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总理看戏     
张帆 《纵横》2010,(2):9-13
周恩来总理喜欢文艺,尤爱话剧。早在1914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即话剧)团,并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兼演员。八年后,曹禺考入南开中学,很快也参加了学校的新剧团,开始了课余演剧活动。因此周总理经常称曹禺为“老同学”。当有人问起此事时,曹禺总是摇摇头说:“那是总理的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南开中学先后的同学,而且先后在一个剧团演过戏罢了。”  相似文献   

2.
一、创办南开张伯苓先生共创办了四所学校: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第二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南开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不少学生,像曹禺、金焰等人,成为了文艺界的名人,还有像周恩来这样的极其优秀的毕业学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我的公公张伯苓生于1876年,卒于1951年。年青时,曾服役于北洋水师,所在的战舰是“通济”舰。1895年,他随“通济”舰一起参加了威海卫的接收和转租手续。正是这件事,使伯苓公产生了人生一大转折,终生从事教育…  相似文献   

3.
刘鹤守先生主编的《沙坪岁月》一书是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园回忆录。撰稿者是近两百位当时的老校友。他们的校园回忆录,生动表现了这所抗战时期大后方名校的整体形象,表现这所名校校长如何管,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的威尔基,到重庆后,曾专程访问南开中学并发表演说。  相似文献   

4.
消息     
《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冯崇义、江沛、邓丽兰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于200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2004年8月在南开大学举行的“20世纪的中国暨魏宏运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纪念会”论文集。全书计分“社会纵横”、“政治论辩”、“文化论坛”、“对外往来”、“人物春秋”五部分,共收录学术论文42篇,书末并附有“魏宏运先生论著目录”、“有关魏宏运先生的报道”等,对著名史学家、“南开一号”魏宏运教授的治学历程和人格风范作了简要介绍。《全国民国档案通览》出版由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组织编纂的大型中国历史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5.
1906年春,严复应安徽巡抚恩铭和乡绅姚叔节等人的邀请,到安庆担任安徽高等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夏,严复辞职离皖,恩铭被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因此,史学界大多认为严复辞职离皖的原因是恩铭被刺。如:王蘧常先生的《严几道年谱》中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夏,于库里忠愍公(即恩铭)被刺卒,先生(指严复)寻亦辞职去。”王栻先生的《严复传》中也认为:“恩铭为徐锡麟刺死,严复又离了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6.
据1939年《时事新报》经理崔唯吾调查统计,全国设立最好的校友会第一是南开,第二是黄埔军校。不过黄埔是国立的军事机构,是由政府出资设立。而南开校友会的一切费用,包括会所的建筑费都是向校友们募捐的。最好的概念是什么?第一是规模最大;第二是管理最好;第三是作用发挥得最好;第四是社会影响最佳。这一点实在让校长张伯苓感到欣慰,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各校校友会,抗战以来恢复最快的,怕是首推南开”。  相似文献   

7.
龙飞 《文史精华》2006,(4):44-50
1999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80华诞庆典上,南开人列举了4位引以为荣的杰出校友——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和曹禺。这其中两位已经作古,吴大猷当时卧病台北、处于昏迷状态,唯一健在的只有年近九旬的陈省身。当这位老校友出现在贵宾席上时,全体与会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陈省身发表了简短而动情的演说:“国外很多最好的大学并不都在首都。南开大学的目标不仅要办成一流的大学,而且要立志成为中国第一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1974年4月里,我从一份杂志上读到画家郭道正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武昌艺专》。“武昌艺专”四个字顿时在我脑海里爆开了一阵火花,挑起不绝如缕的往事。读完那篇文章之后,我便赶着写了一封信,托该杂志社转寄给郭先生,请他将武昌艺专在台北校友的近况告诉我。不多久,我就和画家徐莹女士取得了联系,见面晤谈之后,才知道我们就住在同一社区。徐女士笑说,为何许多年以来,竟没  相似文献   

