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拓印溯源     
拓印,也称捶拓,传拓,是用纸和墨将碑刻、铜器、砖瓦、货币等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印制下来的一项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拓印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金石、书法、碑帖、版本等提供了资料。即使在今天的文物、考古、工艺、美术工作中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那么,拓印技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同我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千百年来,拓印只是通过实际操作中的口授身教而流传,很少有系统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吕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吕梁境内现存279通碑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拓印整理成册。碑身一般以满版的文字为主,整体风格繁缛精细,碑刻边饰宽度大多在6厘米左右,繁满流畅。这些碑刻在纹饰艺术上除了繁复的龙凤纹、花鸟纹,简约的卷草纹、几何纹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纹饰——“宝瓶图”,主要表现为以“瓶”为主体,瓶内插花或插八仙法器等象征吉祥的宝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根据从事拓片工作30多年的实践经验,就拓片技术以及制作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从拓印工具、主要材料、拓印步骤、基本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4.
传拓,即选用特定的工具、纸、墨把碑碣、金石、竹木、牙骨等质地较硬的器物上所刻的文字或纹饰拓印下来,从而形成拓片。它能客观如实地反应其物质状态,故是文物博物、考古研究、陈列展览、史学运用及书家借鉴等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代影相等科学技术虽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始终难以取代这门古老的传统技术。当重要原碑刻或器物的文字、纹饰被损坏或者失传,拓片不仅成为珍贵的艺术品,而且还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此,传抗在文物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工作。我国传拓技术起源较早,权舆隋唐,盛于两宋,发展于明…  相似文献   

5.
<正>彩墨拓印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特色项目,利用墨汁和颜料,再通过拓印的方式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感知不同色彩和黑色墨汁的碰撞,以及不同形状的搭配组合效果。在彩墨拓印活动中,多元材料的应用能够拓宽幼儿的创造视野,尤其是低结构、生活化的材料,更成为彩墨拓印的“最佳搭档”。基于此,教师要以多元材料为载体,探索彩墨拓印材料的投放技巧,做到“巧发掘、巧组合、巧应用”,以此激发幼儿的创意思维,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献》2021,(4)
唐石经碑式改变了汉魏石经"一行直下"的形式,而采用"分层横刻"这一类似于后世刻帖的经文排列形式。结合中古书册制度,碑刻书丹、镌刻流程以及唐石经前身"壁本"形制等影响唐石经碑式形成的诸要素,可以推测唐石经采用"分层横刻",是为了在不改变传统碑石形制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当时经籍写卷形式,减少书丹和阅读的疲累,是在长幅的中古写卷与直立的碑刻之间作出的折衷,客观上利于拓印后的装裱与流传。同时,始自大历五经壁本的"壁经"传统,可能使得唐石经在安排经文书刻形式时将连成一体的碑石视作整个宽广的平面,不受单个碑宽的限制,更多考虑经文底本的构成形式,从而采用了以卷为中心,而非以碑为中心的排列方式,因此在"分层横刻"碑式基础上伴生了"跨书"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7.
碑刻是对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的记录,也是对古代文法技艺及书法艺术的展示,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露天碑刻类文物本身处于室外环境下,因受自然环境风化以及人为扰动的影响,容易出现损坏,保护难度较大,文物展示的效果也相对较差。文章从露天碑刻类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出发,结合苏州文庙四大平定碑的保存现状,对露天碑刻类文物保护与展示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全八册),王兴亚等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出版。本书辑录的是河南各地的清代碑刻,以今河南省的辖区为依据。在编排上以县分编,按年代顺序排次,起自顺治元年(1644),止于宣统三年(1911)。清代碑刻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帖等形式。编者采集了河南各县现存之清碑,又利用了河南博物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碑刻拓片,先后查阅各种文献400余种,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标点、核校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文物考古工作中,为了便于对碑碣墓志、石刻造象、画象砖石、铜铁铸器、古代货币、甲骨文字的研究与展览,除绘图、照相和编写文字说明外,往往还需要把某些文物上的花纹或铭刻的文字拓成“拓片”。因为拓片可以把这些文物上的字迹和纹饰直接拓印在宣纸上,甚致连文物的形状也能拓印出来,给人以清晰、真实、生动的印象。这些拓片经过装裱之后,宜于长期  相似文献   

