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地会宁     
写下这个题目,首先因为会宁是个被称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地方。这是一个曾经因为“穷”和“苦”而“甲天下”的地方。但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穷地方一夜之间声名大噪。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2.
于继增 《文史精华》2007,(10):10-15
—位伟人的保护使一部小说得以面世。这是那个非常年代出现的一个奇迹。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就因毛泽东的两次重要批示而改变了夭折的命运。作者姚雪垠因此感慨地说:"毛主席一再保护、支持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没有他的保护和支持,就不会有《李自成》。"《毛泽东保护创作小说〈李自成〉》一文,揭示了一代伟人和一部著名小说的关联,反映了毛泽东挥之不去的"李自成情结"。  相似文献   

3.
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东方大国——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伟大领袖叫做“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这场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没有人怀疑他老人家完全是出于“反修防修”的善良愿望和纯正动机,也没有人怀疑那些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起来造反的红卫兵是多么真诚和多么热情。但是把这一场“革命”放在公正无私的审判官——历史面前加以裁决,却已经有了结论。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21,(8)
正毛泽东最早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是在中央苏区与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阿Q的评价,既有着与鲁迅相似的共性,也有同鲁迅看法不尽相同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道:"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了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延安与绍兴     
延安在陕北,绍兴在浙东,一个是黄土高原,一个为滨海水乡,地北天南,相距何啻万里,现在扯在一块,文章往下怎么做呢?同样是中小型城市,绍兴是驰誉已久的文化名城,这延安,是20世纪中叶才有了名气的。红军长征倘是未曾落脚于陕北,或者中央红军从陕北一闪而过,中国革命、八年抗日并非在延安期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延安便不可能得到“革命圣地”的桂冠,当然也就没条件家喻户晓、天下皆知。人们一致认为,延安之成为革命圣地,与共产党人的领袖———毛泽东的名字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红军长征抵达陕北,鲁迅和茅盾自上海转转折折地送去了一个祝贺胜利的电报。1936年,鲁迅先生大半时间处于病中,当他从冯雪峰处大略地知道了毛泽东的领导天赋和军事上出类拔萃的战略与战术时,便默默地长久地微笑着,因病而略带阴郁的脸色就顿然变得异常的晴朗。有生之年,鲁迅先生对陕北是很仰慕的。陕北高原,是浩荡黄河护绕着的一方威武雄浑的历史舞台。在这里,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和并行六辆卡车的秦直道;汉武帝自朔方凯旋,命10万将士一夜间筑起祭奠黄帝的祈仙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宋时代,这里成为血染的战场;李自成从此地崛起,用造反的大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细溯往事...  相似文献   

6.
如果贾拓夫还活着,今年整整100岁。他曾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是红军落脚陕北的“引路人”,多次被毛泽东誉为“党内贾宝玉”,“陕北的才子”;他不到16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到37岁担任了西安市委书记兼西安市市长;他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40年,却在54岁的壮年时期,不幸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正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给他带来了灾难。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显然,毛泽东误读了《多余的话》。本来,毛泽东对瞿秋白曾经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曾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  相似文献   

8.
张岳崎  雷宇  李次岩 《纵横》2014,(11):23-27
他曾说:“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纠正。”他曾说:“越穷越革命”是对的,但是。越革命越穷”就不对了。革命的目的应该是由奴变主、由穷变富。他曾说:“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来制定政策,如果群众喜欢,内容也没有问题,党和政府就不用去干预。”他是任仲夷。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京。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今天是进京赶考啊!”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1956年11月15日,湖北省政府将李自成墓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它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代农民起义英雄魂归通山县九宫山,闯王陵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进京赶考”的警示地。  相似文献   

10.
柳宁 《百年潮》2023,(6):5-10
<正>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毛泽东是党内调查研究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他进行的农村社会调查,着手之早、持续之久、规模之大、内容之广、影响之深,在党内外都是十分突出的。毛泽东青年求学时代的“游学式”调查为后来从事的调查研究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自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中国革命运动以后,毛泽东就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1.
刘武生 《纵横》2009,(11):4-11
1949年3月23日,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这时北平已经解放一个多月了。出发前夕,毛泽东对周围的同志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注释限于篇幅,并没有让读者完全了解这篇文章历史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3.
1971年,毛泽东在南巡路上谈到一段公案,他说:“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两万五千人,当时中央苏区八万,只剩八千,那些张国焘搞分裂,不愿到陕北去,那时不到陕北没有出路嘛!这是政治路线问题,后来,对四方面军回来的同志斗得凶,检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通不过,过分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人,早在3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就冲破国民党的层层阻挠,到陕北访问过毛泽东,后发表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西行漫记》中有一部分毛泽东的生平记录,后被翻译成多种版本的毛泽东自传。这是最早的毛泽东传,但斯诺的记录只能反映1936年以前的毛泽东,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毛泽东自传。斯诺之后,斯特朗、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也访问过毛泽东,写了一些毛泽东印象记。抗战时期,肖三写过毛泽东传略,篇幅很小,只一万多  相似文献   

15.
试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方法论翁有为,王树荫如果说,"反修防修"、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论,那么,"以乱求治"理论、"造反"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发动并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方法论。如...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相似文献   

17.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一著名论断出自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在此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它的问世,是毛泽东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存在着的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汪舒睿 《铁军》2023,(7):45-46
<正>一、汪仑走过的革命道路汪仑,原名汪汉民,是中国近代革命者、文艺工作者、地下工作者。1912年4月出生于泾县茂林村寄园,其父名为汪席珍,其母名为吴鸿赐。他从小就受到新思想的熏陶,追随革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他曾在安徽、上海、陕北等地参加过左联、良友图书公司、塔斯社等机构的工作,并与许多进步人士有过交往和合作。他曾担任过抗大教员和朱德的秘书,并与毛泽东等领导人有过接触。  相似文献   

19.
"左"倾路线曾在一个时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走向,其后果就是出现肃反扩大化,伤害了众多同志,给革命事业造成极大危害,陕北肃反就是其中一例。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毛泽东与张闻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张闻天着手在前;但大众多认为该问题的解决是毛泽东一手主持的。欲知详情,请阅《"陕北肃反"问题的解决》一文。  相似文献   

20.
于光远  韩钢 《炎黄春秋》2008,(12):61-63
齐燕铭同志的名字,我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知道的。1943年,延安上演过一出京剧《逼上梁山》,演出很轰动,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剧本是中央党校的研究员杨绍萱写的,编剧和导演就是齐燕铭。毛泽东特地致信杨、齐,称赞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高度评价:“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这“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代的开端。”我那时在延安,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但不熟悉他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