9.
一号俑坑当是古代方阵的模拟一九七四年,一号兵马俑坑试掘之后,在试掘简报和表仲一先生《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一文中,明确指出:“秦俑坑为一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阵。”接着袁仲一先生又在其它论著中指出:“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白建钢同志在《秦俑军阵初探》一文中指出:“整个一号俑坑的排列可认为是“鱼丽之阵。”笔者曾在《试论  相似文献   

10.
蹇先艾先生生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1994年01月病逝,2006年是先生百年诞辰,遵义举行纪念会。关于蹇老的生平事迹,王鸿儒先生作有《蹇先艾评传》,先生公子人毅编印一本《乡土飘诗魂——蹇先艾纪传(附年表》。蹇老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就由北平迁回遵义。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2.
杨坤 《安徽钱币》2001,(3):38-38
1998年第三期的《安徽钱币》刊发了张振标先生《大观通宝合背大铁钱》一(以下简称“张”)。笔仔细阅读之后,觉得“张”的观点欠妥。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前,在唐兰先生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历代艺术馆”的建馆之后,我曾就其中的陈列品作了一些研究工作,写了几篇短文,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六○年总第二期上发表的《朱碧山龙槎记》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友人以台湾曾堉先生将“龙槎”定为“乾隆年间的仿品”相告;最近复承以台湾出版的(《故宫文物》(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一卷第二期中题为《黄河的水那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17日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史学会在京联合举办了“纪念尹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中国历史学论坛”,老中青100余位学者聚会一堂,缅怀先生业绩、总结历史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研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后将提交的论文结集成《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6—2006)》,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12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5.
黄源(1906-2003),浙江海盐人,鲁迅先生晚年的学生和战友,20世纪20年代后期投身于中国新文化运动,1933年开始在茅盾先生领导下编辑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文学》,1934年下半年起又在鲁迅直接领导下编辑《译文》月刊,而誉满文坛。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1938年黄源毅然投笔从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与朱镜我、李一氓、彭康等同志一起从事新四军文化工作,任军部文委委员,《抗敌》杂志编委,《新四军一日》主编。1941年初在“皖南事变”中却突然失踪。  相似文献   

16.
我们面前这幅《赠大将军喻君培伦传》(图),是章炳麟先生二十年代撰,张大千先生六十年代书的一份珍贵文物,其产生时间相隔四十年。喻培伦,字云纪,四川内江人,1886年生。1906年留学日本,1908年由吴玉章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3.29”广州起义身先士卒,以身殉国,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榜首。1912年,孙中山以临  相似文献   

17.
杨新 《文物》1999,(10)
1984年我在美国访问时,曾到纽约拜访华人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观赏他的藏品如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其间,季迁先生拿出一个画轴,并说:“请你看看这件宝贝。”我接过画轴,看外签上写着:“宋赵伯驹青绿山水。”先生说:“这是我随便写的,不足为凭,你看了画再说。”画展开后,幅面纵143、横55.5厘米,青绿着色,画山水楼阁,无款(封三)。先生问:“怎样?”我答道:“好画。与今在台北故宫的《明皇幸蜀图》同一风格,不知何人所作。”先生深表赞同,甚至认为二者出自一人之手。之后我仔细观察画面上每一个细节,终于在画幅右侧破损处辨认出了半方印章,“廷晖”二字隐约可识(图一)。我认为这应是作者名  相似文献   

18.
去年,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著作,“再说几句”透露了罗稷南问“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以及毛泽东对此的回答。周海婴心中十分忐忑,“由于这段对话属于‘孤证’,又事关重大,我撰写之后又抽掉”。幸而有王元化先生的鼓励,“再说几句”才成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的一部分。此书出版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谢泳先生在《文史精华》2002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那样的话,在逻辑上不合理。事已至此,“孤证”也几乎无据了,似乎“再说几句”也该成多余的几句了。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钱币》2001年第3期载《一批江南发行咸丰钞票的发现》一文,第4期“百家争鸣” 栏目中,邹志谅先生就该文所述内容和所附彩照,发表了《新见“咸丰钞”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拜读之后认为有必要释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