铁路为名,大肆砍伐滨绥(哈尔滨至绥芬河)、滨洲(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沿线以及中俄边界中国侧森林。随之,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攫取了俄国在南满的权益,鸭绿江、浑江流域森林从此遭受空前浩劫。九一八事变日本独占东北后,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等资源丰富的林区均遭到毁灭性砍伐。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森林破坏性的殖民开发,前后攫取东北木材达4.4亿立方米之巨,致使东省铁路沿线、鸭浑两江流域森林资源消失殆尽,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重点林区也变成过伐林地。东北森林资源的锐减造成东北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生态空间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所带来的苦痛至今仍使世界人民记忆犹新。然而同样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战争罪行的反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做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造成德日两国产生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欧洲列强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内瓜分了非洲,从而完成了对世界的殖民瓜分,这是世界外交史上尽人皆知的。然而,这场瓜分的性质和引起这场瓜分的内在原因却不是外交史可以说明的。本文拟从一个侧面,即对欧洲的商业资本在非洲(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区)的种种活动进行分析,力图说明:欧洲商业资本对瓜分非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给世界政治版图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是,各大洲先后为欧洲殖民主义者插足或瓜分。到十九世纪70年代,大部分地区已被拉入世界市场。强制性地把其他民族拉到世界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确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史学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1)日本为侵略朝鲜和中国挑起的;(2)中日两国在朝鲜争夺统治权引起的;(3)中国政府凌驾于朝鲜王室之上反对朝鲜改革内政而与日本支持朝鲜改革内政引起冲突;(4)中日两国派兵讨伐朝鲜暴乱发生冲突;(5)朝鲜发生东学党(亦称东学教)起义是战争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上大国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中日关系问题,学者已经有诸多讨论,提出了各种建议和策略,而且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程度越来越深,很多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和合作。但是中日两国还有很多的矛盾需要克服。本文借鉴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的层次分析法,分别从国际体系、两国经济差距和人三个层次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和对比法德和解模式,系统地提出了中日两国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德日比较看日本为何不能坦诚地反省侵略战争林治波德国与日本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战争的结局是他们都遭到了彻底失败。战争结束了,两国都面临着对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反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的政治、军事走向,而且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刘素清  张勇斌 《沧桑》2012,(1):44-4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提议召开太平洋会议,因在华盛顿举行,亦称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战后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国战列舰比例为5∶5∶3∶1.75∶1.75,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并能够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美国海军力量的上升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政策,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它们的罪恶活动早巳被釘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构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与战败国,按照盟国《开罗宣言》的规定,"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都应被剥夺,但战后已被盟国从日本领土剥离出来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又被美国私相授受给了日本。其根源在于,日本对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没有进行彻底清算,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仍在影响着日本政界,导致日本在战后实施的领土政策不是心甘情愿地放弃侵占的邻国领土,而是抵制盟国对日本领土的处置,甚至向盟国索要领土。尤其是冷战爆发后,日本巧妙地利用盟国分裂之机,向美国争取到了对琉球群岛拥有"剩余主权"的承诺,实现了与美国等国的片面媾和,为日后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做了铺垫,同时也为中日、苏(俄)日、韩日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满铁与“七七事变”的一组档案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日本政府为经营从沙俄手中获得的长春至旅顺铁路及其支线而设立的国家垄断资本殖民企业,它在“铁路会社”的招牌下,凭借攫取的种种权益,经营各种事业,大肆进行露骨的政治、化侵略和疯狂的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18.
杨金平 《文博》2009,(2):57-63
本文首次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和中国东汉三国时期画像镜、神人神兽镜的布局考证出发指出两国铜镜的相似及差异乃是源于历史上第一次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果,它们诞生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和方式,以此诠释日本三角缘神兽镜是两国工匠共同在日本本土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19.
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明治4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与《中日通商章程》,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中日两国筹议修好条规时,日本政府曾想以西方列强与中国的条约为蓝本,向中国攫取片面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这些要求使清政府大为吃惊和愤  相似文献   

20.
<正>中日民间文人之间的交流是近几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深入,两国的学者对于两国民间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上的交流研究更加重视,在研究成果增加的同时也纠正了不少学术上的错误。中日文化交流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展开,但是这个时期主要是中华文明影响日本,而到了近代以后中日的文化交流呈现除了相互学习和影响的局面。两国在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后相互之间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