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前期的税关,起到上承明代、下启近代的作用,是研究清代后期关税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详细研究税关兴革变化,更是研究清代关税制度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描述明至清前期税关设置及其变化过程后,提出清代前期税关设置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下半叶的九龙中国海关及其有关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长期是对华走私中心,尤以鸦片为最。1858年以来,鸦片进口“合法”化,鸦片税及其它商品的进口税成为清政府及地方当局收入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港英当局无视条约义务和国际道义,继续纵容港商走私,从中大肆渔利,使中国财政遭受重大损失。这就迫使清政府在香港附近设立税关,对鸦片等物征收进  相似文献   

3.
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清史研究》2004,(2):71-77
清代赋税日常调整及决策机制是清代赋税政策趋向的重要体现。在清代前期的多次赋税调整中 ,乾隆元年 ( 1 73 6)对于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私自降低征收标准 )的处理 ,就赋税征收额度和范围确立的依据、赋税征收与民众生活安定的关系等问题 ,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分析表明 ,清朝的赋税管理实际上是在中央严格的原则和地方的灵活应对之间进行运作的。  相似文献   

4.
晚清常关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美琴 《清史研究》2002,2(4):104-111
清代的税关 ,史称为榷关或“关榷”① ,其税收即为关税或“榷税”② 。而这些税收因为其来源不同 ,又可分为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 ③ 两种。清代的国境关税是指以贸易行为为目的而进出中国国境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海关税 ;内地关税是指以贸易行为为目的而进出国内各关卡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关税。近代海关出现之前 ,榷关税收业务包括海关税与常关税两部分④ ;近代海关建立以后 ,榷关出现分化 ,原来的海关税业务被近代海关接管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近代的海关制度 ;原来的常关税业务及其管理制度仍然保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在全国各地运销情况的历史考察,说明在清代前期,全国绝大部分州县的棉花、棉布是自给不足,或者是自给有余的,人们都要依靠棉花或者棉布市场。正是大多数人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棉花、棉布在省际间、县际间、城乡间、乡村间的流通。这也是棉花、棉布流通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天津关是清代前期户部所设税关之一,其税源来自运河和沿海两条水道。乾隆中叶以降,来自运河的税收逐渐减少,而沿海税收明显上升。天津海税原属地方商税,所征无几;乾隆后期税额大幅度增长,嘉庆年间清政府通过制度变更将其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关税与海税合计,嘉道年间天津每年所征税额为12万—15万两,其中来自沿海贸易的税收约占三分之二,此时的天津已成为北方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7.
清代榷关,在明代一般称钞关,是明清时期政府在重要水陆交通要津设置的对船只、货物征收商税的专门机构,主要是户部关和工部关,还有一些地方关。在清代前期,榷关税收仅次于地丁银和盐课,居第三位,是清代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因而榷关的研究对于了解明清时期经济、财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做一考察。 清代前期的粮食市场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米谷为大宗。稻米是清朝普遍食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例如陕西汉中的米谷运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前期,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明代以运河为主干,以江南为中心的流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沿海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沿江、沿海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流通格局的这一变化,既是全国性经济布局变化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很大影响。本文拟对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做一初步探讨。(一)明清两代运河的商品流通及其变化明代禁海,运河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流通干线。京杭大运河北起京师,南至杭州,流经直隶、山东、江苏、浙江数省,沟通海河、黄河、…  相似文献   

10.
胡学源 《中国钱币》2014,(1):20-23,F0003
正清代晚期,京师版户部官票的实物与相关史料比较清晰。据清代文献披露:经过长时间反复商议,直至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帝文宗奕讠宁才下谕:"朕详加披览,所拟章程各条,尚属周密,着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遵办。"三月初颁行试行章程十一条,并在户部设立官票所负责官票发放与回收,五月初三开始印制京师(试行)官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