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强度里氏7. 8级地震,损失惨重。同年8月,根据江苏省相关部门预报,扬州至海安一带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高港区域隶属的泰兴县(现泰兴市)、泰县(现姜堰区)均成立了地震工作指挥部,开展区域内的防震抗震工作。我时任泰兴县口岸汽车站站长,开展防震抗震工作,保护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绵阳地震灾后重建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开发中要注意提高防震意识、对相关人员进行防震知识培训、储备应急用品、建设牢固基础设施、重视安全保障问题、不要过度资源开发以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上还有     
《华夏地理》2008,(6):47
每个人都应学会防备地震.如何逃生、寻找安全地带,灾后防疫,《地震生存实用手册》由专业人士讲解地震知识.指导灾后自救.信息简明,实用。推荐更多人分享手册内容.请登录www.huaxia—ng.com/handbook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间,因地震导致的馆藏文物损毁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在部分博物馆成功进行了一体化防震示范应用。但总体而言,馆藏文物防震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水平仍相对滞后,部分博物馆存在防震措施不合理、日常管理匮乏、应急能力不足等现象,亟待健全馆藏文物防震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博物馆能够全面提高防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利用各类防震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博物馆内物浮放物体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物防震的一些主要问题。归纳总结了馆藏物的传统抗震措施。阐述了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隔震装置在物防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给出了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可移动文物,以"平安故宫"工程中院藏文物防震保护的相关内容为指导,笔者对故宫博物院在陈文物的防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防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地震作用,但存在种种不足,且应用范围有限,而基于现代减隔震技术的防震手段可有效弥补传统文物防震方法的不足。对在陈文物的防震保护,应从博物馆、展柜、文物三个角度入手,优先采取减隔震技术,实现有效的防震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需要足够的尊严和基本的秩序,否则灾难将是加倍的,这靠什么来保证?一在"范跑跑事件"的主角范美忠先生跑地震的同一时刻,大半个中国处于地震的恐惧中,不低于两亿中国人在逃生。但只有范美忠的那一跑,被反复解读、反复争议和争吵。逃生是人们共同的本能,但是,逃生的"风度"确实不一样。其中,尤其是教师,尤其是正在上课的教师逃生的表现,最为令人"放不下"!  相似文献   

11.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的全过程全系统防震设计理念;其次,针对浮放展柜及文物,进行地震作用下安全性分析研究;第三,与Getty博物馆研究成果对比,验证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分析得出:文物防震安全与文物高宽比、支撑接触面摩擦系数、安放处加速度峰值等因素有关;引入了抗滑动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设计,可充分保证文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分析浮放于俑坑中的秦兵马俑在地震波影响下的运动方式是秦俑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利用力矩平衡的原理测量秦兵马俑的重心位置,进而初步计算得到陶俑的临界地震加速度,依据陶俑的形体特征计算出每类陶俑的抗倾倒极限地震加速度,验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为制定秦俑的地震设防等级和防震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文博单位所藏大量可移动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其受损原因极具研究价值。采用文物受损信息调查表、实地调查与再核实、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针对受损可移动文物所处大环境、小环境及其存放或展示方式,结合每件可移动文物的受损状态进行统计研究。基本探明汶川地震中文博单位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受损原因和类型,为提升文博工作者的文物防震保护意识和开展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李祖秀 《神州》2011,(9X):263-263,265
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一支重要队伍。本文主要从学生干部性质、知识能力、素质情感需求等方面着手来探讨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15.
林忠  张超 《文史博览》2008,(7):11-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6.
林忠  张超 《湖南文史》2008,(7):11-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是展示社会历史文明的窗口。将大量可移动文物集中到博物馆中保存,有利于文物保护修复和日常防护管理,但同时也增加了在突发灾害下文物大规模损毁的风险。通过对中国一、二级博物馆分布情况与中国地震裂度区划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大部分博物馆都位于地震带上,有不少博物馆甚至位于7度以上高烈度的地震区。我们国家并没有针对文物的防震制定一个规范体系。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博物馆想做防震,但因为没有规范体系作为依据,也就得不到资金支持,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文物防震保护目前是处于一个空白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刘湖清 《神州》2011,(6X):246-246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经济、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而学校则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教师不仅有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懂得教授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得从基础教育抓起,也就是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抓起。笔者从事教学十几年,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教师应认真研究并挖掘所教科目知识潜在的德育内容,再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德育计划,将具体要求落实到知识传授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以至于变为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  相似文献   

20.
练文 《神州》2012,(1):156-156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工作需要教师去完成: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言行身教: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要依靠教师的倾囊传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也需要教师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审美能力、交往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素质的提高,都得依靠教师的辛勤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