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铜器名辞解说(十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梓溪 《文物》1958,(11)
(八)杂器:这些器物多半是古人的生活用具,因为不好归类,暂且叫作杂器。调色器这类器物的用途目前尚难确定,从花纹的风格来看,应是西周时期的。因为在器物长筒内还遗留着不同的颜色,所以暂名为调色器,也许是古代绘画用的工具(图一)。炉古代取暖用的炉是烧炭的,1956年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了一个圆形铜炉,炉上还放有木炭。它的形状象盘而有两个长练形的耳,过去把这类  相似文献   

2.
梓溪 《文物》1958,(12)
(九)工具类:工具是由劳动而产生的,而工具的改进又使生产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传世的工具多是铁制的,铜制的较少。"国语"齐语中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土壤。"所谓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由此可知,战国时期就用铜做兵器,用铁做农具了。因此现存的铜制生产工具很少。现将目前所知的铜制工具分农具与木工用具两类说明如后:  相似文献   

3.
(五)水器:古人盛水的器具,种类也很多,约各分成:盘、(匚也)、鉴、盉、盆、(?)、皿、罐八类。盘古时盘和(匚也)是一套洗手用具,礼记内则篇上说:"进盥(洗手),少者奉盘,长者奉水(用(匚也)来盛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盘的形状多作平浅的圆形。商代的盘大半较深而无耳(图一),有边立六  相似文献   

4.
(二)食器:食器是古人盛黍、稷、稻、梁等熟食的工具,器多有盖,以便保温,盖又可以翻转过来放置,以便盛食物进餐,据现在所知,可分为(?)、盂、盨、豆、簋五种,今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青铜器名辞解说(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瓿唐颜师古注汉书扬雄传说:"瓿,小罂也",它的形状是圆腹、敛口(口向内收)、圈足、有盖。也有方形的。现存多为商、周遗物,战国以后的极少见到。它的用途大约相当于后世的罈子,既可盛酒又可盛水。(图一)(缶詹) 这个字不见于古代字书,现存有"国差(缶詹)",  相似文献   

6.
解說文解字:"解,乡飲酒角也"。解的名字是宋朝人根据古礼經推定的,它的形状多半是圓腹、侈口(敞口)、圈足而且带盖。商代的解較多,大半是圓形和椭圆形的(圖一);到了西周又有作长方形而四角是圆的;春秋时演化成身长、侈口、圈足的解(圖二),如"(余耳)王义楚(金耑)"就屬于这一类,但銘文自称作"(金耑)"而不叫"解"。(金耑)就是(?)字,按照王国維先生的說法,解、(角旦)、巵、(?)、(?)五个字实际上是通用的。解的用途,好像后来的酒杯。  相似文献   

7.
簠簠是古人用来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它的形状是长方形,口向外侈,盖上有两耳,器上有四个短足,盖子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  相似文献   

8.
鬲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说:"鼎空足曰鬲"。苏林注:"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相似文献   

9.
盆关于盆的用途,有种种记载,仪礼士丧礼注说:"盆以盛水。"周礼牛人注说:"盆,所以盛血。"礼记礼器篇注说:"盆,炊器也"。荀子富国篇注说:"当时以盆为量"。庄子至乐篇说到庄子鼓盆而歌。由此可知盆的用途是多样的,可以盛水、盛血,又可以作乐器等。它的形状是敛口(口向内收),宽沿,带两耳,没有足,"盆"是其铭文中的自称。现存的盆多是春秋时代的。(图一)  相似文献   

10.
梓溪 《文物》1958,(10)
(七)兵器类: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汉代的典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剑、戈、锻(见郑玄注周礼),但吕览中说五兵是指矛、戟、钺、楯、弓矢,说法不一。现在将青铜器中所见的兵器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1.
铃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是比钟小得多。现在最典型的有(?)铃,高4.8、宽4.3厘米,据说系安阳出土,大约是商代的。还有成周铃,高10、宽6.6厘米,是西周时代的。它们的形状都是平口,上有桥形纽。由其大小推测它的用途:小铃大约是旗子上的点缀品,大的是乐器。周礼春官上说:"大祭祀鸣铃以应鷄人。"古代除了用它作乐器外,车上、旗上、犬马上都系铃,不过现在已难于分别了。  相似文献   

