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放蛊”真相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如今相信的人极少了,但过去曾盛传过苗族会“放蛊”。就连老版《辞源》“蛊”词条也如是说。从迷信色彩来解释蛊字,最早见于梁朝顾野王《舆地志》:“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这种说法与谣传中苗族放蛊的方式很相同,所异的是,《舆地志》所指的地域是“江南数郡”,,未确指苗八。贵州在秦朝属黔中郡和象郡,是否在“数郡”之列姑且不论,“数郡”中的其他郡自然也包括了早已生活在那里的汉民族。这一推论于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已得到证实。《搜》卷十二有三则“蛊’事,此择其一:“荣阳郡有一…  相似文献   

2.
佚名 《文史博览》2010,(5):46-46
<正>在湘西,流传着蛊的传说,据说这是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物质,下蛊的人能通过蛊控制中蛊人的神志和性命。在这里,一个外乡人会被警告说不能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食品,  相似文献   

3.
佚名 《湖南文史》2010,(5):46-46
在湘西,流传着蛊的传说,据说这是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物质,下蛊的人能通过蛊控制中蛊人的神志和性命。在这里,一个外乡人会被警告说不能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食品,否则就很可能死于非命,在这里,很多妇女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即使只是和她们说说话也会招来杀身之祸,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这些禁忌呢?这就是蛊,而蛊也成为湘西入最可怕的梦魇。  相似文献   

4.
在瑶族民间有关“瑶蛊”的传说愈说愈玄,大部分并不符合它的愿意,有许多甚至是自觉不自觉地借“瑶蛊”的卦爻辞发挥自己的思想,许许多多的人仍谈蛊色变,把它视为“能致人于死地”的神物。“瑶蛊”对瑶族社会发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瑶民的思想,千余年来,瑶族民间人们视“瑶蛊”为瑶家祖传道术,对它只能相信,不可怀疑。因此,只有将它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够使我们真正看清“瑶蛊”的原貌并理解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子》中有两个令人费解的“食”字,分别见于《君臣》上、下篇: 主德不立,则妇人能食其意。(《君臣上》) 关於此句,尹知章注曰:“君意委曲随於女谒,若食之充口。”俞樾云:“古字‘食’与‘饱’通。《说文.虫部》:‘饬,败创也。”  相似文献   

6.
张红岩 《神州》2012,(28):122-12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认为。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覃剑萍 《文史春秋》2004,(12):56-57
1990年,广西东兰县开展铜鼓普查登记,仅壮族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因为普查时间短促.农民还有顾虑,漏报、瞒报不少.实际数字应是600面左右。学术界称东兰县为“铜鼓之乡”,又说是全国“铜鼓之最”。广西博物馆入藏铜鼓343面.为全世界铜鼓最多的博物馆.相比之下,东兰壮族铜鼓也可称世界“铜鼓之最”了。  相似文献   

8.
卢成 《文史月刊》2004,(12):1-1
有人恨她,贬斥她,说她“蛊君误国”,把她看作是“祸水”、“尤物”、“妖姬”;  相似文献   

9.
北宋皇佑年间,壮族领袖、民族英雄依智商反宋失败后,众说纷云,有的说死于大理,有的说不知所终,有的说到篷佬爪去。针对依智高的去向和下落问题,我们查阅了十多部书籍,又收集了民间口碑,今作如下辨析。一、“依智高死于大理”辨析说依智高死于大理的史志书籍,从依智高死的地点、时间到死因,都各说不一。司马光(百官表大事记》、(续通鉴)、(征南料、(中国人名大辞典)、(壮族历史人物传)。(壮族百科辞典)等,说依智高死于大理或被大理所杀;(滇史)和(广南府志)则说俄智高至和泥,鸠而杀之;《南诏史补》又说依智高自病…  相似文献   

10.
韩咏玲 《神州》2011,(8):47-47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生动、适合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的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连忠民 《神州》2012,(18):111-111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当前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孔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和“乐”,就是指愿意学、喜欢学、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可以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教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薛立若 《中华遗产》2011,(7):160-160
《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于是“温、良、恭、俭、让”成了一般人心目中儒家人的几个基本特点。然而儒家人的形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柔”的层面上。孔子认为“剐、毅、木、讷,近仁”.而“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但“木”与“讷”这两个特点,往往成为世人对儒家人有所诟病的借口,成为形容人呆笨的贬义词。木讷而弱势的儒家人,似乎并...  相似文献   

13.
2022年末梧州市有壮族聚居村10个,壮族村民既有世居的,也有从广东、湖南、广西南丹和平南等地迁来。而作为壮族分布“孤岛村”的龙圩区广平镇思化村和岑溪市归义镇石坡村的壮族则与明朝调俍兵镇压桂平大藤峡瑶民起义、岑溪瑶民起义以及“调土兵更戍”“与民伴耕”广西东部诸州府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学者许衡,曾参与元初制定朝仪官制等重大活动,为元世祖策划立国规模。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陆行宜车,水行宜舟,反之则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汉食热,反之则必有变。以是论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他对元世祖说:“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  相似文献   

15.
炮烙和蛊池 何满子杂文集《五杂侃》,有一篇《明初的酷刑》。开头便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有严刑酷法,相传纣有‘炮烙’、‘蛊池’,前者是以火柱烤人,后者是将人放入毒蛇坑。”短短的一句话,四十个字,至少有三点我觉得不妥,值得提出来商榷。 首先,纣所在的殷商不属于封建王朝,而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我国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到了春秋、战国之交,便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说的是上古先民各得其所,心有所安.淳朴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荣辱观,强调羞耻心于人十分重要。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名言警策不少。比如,春秋时期的孟子主张仁政,在他看来:“仁则荣,不仁则辱。”他认为:“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有云:“贤者不容辱。”王安石在《拟上殿进札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  相似文献   

18.
傅博 《收藏家》2013,(10):3-8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器具须知》中说:“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惟是宜碗者碗,宜盘则盘,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可见美食与美器密不可分的关系。唯有美器的衬托,才能真正达到秀色可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这8个字近百年来可谓尽人皆知。引用者很容易把它与明末大儒顾炎武划上等号,但顾炎武并未直接说过这句话。他在《日知录》里谈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相似文献   

20.
李帅斌 《山茶》2010,(1):14-15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说的是上古先民各得其所,心有所安.淳朴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