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有不少妙趣横生的回文诗、回文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茶社一般都注重请名家题诗词联名句于茶具之上,“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玩味无穷。如“清心明目”四字,随意破读,皆可成句,意皆不变。最常见的还有“可以清心也”等连环妙句。“可以清心也”也...  相似文献   

2.
李竹雨 《收藏家》2020,(10):33-40
14.清乾隆青花加金彩茶具组(图14)茶壶:高10.1、口径9.0、底径10.7厘米。茶叶罐:高11.5、口径2.6、底长7.6厘米。花口杯:高4.7、口径8.0、底径4.0厘米。茶托:高3.4、口径13.2、底径7.3厘米。该套茶具系海外回流的茶具,馆藏该套茶具包括了茶壶、茶叶罐、杯、把杯及盏托。在MaryStevenson Cassatt绘制茶桌旁的女人(Lady at the Tea Table)中可见此套茶具还至少包括了带盖奶壶,图中未出现把杯。  相似文献   

3.
汪星燚 《收藏家》2014,(7):77-80
"吾阁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阁,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是而已……"——陈继儒《小窗幽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器为茶之父",品茶方式的演变,同时伴随着茶具形制的演变。茶无论在药用、食用、饮用阶段,都和茶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唐、宋等早期茶具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主,到了明代,由于散茶的盛行、茶叶品类的多样化和冲泡方式的改变,茶具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白瓷和彩瓷茶具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另外,主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也成为茶具发展的另一个脉络。  相似文献   

4.
释臀     
1.“(?)”字考: 战国中晚期楚国枎比堂(?)大布(简称“枎布”)背文二字一般释作“七傎”,但末字仍值得认真考究。 此字左旁应作“尸”。《陶斋吉金录》5.3.1录铜耳杯一件,近年临淄商王墓地战国晚期齐国墓出两件铜耳杯,此三器铭末字与该字为同一字而略有齐楚文字地域差异。临淄两件耳杯末字右旁上半所  相似文献   

5.
正一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东室出土的部分耳杯底部刻有楚文字,M1∶D2外底刻"外杯"二字,M1∶D11外底刻"外外杯"三字[1]。简报囿于体例未作进一步解释。我们根据出土的汉代耳杯刻文及木牍材料推测,"外杯"指的应是置于外厨的耳杯。江苏仪征张集团山曾发现4座汉墓,发掘者认为其时代不晚于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其中有3座墓出土的耳杯上刻有"外厨"和"中厨"[2]。据发掘简报介绍,1号墓出土耳杯8  相似文献   

6.
清宫茶具     
茶具一般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有时也称做茶器、饮具等。从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义上讲,茶具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檠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7.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此“半日之闲”的“十年尘梦”,非但醉人,兼可入道!清茗一杯,心香一炷,黄卷在手,足以使我诸缘顿息,心旷神怡。此中意味何逊染翰敲诗,绘事书法?  相似文献   

8.
如果羊角山紫砂窑址属宋代,那么,四系壶有可能是元代或明初之物。因四系壶无盖,所以还不能确切地定为紫砂茶具,明代嘉靖年间的吴经提梁壶才真正具备了紫砂茶具的基本要素,属于专用的紫砂茶具。  相似文献   

9.
现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的“亚牧”铜爵,其鋬内杯体上铸有的二字铭文,对于研究晚商时期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本文结合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对“亚牧”铜爵杯体上的二字铭文进行详细的考释,以深入探究其铭文的含义及此铜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宫茶具及茶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具,广义上讲,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主要有银、铜、玛瑙、水晶、脱胎漆、陶、瓷、竹、木、贝壳、椰壳等,贵重的还有金、玉茶具。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9,(11)
<正>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由他设计或归整的"二十四器",这便是组合茶具之始。此后,历代茶人对茶具在形式及功能上不断创新发展,并融入人文精神,出现了许多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组合茶具。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之一。如唐宋时期饮茶需要将茶饼碾末,故而成套出现的唐宋茶具文物里,除了碗、盏等,往往还会有碾茶器。又如  相似文献   

12.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13.
宜兴紫砂,陶文化+唐代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若峰 《旅游》2006,(7):66-71
从真正意义上而言,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才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紫砂茶具。  相似文献   

14.
明永乐青花瓷器之有年款的,据博物要览上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滖毯,毯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如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但是此种压手杯,向不见于任何瓷器图录,亦不见于任何人的著作中,因此就有人怀疑说,此种作品,是否尚留人间,是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代茶文化郁勃蕃昌,茶叶产区广阔,各色茶叶名品辈出,用茶时所需茶具也极为考究。宋代茶具惯用瓷器,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瓷质茶具的发展。斗笠碗釉色素雅、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茶事中极为典型的茶具,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斗笠碗从形制到釉色都体现了宋人茶文化“尚意重雅”的精神追求,宋代斗笠碗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瓷中瑰宝。  相似文献   

16.
陈娟 《神州》2020,(1):29-30
当今时代中很多人都开始享受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关注实用的问题。审美与实用共同体现在一个产品上,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趣味性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茶具设计就需要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让茶具更加具有艺术性、创新性。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茶具的发展和市场状况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对茶具的要求不仅是功能更多的延伸到审美。很多方面的设计都影响着人们对茶具的选择,其中茶具的外观、材质、色彩和使用方式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本文则对这几个方面的趣味性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丹英 《收藏家》2015,(2):61-66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国茶叶输入英国,茶叶成为商人、贵族等上流社会消费的奢侈品。伴随着茶叶的消费,英国人对中国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景德镇瓷茶具和宜兴紫砂茶具与茶叶一起,一路漂洋过海到达英国,成为贵族茶桌上的主角。在这些外销茶具中,有一类漂亮的茶叶盒尤其得到女主人的青睐,且每件茶盒都配上精致的小锁,钥匙只掌握在女主人手中,那就是产于中  相似文献   

18.
杨兴生 《神州》2020,(1):45-45
建盏文化的盛行还要追溯到我国当时茶文化的兴起,茶文化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在宋代的盛行也带来了许多的衍生文化,例如茶具、茶叶,尤其是茶具文化,而在宋代最为出名的茶具当属建盏,建盏是在宋代建窑生产的各式茶盏的总称。因为其独特的造型特点、精湛的制作技巧、美妙绝伦的釉色,已然成为我国陶瓷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并且在宋代时斗茶之风盛行,好的茶具是斗茶中必不可少的,而建盏则是最受喜爱的一种茶具。在这种斗茶之风的影响下,建盏也创造出了许多精美雅致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9.
茶匙     
郭丹英  陈钢 《收藏家》2009,(5):43-46
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非常特殊的茶具,但随着历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其实用功能慢慢消失,最后变成后人观赏及收藏的物件。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9)
<正>晚清戏曲人物龙首银茶壶(图27)在琳琅满目的茶具文物中,这件银茶壶也许并不起眼,但如若深入了解它,便会觉得此壶独具匠心。此壶名为"晚清戏曲人物龙首银茶壶",通高16.2厘米,通体为银质,系清外销欧洲的银茶具中的精品,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自英国征集回来。自17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及陶瓷品大量销往欧洲,带动了欧洲的饮茶兴盛,由中国制造的各种材质的茶具也销往欧洲,银茶具也是其中的品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