12.
1958年第3期文物参考资料刊载了梓溪同志青铜器名辞解说(三)一文。这篇文章取材相当丰富,叙述简明扼要,读完之后,获益匪浅。但其中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商确的。愿将个人的肤浅看法写在下面,谨供梓溪同志参考指正。梓溪同志在其文内云:"传世的盂仅见四器",计白盂一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等合金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器型复杂多样,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举世文明的青铜文化。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只能是奴隶主贵族享用和占有的“瑞器”,但我们今天研究和鉴赏铜器,可通过其制作工艺流程来分析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可通过其器形、纹样  相似文献   

14.
前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博物馆入藏了大量的出土和流散文物,其中有大量的待修复文物,包括残破的青铜器。由于修复力量有限,使很大一部分考古发掘品不能及时利用。所以,培养文物修复技术人员成了文博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铜器艺术与宗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面详细的讨论了器物的形式和装饰艺术,虽然这个问题已讨论了近一个世纪,但我们必须还要继续讨论下去。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类似于方彝和猫头鹰尊的青铜器应世安阳制做的器物,它们可能出自于某个王室的墓中或从其它地方采集而来。无论如何,结论是,那些被盗王室墓中的遗物是不会消失的。在安阳的后期,生产了大量的不同器型,至安阳的第三或第四期的器物风格仿佛发生了戏剧性的演变。从安阳大司空村(33)的利号墓.53号墓出土的器物表的最后部分的图表已表现出了器物的变化。就我们把握这些有特色的墓葬来着也许这些器物的演变刚开始时…  相似文献   

16.
第六章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年,由于犬戎的入侵,位于西安附近周的权力中心陨落了,周的前半期统治即所谓的西周时代结束了。接下来的时期称为东周,定都洛阳。东周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5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这种称谓得自于两本记录当时事件的书箱,李学勤1985年撰写的《东周历史与考古学纵览》便是其中的一本。而当中国最终由西部小国秦统一时,也就是周时代完结之时。自公元前770年之后.周王朝的存在就是有名无实了。以西周时代的陪都为国都。实际上.周的权力已分散到大大小小的诸侯手中。两周统治…  相似文献   

17.
五、西周时期周在战争中打败了商.并攫取了商的王国。尽管在征服的日期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周在军事行动中的神速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商王朝被灭亡之前,周已占领了它的部分地区,即现今的陕西省。商的甲骨文中也提到了周,既把周当着盟国也看作敌人。在二里岗时期,铸铜技术已传入了这个地区,当地居民在整个安阳时期继续采用了商的铸造技术,并对这些都己的传统技术做了一些改进。最终.周朝得以脐身前列,而且利用商的衰落使自己成为了铸造中心。关于周灭商的日期,史料记载中的变化相当大,大至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  相似文献   

18.
第六章东周时期镶嵌式此时,晋国和楚国的青铜器上除了精心制作的浇注图案外,又发展了一种比较新式的内嵌装饰手法。商代时,曾有把绿松石嵌在武器上的先例,但是除了个别例外,此门艺术似乎到了西周时就已失传。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初就又开始此项技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河南淅川墓中的器物上镶嵌的铜和金就能说明这一点。关于镶嵌类型的起源有着很多的争议:是中国发明的吗?至少是部分受到了木器装饰的启发吗?是受到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邻国纺织品和青铜器的影响吗?西方著名学者邦克尔(Bunber)和麦凯兹(Mackenaic)认为是受了邻国…  相似文献   

19.
西周初期,使用日名青铜器的主体为殷遗民,通过整理归纳所有具备地理信息的晚商至西周的日名青铜器,可知西周中后期日名青铜器的消亡原因难以直接归结为周人的文化抵制,其根本在于周初"分封迁殷,离散强宗"的殷遗政策。  相似文献   

20.
《奏谳书》解说(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北江陵张家山近年屡次发现竹简,内容珍异,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1983年末发掘的247号墓、1988年初发掘的336号墓,所出都有汉初的法律文献,对研究当时历史文化有极重要的关系,与云梦睡虎地、龙岗出土的秦律堪相辉映。张家山247号墓的竹简,经整理小组几年的努力,业已基本整理就绪,释文陆续发表。简中属于法律一类的,有《二年律令》和《奏谳书》。《奏谳书》的释文在《文物》本期起刊出,《二年律令》随后也将公布,相信会引起各方面学者的注意和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