10.
吴敏霞  何炳武  王京阳 《文博》2005,(5):104-107
一碑刻,即含有文字内容的石刻,是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碑刻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碑刻又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碑刻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地方文献保护整理的角度出发,对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资料进行大致梳理和初步研究,介绍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保存概况,指出其价值所在,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和加强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保护整理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路远 《文博》2015,(2):110-112
陕西地区,尤其是汉唐旧都及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古代碑刻遗存十分丰富,有"古碑渊薮"之誉。在前贤以全国碑刻为著录对象的《金石录》《金石萃编》等金石著作中,陕西碑刻的条目几乎占去半壁江山。据初步统计,陕西境内现存碑刻类文物达万余种。以其分布状况计,关中约占70%,陕南约占20%,陕北约占10%。陕西是中国碑刻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发现于凤翔、被称为"碑刻之祖"的《石鼓文》,属战国时代秦国刻石,是我国境内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碑石刻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5次出巡。  相似文献   

13.
最近得阅高文、高成刚先生合编的。《四川历代碑刻》一书,颇受启迪。该书对于散碎的四川汉代碑刻,进行了较全面,较系统的收集,可以说,这是目前收集最全面、最完整的四川汉代碑刻了。即或有遗漏之处,该书亦能基本展现出汉代四川碑刻艺术大观。 为此,笔者试以该书所收集的汉代碑刻为材料,力图较为全面地论述四川汉代碑刻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4.
《蜀山图哥矢》拓本为我国元代赵孟频书迹,其尾页还附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清代陈奕禧三人跋。全本刻工精良,拓印清晰,不失为一件书法、刻工、拓印三绝之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2008年夏天应聘参加了山西省宁武县文物馆的石刻文献调查小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了宁武的所有古庙、荒坟和残址,查阅了现存的旧志文献,完成了对县内所存碑文誊录、标点和校对工作。在所整理的160多通碑文中,发现有六通是护林碑刻。这些珍贵的碑刻,既为我们展现了宁武地  相似文献   

16.
姑苏寒山寺内有两处集中陈列名人碑刻。即:钟房对面和普明塔院内的碑廊。这些碑刻不仅是宝贵的实物史料,而且是珍贵的艺术作品。现存碑刻中著名的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宋岳飞诗碑、康有为诗碑等。  相似文献   

17.
康永萍  李俊义 《满族研究》2023,(1):37-44+66
辽宁北镇庙内现存元明清三代碑刻共56通,其中元代碑刻12通、明代碑刻15通、清代碑刻29通。庙内碑刻多数记祭祀之经过,此外还涉及封山、修庙、游山等诗文、纪事,为还原与解读元明清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北镇庙现存元明清碑刻,现场拍摄原碑及拓片,集中说明庙内现存碑刻信息,遵照原碑,比对众方志所著录的北镇庙碑文,集中汇校,查缺补漏,尊是黜非,继而探析碑文之意,发掘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碑刻文献学通论》从碑刻文献的总貌、整理和研究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全面清理了我国碑刻及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详细论述了碑刻材料、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该书的出版,创建了碑刻文献学,填补了碑刻文献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它也存在未附插图、原稿删例过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9.
洛阳市的文物普查工作,自1985年5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历时7个月。这期间普查了老城、西工、涧西、吉利、郊区五个城市区和偃师、新安、孟津三个县。仅历代各类碑刻就普查登记了396通、墓志75方、东汉黄肠石275块。这些碑刻相当一部分有研究参考价值。本文就这些碑刻中有关荒年、瘟疫、乡规、涉及明代移民的谱系、有关捻军在豫西活动的修寨碑记内容方面的资料整理后,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3,(1):126-126
江南大学金其祯研究员用十余年时间著成107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碑文化》,2001年11月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专著对学术最大的贡献是将碑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改变了以往将碑刻单纯作为书法艺术研究或考据学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不但在研究方法上是一个飞跃,而且拓展了碑刻的研究领域,揭示了碑刻的文化内涵,使碑刻作为一门文化史上的新兴学科昂首立身于学术之林。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碑的起源一直阐述到现代碑文化,既是一部碑刻本身的发展历史,又是一部反映碑刻与人类历史相关的关系史。下篇为碑文化专题论述,多角度的探讨了碑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